分享

争雄镇边两不误:三国时代,少数民族为何没有机会入侵中原?

 cat1208 2020-08-21
本       文     约 4054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

东汉末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凭借“天府之国”的险要地势割据西南,孙权占据东南富庶之地称霸一方,魏蜀吴为兼并对方一统天下频繁发动战争。

中原政权动乱时,边疆游牧民族往往会趁机入侵,比如秦末匈奴的崛起,西晋八王之乱后的北方少数民南迁,但是,在史料上我们却很少看到三国时期的外族入侵记录,这是为什么呢?

灭南匈奴


西汉初年,把汉高祖刘邦围在白登七天七夜,逼得刘邦给单于阏氏送礼示好,利用阏氏的“枕边风”才得以逃脱的北境匈奴,在经过西汉、东汉不断的征讨之后,早已分裂为南、北匈奴,北匈奴不断西迁,南匈奴则归附汉朝,偏安于东汉北部边郡。

东汉后期,南匈奴内部反汉和亲汉势力矛盾激化,但是由于单于支持汉朝统治,所以南匈奴内部的反汉斗争往往被单于出兵协助汉朝镇压,但在公元187年以后,南匈奴成为骚扰边境的一股“恶势力”。

起因是公元188年,汉朝朝廷征发南匈奴兵配合镇压反叛的前中山太守张纯,单于命令左贤王率兵出征,但是南匈奴人不愿意,“恐单于发兵无已”,担心频繁发兵打仗导致流离失所,所以,南匈奴内部反汉势力联合杀死单于。他们又害怕即位的新单于於夫罗为父报仇,所以另立须卜骨都候为单于。一时之间,南匈奴竟有两位单于,并且各有一众部落拥护。於夫罗上京告状,要求东汉朝廷给他确认唯一单于的身份。但此时正值灵帝病死,董卓带兵入京,东汉自身尚且不保,根本无暇他顾。

於夫罗目睹东汉内乱,朝廷无力约束各路军阀,遂与白波军合兵攻打郡县,想要趁火打劫。但当时各地多聚众筑壁自保,於扶罗钞掠无所得,部众受到挫伤,只好在河东郡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停住。其后,於夫罗先后投靠袁绍、袁术,袭杀汉朝的度辽将军耿址,一时名声大振。袁术被曹操打败之后,於夫罗又返归平阳,不久病死,其弟呼厨泉继立为单于。

94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公元202年,呼厨泉联合并州刺史、河东太守背叛曹操,但是实力太过悬殊,曹操都不用亲自动手,只派出司隶校尉钟繇就将呼厨泉围困在平阳。呼厨泉当即投降,之后虽然安生了一段时间,但曾经反叛的“黑历史”时常回荡在曹操的脑海中。终于在公元216年,呼厨泉在入朝觐见时,被曹操留在了邺城,令比较顺服的右贤王代行国事,又将匈奴之众分为五部,命汉人为各部司马,去其势,收其权!

当时中原混乱,南匈奴部众缓慢向南迁徙。曹操“恐其户口滋蔓,浸难侵制”,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对内迁民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政治方面的两个重要措施:吸收上层贵族担任地方官职使其与部落脱离关系;征调匈奴牧民壮丁,将其编为义从、勇力,分谴各地打仗、驻防,家人迁至邺城,充当人质角色。

此举效果显著,南匈奴在曹魏政权统治下,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反叛活动。

北征乌桓


东汉末年,居住在辽东、辽西、河北一带的乌桓族,由于东汉内乱、匈奴分裂而得到发展机会,乌桓首领蹋顿统一了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经常骚扰汉的东北边境。一次,蹋顿攻破幽州,掠去汉民十万多户。袁绍又以和亲及册封的方式与乌桓建立了军事同盟关系,乌桓助袁抗曹。公元204年,曹操歼灭了袁氏主力,袁尚等北遁与乌桓连兵,欲复立,并勾引乌桓骚扰边境。曹操于是在公元206年北征三郡乌桓。

但是,曹操“将北征三郡乌丸”一事与群臣共议,多数仍持反对意见,担心刘备趁此机会向北进攻。只有曹操的首席军师郭嘉支持北伐,一是为了防止袁尚借乌桓兵力死灰复燃,二是料定乌桓依仗与中原距离过远,不设防备,可出其不意,必然能破灭乌桓,三是认为刘备得不到刘表重用,无力偷袭许都。通过郭嘉的深入分析,曹操及众臣坚定了北征决心。

电视剧《军师联盟》中的郭嘉与曹操

北征时,曹操起用了大量本地人士,其中田畴成为后来曹军成功兵袭柳城的关键。田畴是当地名士,袁绍请了五次他都不出山,但因为乌桓经常横行其郡,劫杀乡里,田畴有意征讨“而力未能”,所以曹操北征乌桓时候使者请他加入,他立即去了。

曹操大军行进时,因为天气大雨,道路受水浸泡成泥洼无法通行,作战计划受到严重影响。此时田畴献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从古道袭敌。曹操听从田畴的建议回师改行古道,并立木于滨海路边,上书“方今暑夏,道路不通,且俟秋冬,乃复进军”,用一招“能而示之不能”之计以麻痹敌人。果然乌桓以为大军已退,自此戒备渐松。曹操引军兵锋直指乌桓之柳城,终于占得出其不意的先机。

当曹军急行至柳城约二百里时才被三郡乌桓候骑发现,乌桓首领蹋顿、楼班等匆忙“将数万骑”出兵迎战。两军战于白狼山,三郡乌桓兵“众甚盛”,而曹军为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轻辎重、弃重甲,所以当时曹军“被甲者少,左右皆惧”。而乌桓由于仓促应战、阵型散乱,曹操决定趁敌立足未稳之际将兵击之。大将张辽亦“劝太祖战,气甚奋,太祖壮之,自以所持麾授辽”,于是张辽为先锋带兵冲击敌阵,乌桓不意曹军先发制人,在冲击下败散,曹军“斩蹋顿及名王已下,胡、汉降者二十万口”。后曹操继续北上,将三郡乌桓的主要力量全部消灭。

北征胜利之后,曹操把被乌桓掠去的十万户汉人接回国,同时还把乌桓十万户迁入关内,利用乌桓族的上层贵族统率其部众,并征发青壮年当兵。乌桓骑兵在当时驰名国内,号称“天下名骑”。曹操将乌桓骑兵收为己用,成为后来其逐鹿中原的突击力量。乌桓族也不断汉化,逐渐与汉族融合。

“腹黑”鲜卑,终成一县


东汉一朝,鲜卑有史可寻就有五次投降汉朝,但每次投降之后不久便再反叛,鲜卑成为汉朝北部边疆的一个不稳定炸弹。特别到了东汉末年,鲜卑首领在劫掠北地时被人射死,因其子年小,由其兄代立,但其子长大后与叔叔争国,造成鲜卑部族离散,分崩离析。

其中一个势力集团的首领轲比能,公元211年曾率三千骑兵协助曹军西征关中,由此得到曹操信任,并向朝廷进贡而得到了朝廷的支持,有了通商贸易的权利,逐渐发展成为鲜卑三大部落之一。并且在公元220年,轲比能探听到曹丕组建骑兵缺少战马,立刻进献了数千匹战马,曹丕大喜,当即封轲比能为附义王,有了朝廷的正式封号,轲比能开始向另外两大部进攻。但魏国的乌丸校尉田豫看出了轲比能野心,随即出兵打败轲比能,使其不得不转向漠南。

因为轲比能一直给曹魏统治者留下忠心耿耿的印象,被田豫打败后,立刻向曹丕上表称述自己冤枉,曹丕身在长安,不明内情,辅国将军鲜于辅接受了轲比能的贿赂,在曹丕面前为轲比能说好话,曹丕下旨申斥了田豫,并禁止朝廷各部再向轲比能用兵。而后田豫部下夏舍被轲比能的女婿所杀,田豫大怒出兵三万,却没想到轲比能已经拥有十多万骑兵,田豫被围,幸好阎柔对轲比能有恩,经过阎柔的劝说轲比能退兵,并向朝廷申诉自己是逼不得已才出兵。

影视剧中的田豫

公元231年,诸葛亮与轲比能商议共同出兵击魏,许以事成之后西凉尽归轲比能。可惜诸葛亮被击败,轲比能还没来得及出兵就退了,所以没受到魏国攻击。

公元233年,轲比能终于露出獠牙,出兵攻打并州,打败并州军,统一鲜卑各部,至此,正式成为鲜卑领袖的轲比能已经拥有骑兵十余万,步兵数万,一个比蜀国和吴国还要强大的国家出现在魏国的北方,魏明帝曹叡终于意识到危险,派遣秦朗率中央军征讨,并授意乌丸校尉王雄加强防备。

史书记载:“青龙三年中,雄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一次刺杀解决了为祸边境多年、控弦十万的一族首领。

关于韩龙是何方神圣,如何刺杀轲比能,之后是死是活,历史上再无记载。但是轲比能死后,鲜卑族群龙无首,政权再次崩溃,直至后来附魏,魏设辽东属国,置昌黎县安置鲜卑归附人口。韩龙几乎以一人之力瓦解一个政权,其风采引后人无限遐想。

“攻心”西南夷


蜀汉的统治区主要在四川,它的西南边境居住着泛称为“夷、叟”的少数民族。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讲过:“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对待边境民族主要实行怀柔政策。

刘备死后,地方太守联合大姓孟获等人反抗蜀汉政权,向“夷、叟”散布谣言,说蜀汉要向他们强征非常难得的“三丈斵木”,“夷、叟”等族人民听信了孟获等人的谣言,于是群起叛乱。

诸葛亮亲自率军出征,先后平定朱褒、孟获、高定元等叛乱,并在南征中,诸葛亮严厉约束不下,禁止烧杀掠夺,并且采用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建议。在与孟获对战时,七擒七纵,最后孟获诚心归附,对诸葛亮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从此,蜀国西南边境稳定。


高压镇山越


吴国的统辖区内,有众多山区,山里居住着许多越族人民,当时称为山越、山民。东吴对山越战争非常频繁,查《三国志》东吴将领的传记,参加对山越战争的将领有太史慈、凌统、陆逊、孙休、孙辅、周泰、诸葛恪、张承、陆凯等三十人,甚至东吴国主孙策、孙权也都亲自讨伐过山越。

东吴征讨山越的目的无非是获得财富和劳动力。对于被征服的山越,“强者补兵,赢者补户”,或分赐给将领充当部曲、佃客。公元203年,吴将贺齐讨福建山越,'斩首六干级,名帅尽禽,……料出兵万人。”公元237年,吴派诸葛恪讨伐苏南、皖南、赣东地区的山越。诸葛恪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候其谷稼将熟,辄纵兵芟刈,使无遗种,旧谷既尽,新田不收,平民屯居,略无所入,于是山民饥穷,老幼相携而出。”

这一次大围剿,杀伤人数缺乏记载,诸葛恪却从出山的山越人中,抽出四万名青壮年当兵,剩下的老弱被编为郡县的编户。居住在山中的山越逐渐成为吴国统治下的军士与农民。

一般情况下,中原内乱容易令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有机会崛起,而乱世三国却成了历史上的一个例外。魏蜀吴三国各方人物,都是经过东汉以来数次军事历练的杰出人物,无论政治谋略还是军事实力,都高出同时期少数民族一个段位。加之魏蜀吴均重视边境安定,征讨与安抚并重,促进了少数民族与汉人的融合。正因如此,少了边境困扰的三国时代,成为乱世中颇具英雄主义浪漫色彩的一个时代。
 
参考文献:
陈寿:《三国志·魏书》,中华书局,1952年。
胡玉春:《南匈奴附汉若干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朱绍侯:《三国民族政策优劣论》,《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3期。
王长印:《两汉魏晋史料所见东北战争》,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年。






“果粒历史”限时特惠




足不出户畅读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