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策神历史 2020-08-22

其实细细揣摩一下明朝,会发现明朝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朝代。

比如,明朝出现过喜欢斗蛐蛐的明宣宗,喜好找小姐的正德皇帝,爱修道的嘉靖皇帝,和不愿意上朝的万历皇帝。

尽管明朝的荒诞数不胜数,但最为神奇的还是其对于宦官的重用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状态。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魏忠贤

明朝最被人所诟病的就是宦官的危害,比如像王振,刘瑾,魏忠贤,身为司礼监秉笔,却拥有生杀予夺之权。

这样的权力,是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的宦官们都是不敢想象的。为何明朝会让太监掌权,难道真的是明朝的皇帝昏庸无能,脑子“瓦特”了吗?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何为司礼监

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正式设立十一监,分别是神宫监,尚宝监,孝陵神宫监,尚膳监,尚衣监,司设监,司礼监,御马监,印绶监,直殿监

每一监,都会安排一个正四品太监总管,下属有少监二人,监丞二人,典薄一人,俸御一人。

此时的司礼监掌管皇家的丧祭礼仪,御前堪合。是一个近似于皇家内部小礼部一样的机构。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明朝司礼监

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很大的人,要不然他自己也不会借用胡惟庸案彻底的废除了丞相制度。连丞相都觉得碍眼的朱元璋,自然对内官的态度更加严厉。所以他在宫中定下规矩:

“内侍毋许识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

朱元璋死后,孙子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对于太监的态度,保持和自己的祖父高度一致,也是对朝中的宦官严格要求,如果有丝毫的懈怠,就严惩不贷。

而也是因为这点,使得宫内的宦官对于这位新帝心生怨恨。就对本来因兵屡败,打算回北京的燕王报信,将南京空虚的状态偷偷的报告给燕王,约为内应。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明成祖朱棣

果然,朱棣在南京称帝之后,对于宦官的态度就和他的父亲与侄子有天壤之别。

于是,宦官越来越受到朱棣及其后面大明皇帝的信任,这从两件事情就可以看出,第一件事就是明宣宗七年“七年赐司礼监太监金英和范宏免死诏”。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呢?

朱元璋在的时侯就规定每个监只有一个太监,而这句话中可以看到司礼监有了两个太监。这就足以说明皇帝对于宦官的重视,司礼监重要性此时已经初见端倪。

到了明英宗时期,司礼监的权力就更加大了,除了先前的职责意外,司礼监还多出了很多其它职责。

比如提督掌管皇城内一应礼仪刑名,以及随堂章奏文书和照阁票批朱。而这其中的照阁票批朱,使得司礼监成为宦官十一监的“第一监”,宦官的地位由此不断提高。

太监的成才摇篮—“内书堂“

在古代,宦官是最被瞧不起的群体,身体肤发都不能损坏,更别说那些损害自己身体,来做太监的人。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三宝太监--郑和

然而不是走投无路或者说实在没有办法了,谁意做宦官呢?

因此做宦官的,很多都是出身贫寒的家庭,大部分根本没有钱读书。明朝早期的宦官基本上都是文盲。

特别是朱元璋时期,为了防止出现像汉唐时期那样的内官干政的现象出现,就格外的不让宦官认字。

到了朱棣时期,因为朱棣是武人出生,一辈子都在打仗,在外打仗的时侯,就带着宦官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

所以就对一部分校内侍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让他们读书多懂了解经史,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何是郑和这个宦官代表大明下西洋。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明宣宗--朱瞻基

而真的开始系统的教授这些宦官开始读书的,就是那位蛐蛐皇帝明宣宗朱瞻基

《明史》记载:

“宣宗设内书堂,选小内侍令大学士陈山教习之,遂为定制。用是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数传之后,势成积重。“

后世的很多人认为,因为这个内书堂的设立,导致了这群宦官们都通了文墨,知道了古今圣贤的智慧,学会了权谋算计,扰乱朝纲,祸害社稷。

内书堂真的有这样的机构吗?

明宣宗开设内书堂的确是《明史》所记载的内容,但明史不是明朝人写的,而是清朝人修编的。

内容我们暂且不说真假,但是有一点是肯定:清为了维护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多少在一定的程度上对于原来真实的历史有所修稿。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明宣宗实录》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俩段记载,就是在宣德元年和宣德四年,宣宗皇帝分别让刑部陕西清吏主事刘翀和户部尚书陈山招入宫中教授内侍读书,其中并没有提到开设“内书堂“之事。

景泰时期的户部主事,黄瑜在退休后,在家写了一部书,名字叫《双槐岁抄》。在这篇回忆录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

“永乐中,令听选学官入教小内侍。正统初,太监王振开始书堂,择翰林…入直,名为内府教书。”

从以上的《宣宗实录》和当时任职的官吏的私人笔记《双槐岁抄》中我们能不难看出,明宣宗让大学士教内侍读书这个事情是有的,但是绝不是像《明史》记载的那样,特别设立内书堂,让大量的内侍集体学习读书。

无论这个内书堂是谁设立的,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从朱棣时期,就已经开始让一些饱读诗书的翰林来教授这些皇帝身边的太监读书了。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双槐岁抄

为何朱元璋身前最反对的事情,到了朱棣及其子孙的时候,就完全被放弃了,明成祖和宣宗皇帝究竟是怎么想的,为何要和自己的父亲和曾祖父唱反调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释,说白了就是权力的分配和内心的恐惧。

首先要说明一下,朱元璋死后,皇位传于太子朱标之子朱允炆,而非是燕王朱棣。

这让经常和蒙古人死磕的朱棣内心充满了嫉妒和不甘,难道就是因为朱允炆是太子的儿子,凭什么?

而朱允炆一上位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于是,朱棣为了不被削,开始自己的谋反之路--靖难之役。通过九死一生的战争,终于从侄子手中夺得了天下。

然而他自己知道,毕竟自己名不正,言不顺,这种内心的不安与焦虑,让朱棣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方孝孺剧照

面对满殿的大臣,他想起了那个在大殿里辱骂自己是窜权的,情愿被灭十族也不写即位诏书的方孝孺。朱棣永远都记得方孝孺的那走之前鄙夷他的目光。

这种感觉让朱棣感到害怕,他怕大臣看不起他,他怕自己这些大臣心中的天子依然是朱允炆。

朱棣看到站在身边的宦官,忽然一下子想起了一个好办法,何不拉这群人入伙一起对付这些所谓满嘴道德仁义的清流官员了?

于是,便有了大学士教太监读书的场景。

通向秉笔太监的必由之路—文书房

从全国各处报奏上来的奏章,无论是明奏还是暗奏,全都会集中在一个叫做文书房的地方。这里的内侍大概有十人,每个奏章都必须流出和进入,都必须反复的对比,以确保万无一失。

文书房不是谁都能进,只有从那些宦官中的佼佼者,才有机会进入这个机构。

因为这个文书房位置特殊,且有重要的保密性质,所以选用的宦官都是必须是学霸级别的,进了文书房之后才有机会被选拔为秉笔太监。所以,文书房是通往秉笔太监的必经之路。

太监中的内阁首辅—秉笔太监

内官一旦称为了“秉笔太监”就几乎和百官之首的内阁首辅一样,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了。

由于明朝的皇帝越来越喜欢参加自己的兴趣小组,比如正德和万历,朝中的很多事都会被皇帝交给内阁首辅和秉笔太监来处理。

策神解密:太监中的宰相—带你了解明朝的秉笔太监

批红

比如一封奏章来到内阁,阁臣打开奏章,用一张小纸条写上大臣对于此事的看法,和处理方案。在把这个奏章递给皇帝,这叫票拟,皇帝让司礼监太监将此文阅读初来,在口述自己的处理方案,不过这一切都由司礼监太监批红

这样的话,明朝的太监就有和内阁一样的权力,使得彼此之间有掣肘和矛盾,这样的平衡更适合皇帝左右控制,以防止一方势力太大,就灭了对方,让和谐的环境不再和谐。

说白了,明朝太监势力的扩大和加强,就是明朝皇帝用来制约日益强大的文官集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