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江浙人称为六蔬,广东人称为矮瓜,是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热带地区则为多年生。我们日常食用的茄子果实,颜色多为紫色或紫黑色,也有淡绿色或白色的品种,形状上有圆形、椭圆形或梨形等各种形状。 茄子营养丰富,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含量都很高,特别是紫茄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P,能预防人体微细血管出血,可以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坏血病等病症。中医认为,茄子性凉、味甘,入肺、胃、大肠经,有除烦清热、止血消肿、通经活络等作用。对于容易上火的人来讲,可以多吃茄子,发挥茄子的降火除烦功效。 茄子原产于亚洲热带地区,在我国各地都有广泛种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种植地区从城市周边转到普通农区,不仅露天种植,棚室生产也由于温室大棚的推广普及而广泛种植,种植品种也不断更新,一些早熟、丰产、口感好的品种应运而生,得到广泛种植。但是,在茄子栽培过程中,过去一直不被人们重视的青枯病,已从普通次要病害,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南方高湿多湿地区和北方温室大棚中大量发生,上升为茄子生产的重要病害。由于该病发病初期与真菌引起的枯萎病、生理性萎蔫很相似,许多种植户往往误诊误判,不能对症采取相应措施,致使耽误病害防治,造成茄子生产损失较严重。 其实,茄子青枯病是由细菌引发的病害,又称细菌性枯萎病。茄子一旦感染青枯病轻者发病30%左右,重者毁苗。在我国南方,因高温高湿条件适合病菌繁殖侵染,发病较普遍,例如广东省南雄市地处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极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据南雄市有关人员调查,茄子青枯病一般发病株率5%~10%,严重发病株率30%~50%,甚至植株枯死绝收。如若有效防治茄子青枯病,首先要在田间识别其症状,了解其发生规律和侵染途径,然后再确定防治的有效方法。 一、茄子青枯病症状茄子青枯病一般苗期不表现病害症状,只有进入开花结果期之后才开始出现症状。 1、植株发病过程。发病初期,一般仅个别枝条上部的1片或几片叶片颜色变淡,呈现局部萎蔫下垂,随后下部叶片跟着凋萎,中部叶片凋萎则最迟。这种凋萎现象最初很像土壤缺水而引起的生理性萎蔫,最初只是中午表现萎蔫下垂,待到傍晚或早晨可以恢复,但数天后即便浇水解决了土壤旱情,但萎蔫现象也不会恢复,叶片色泽正常或稍淡,后期因叶绿素逐渐分解而变为黄色或褐色,最后焦枯,有的全株同时发生。发病严重时,整株死亡。 茄子青枯病发病初期症状 2、茎基部剖检症状。发病植株虽然上部萎垂,但根、茎外部表面上看并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当剖开病茎基部或枝条时,则会发现木质部和韧皮部组织横切面呈棕褐色,髓部大多溃烂或中空,用手挤压病茎横切面,湿度大时有少量乳白色黏液溢出,略有臭皮蛋气味,这一点是该病的典型识别症状。如果将病茎置于清水杯中稍许,用肉眼即可见到大量白色菌脓溢出,似雾状,而由真菌引起的黄萎病和健康植株的茎切面处不会有菌脓溢出。 茄子青枯病后期症状 3、根部发病症状。根系表面无明显症状, 但将根冠纵切,可见根冠中央有明显变褐现象。实际上病菌已将维管素内的输导组织破坏了,使其失去运输营养的功能,从而引起茄子萎蔫枯萎。 茄子青枯病根茎部组织受害症状 二、茄子青枯病侵染途径1、病原菌。茄子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Smith)Yabuuchi et al.]引起的,异名为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属于薄壁菌门细菌。菌体短杆单细胞,两端圆,单生或双生,大小(0.9~2.0)μm×(0.5~0.8)μm,极生鞭毛1~3 根,革兰氏染色阴性。病菌能利用多种糖产生酸,不能液化明胶,能使硝酸盐还原。病菌在种子或寄主体内可存活半年左右,一旦脱离寄主只能存活2 天, 但在土壤中则可存活14个月至6 年之久。 茄子青枯病症状 2、传播途径。病原细菌主要侵染源为病株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随雨水、灌溉水、田间耕作等方式进行传播,一般多从寄主根茎伤口侵入。病菌首先在维管理束中的导管里繁殖,并沿导管向上蔓延,以致阻塞或穿过导管侵入邻近的薄壁组织,使之变褐腐烂,破坏整个输导组织,茎、叶因得不到水分的供应而萎蔫。最后病菌可随根、茎等残余组织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及长期潜伏,遇到条件适宜时即可再侵染。 3、发病条件。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最适宜青枯病的发生。据农业科技人员观察发现,病田土温20℃时,病菌开始活动,田间可见到零星病株出现;而当土壤温度达到25℃时,田间出现发病高峰。而实验室培养病菌时表明,病菌生长适宜温度为30~37 ℃。雨水多、湿度大是发病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因此,在我国南方或北方的夏季,在久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上升时会造成病害的严重发生。此外,长期连作,田间积水,根部因耕作或虫害出现伤口时,容易引发病害;土壤湿度长时间偏高后天气转晴,地下水位高及弱酸性的田块易发病。青枯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发生比较普遍,北方部分地区保护地栽培也时有发生。 茄子青枯病田间发病造成死棵 三、茄子青枯病防治主要措施
1、合理轮作,调节酸度。茄子青枯病发病主要是种植地块有病原菌,通过合理轮作可减少土壤中病原基数,从而轻病害发生。可与禾本科、瓜类、葱蒜类等作物进行2~4年的轮作,能大大减少土壤中青枯病残留病菌,有条件的最好实行水旱轮作。茄子青枯病的病原菌在微酸性环境下利于繁殖,若种植茄子田土壤偏酸时可结合整地撒施生石灰,一般每亩施用生石灰50~100 公斤,使土壤呈微碱性,以此来抑制病菌生长,减少发病。 2、选用良种,种子消毒。选用抗病品种是当前防控茄子青枯病又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实践经验表明,圆茄类品种较长茄类品种抗性强,选择适合当地有代表的抗病品种可有效减轻病害。自选种子时,应从无病株上采种。为防止种子带菌,播种前可进行种子消毒。通常有2种方法:一是温汤浸种:使用55~60℃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置于30℃环境下催芽待播种;二是药剂浸种:用30% 新植霉素或30%琥珀酸铜(DT)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种30 分钟,洗净后催芽播种。 3、培育壮苗,带药定植。早春可利用温室大棚提前育苗,调节播种期,躲过高温季节,避开青枯病发病高峰,可大大减轻青枯病发生。育苗用的床土应选择无病田土,采用营养钵或营养袋进行育苗,即可减少定植伤根,也可增强茄苗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以至于不容易被青枯病所侵袭。定植苗移栽前一天,喷洒70%甲基硫苗灵1000 倍液,以免病害传播到大田。 4、土壤灭菌消毒,消杀地下害虫。南方种植茄子可在夏季休耕期,利用高温季节太阳能热力进行土壤消毒,方法是将土壤耕翻后灌透水,用黑色薄膜覆盖20天,保持膜下40℃高温可杀死土中病菌。病原菌主要是从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因此要做好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防治,以免咬食伤根,减少病原菌从根部或茎基部侵入的概率。可选用30%敌百虫乳油500倍液、50%辛硫磷乳油1000 倍液、或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等浇灌或喷洒。 5、科学管控肥水,加强田间管理。整地时应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适当增加磷钾肥用量,控制氮肥施用,有条件的可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平衡施肥,为茄苗生长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在首次采果后,应在叶片上喷施浓度为0.2%的磷酸二氢钾,配合叶面喷施菜果壮蒂灵,可有效提升茄秧的抵抗力与免疫力。采用高畦覆膜栽培,实行膜下滴灌,小水勤浇,避免大水漫灌,降雨后及时排出田间积水,同时加强中耕、培土,促进根系生长,合理整枝打杈,调节田间透光度,降低湿度,可有效减少病菌侵染传播的途径。 6、及时预防,药剂防治。平时要多深入田间进行观察,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在病穴处撒少许石灰防止病菌扩散。并对田间进行药剂防治,这样可做到早发现早防治,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发病初期选择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选用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5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5%菌毒清水剂200倍液,20%噻菌铜悬浮剂600倍液,77%新植霉素4000~5000倍液,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25%噻枯唑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50%氯溴异氰脲酸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 20%噻唑锌悬浮剂400倍液,或20%噻菌茂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喷淋或灌根,每株灌药液0.3 ~0.5 升,隔7天灌1次,连灌3~4次,最好药剂交替使用,以防产生抗药性。 目前,南方也有采取生物制剂进行防治茄子青枯病的。一般在茄子定植后或发病初期,选用枯草芽孢杆菌喷淋或灌根,含量为每克含10亿个活芽孢菌配制700倍液,含量为每克1000亿个活芽孢菌配制成1500~2000倍液。也有选用每克含8亿个活芽孢的蜡质芽孢杆菌100~200 倍液、80%乙蒜素乳油1000~1100倍液等喷淋或灌根,每株灌药液250~500 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