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朝育父子

 冬可燃冰 2020-08-22

名譽理事長何朝育先生及副理事長何紀豪先生

本刊節錄 

老子曰:「尚德不得,是以有德。」《老子第三十八章》

    

才子佳人 締結良緣

何朝育先生(1916、6、26~2008、8、10)出生於溫州市甌海區三垟鄉池底村,小時候放過牛、砍過柴、賣過香煙,十四歲喪父後即奉母命在藥店當學徒、錢莊學作生意,以扛起家庭的重擔,後到上海、寧波經銷進貨帶到溫州賣,因此備嘗人世的涼薄艱辛。光復後改向友人借貸往來台港溫跑單幫。在積累第一桶金後,憑著自己的勤勞、誠懇逐漸博得周邊人的認可,生意也越做越大。

後來何朝育先生靠著累積的資金與他人共同創辦「正大襪廠」,之所以取「正大」兩字,乃謂「正大光明」之意,一語道出何朝育先生為人處世的風格和態度。正大襪廠在何朝育先生等人的苦心經營下不斷發展壯大,後來還兼併陷入困境的溫州針織廠,踏入針織業,這也為何朝育先生在臺灣創辦「正大企業」打下良好基礎。

何朝育先生青年才俊的名聲、和善執著的精神為鄉鄰傳頌,也傳到國民黨高官邱清泉的耳裏。其時他的外甥女黃美英正值青春年少,美貌如花尚待字閨中。黃美英1926年生於現在的龍灣蒲州。她的父親黃桂芳潦倒無業,因此她家常靠外公家接濟。兩歲那年,父親病逝,四歲那年,母親邱紅梅病逝。姐妹幾個成了孤兒,更是長年住在外公家的大院子裏並靠著外公邱慎志、外婆及邱清泉兄弟等人養育成人。

黃美英的另一個舅舅也是溫州現代史上有名的人物──共產黨的高官邱清華。他曾先後在溫州專署、溫州地委、省農業機械廳、浙江大學、省委教衛部、省委組織部等部門擔任領導職務,最後在浙江省政協副主席位置上離休。

從小黃美英就和這個只比她大六歲的「阿四兒舅舅」邱清華玩在一起。兩人都是在蒲州小學接受的啟蒙教育。後來邱清華投筆從戎,鑽山林、打游擊,為革命事業付出畢生心血。經由邱清泉的大外甥女作媒,何朝育先生與黃美英女士結為連理,婚後育有大女兒何蝶、獨子何紀豪、二女兒何筱蝶、三女兒何筱眉、四女兒何筱秋五個子女。何蝶婚配蔣經國生母毛福梅的內侄毛祖霖。

定居臺灣 艱苦創業

1949年,何朝育先生帶著身懷六甲的妻子黃美英、大女兒何蝶坐著溫州到臺灣的最後一班交通船前往臺灣接替二哥,不料這一別,竟與母親成為永訣,時隔四十多年才踏上那令他魂牽夢縈的故土。

何黃美英回憶去台定居後日子艱難,記得何朝育第一次去香港購買暗扣及棉絨布等,第二次去菲律賓買尼龍伸縮的男女襪子及小孩毛衣等,那時臺灣沒有這種產品,所以利潤很好。但後來很多人跟著買賣這些貨品,結果進口太多削價競爭造成虧損。夫婦乃商量向製造業發展。何朝育就去臺北辦理登記正大針織廠,並加入針織公會,很快得到配給的棉紗。

就是靠著這一小包一小包計劃配給的「洋紗」,正大針織廠開始了生產製造──用五台人工手搖機織成女長襪。何朝育親自動手攪拌染襪,染好用模型烘乾,整理包裝,自己當推銷員送到臺北去賣,這樣積累了第一筆資金。他們當時住在基隆,為了便於產銷經營,全家搬到臺北。何黃美英一直跟在旁邊學習管理,她是很好的內當家。五年後見襪子利潤減少,又引進設備製造尼龍絲原料。

憑著溫州人靈活的經營頭腦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何朝育、何黃美英夫婦從家庭作坊起步,一點點發展自己的事業。1963年成立正大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北投廠,1967年成立正大尼龍股份有限公司新店廠,1975年再設立淡水分廠,於八○年代躋身於臺灣百大企業。他們還創辦了臺灣私立中國海事專科學校,其獨子何紀豪便是畢業於此校的航運管理系,臺灣首富──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是他的同班同學。事業蒸蒸日上的何朝育一度成為臺灣化纖界舉足輕重的影響人物,被溫籍旅台鄉親稱為臺灣經濟界「四大豪門」之一。

正大創業逾半個世紀,期間遭受多次大小水災,尤以「六三」水災、葛樂禮颱風及一次火災損失最為慘重。在「六三」水災發生時,公司一樓的機器全部被水所淹,何朝育不眠不休,在大水消退後即刻沖洗機器復工,又請日本技師指導調整機器,並撰寫公文給各銀行及工業局等,要求展延借款期限,利息照付,但卻拒絕政府無息救濟貸款。

後來社會的發展變遷,行業競爭加劇、勞工工資上漲等諸多因素,正大公司的經營出現了危機。何朝育先生善於在實踐中摸索經驗,多年在商界的經驗,讓他眼光敏銳、反應快捷,他抓住時機迅速轉型,停止製造業經營,轉為服務業和租賃業。

血濃於水 造福桑梓

何朝育當年踏上溫州到臺灣的最後一班輪船時,沒想到這一別就是40多年的光陰。水鄉的石板橋,河岸邊的大榕樹,榕樹後的關帝廟,常常走進他的夢中,更讓他魂牽夢縈的老母親卻於1973年85歲時謝世。

那時身為臺北市溫州同鄉會名譽理事長的何朝育及何黃美英多半靠臺北溫州同鄉會印行的《溫州會刊》瞭解家鄉的變化和發展。1990年和1991年的兩期會刊連續刊登了時任溫州大學校長魏萼清所寫的《溫州大學簡介》希望初具規模的溫州大學得到海內外同胞的資助,以及訪問溫大魏校長的鄭行泉總編所寫的「溫大希建圖書館」的消息,懇請鄉親大力支持。這些內容,讓時刻牽掛著家鄉的何朝育夫婦記住在心,夫妻倆商量著以黃美英的名義捐400萬元人民幣(後來追加到628萬元),在溫大建一座圖書館。1991年11月15日,何朝育先生和著名數學家、溫州大學名譽校長蘇步青一起為溫大育英圖書館奠基。兩位老人在年輕人的攙扶下,顫顫巍巍卻又興致勃勃地為未來的圖書館培上了第一鍬土。

接下來的日子,何朝育夫婦不顧年事已高,四處奔走,迫不及待地安排一個個捐資專案。經過一番實地考察,他們決定將捐資重點落在醫療和教育等公益事業上,為家鄉百姓造福。當年,除溫州大學育英圖書館外,他們還捐資1500萬港幣建設溫州醫學院附屬育英兒童醫院,並給這兩個單位捐助了皇冠轎車、豐田救護車以及圖書等。

此後八年間,何先生伉儷年年來溫,有時甚至一年兩次。一個個以他們二人名字聯合命名的「育英」系列專案──溫州師範學院育英大禮堂、溫州醫學院育英學術館、溫州醫學院附屬一院育英門診樓、溫州市醫學院附屬二院育英門診綜合大樓、溫州市育英老年康復中心之中醫醫院、蒲州育英學校等等,相繼奠基、落成、開放。

1999年,當得知甌北鎮箬嶴底村因特大暴雨成為當時四個重災區之一,也是何朝育夫婦捐獻一百萬元用於災民安置房建設,當地村民稱這個新村為「育英新村」,並在新村入口處立一牌坊,作永久紀念。

2001年,當得知溫州醫學院六名眼視光學博士研究生將赴美學習深造,費用較高時,還是何朝育夫婦慨然出資一百萬元,啟動了溫州和美國聯合開展的「眼視光學碩士/博士聯讀專案」……。

每次捐贈時,何朝育常常對受贈單位說:拜託你們了!希望大家重視這些捐贈專案,抓緊時間建好,及時發揮作用,早給家鄉人民帶來好處!而每個專案落成時,何先生都要自掏腰包擺下盛大的答謝宴,感謝這些專案的建設者、經營者和管理者用好了他們夫婦提供的資源,使這些財富能真正做到澤被桑梓、造福後代,「其意義不可謂不廣闊深遠」。

數次來溫陪同何朝育夫婦的邱清華這樣評價:他們並不是最有錢的,比他們有錢的人多得是,但難能可貴的是,他們肯拿出來給家鄉。他說自己就像是站在球場外看打球的人,使不上什麼勁,就鼓鼓掌表示對他們的支援。

故土情節 魂牽夢縈

老家,是祖祖輩輩繁衍生息的故土,是留下兒時記憶的家園。1992年清明前後,已過古稀之年的何朝育先生偕妻女終於回到了位於三垟水鄉的池底村──他生於斯長於斯的童年家園。河岸上的大榕樹下彷彿還有童年歡快奔跑的身影,大榕樹後的關帝廟裏依稀傳來兒時稚嫩的讀書聲,村口的何氏宗祠老屋則像睿智的老人,愈發靜默在歲月的深處。面對祖宗牌位,身著西裝革履、錦緞旗袍的夫婦倆倒頭便拜:列祖列宗,我們回來了!戀鄉念舊的何朝育夫婦對自己的老家傾注了一份濃濃的情愫。在「育英」系列之外,何朝育陸續捐資興建了以「嘯秋」命名的專案,嘯秋中學、嘯秋小學、嘯秋大橋等,都是為了紀念他早逝的父親。

共捐資670萬港幣建成的嘯秋中學和嘯秋小學兩校相鄰,都坐落在池底村,按現代示範學校標準設計建設。甌海區政府為了紀念何朝育夫婦慷慨解囊、捐資辦學的義舉,特地請著名雕塑家李強創作了命名為「舐犢情深」的群鹿雕塑。在落成典禮上,嘯秋中學聘請何朝育為名譽校長。

蒲州育英學校則建在黃美英的老家故居附近。何朝育夫婦出資150萬元,重建了何黃美英當年讀書時的蒲州小學,澈底改變了家鄉孩子一直在舊祠堂上課的窘境。學校二樓另設一間慎志圖書館,是為紀念撫養黃美英成人的外公邱慎志老先生。

他們還為當地鄉親建起了蒲州樂園,園內飛簷翹角的梅芳亭是取黃美英的父親黃桂芳和母親邱紅梅的名字而命名,寄託著女兒隔山隔水隔著歲月長河的一份念想。

愛心接力 子承父業

1998年9月26日,何朝育夫婦來溫參加溫州醫學院附屬二院育英門診大樓奠基儀式以及育英老年康復中心、溫州育英學校落成典禮。12天後,他們離溫返台。自此,老先生再也沒能回到溫州。

畢竟是80多歲的老人了,而且他因冠心病接受了心臟支架介入治療,不宜長途跋涉,因此何朝育委派兒子何紀豪為代表,接過了這支愛心接力棒。

何紀豪當年是在母腹中來到臺灣的,三個月後降臨人世。他笑稱自己是「溫州製造,臺灣交貨」。這個生在臺灣長在臺灣的何家獨子耳濡目染了父母對家鄉溫州的眷念,竟也說得一口流利的溫州話。父母的慷慨捐贈、樂善好施更影響了他的人生品格。

背負著父母的重託,十年來何紀豪在兩地間不斷地奔波,平均每年來溫州兩趟。2002年中秋,何紀豪再次來溫視察各捐贈專案,並宴請各受贈單位領導。宴會中,何紀豪用手機接通在台的父母,通過擴音器話筒,傳遞了何朝育夫婦的思鄉深情和欣慰之意。何紀豪當時說了這樣一番話──捐贈事業像給各位造了一艘艘新的龍舟,要靠大家齊心協力使勁划,才能永遠向前,創造更好的明天!全場掌聲雷動,在座者無不動容。

近三十年來,何朝育夫婦捐贈的專案均得到很好的發展,在各自的領域裏都發揮了巨大的效能。中共溫州市委、市人民政府高度讚揚何先生伉儷的慷慨義舉,稱在這些專案的建設與經營中產生了一種體現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溫州人務實、創新精神的「育英精神」,其意義與影響都是深遠的。省人民政府教育基金會授予其榮譽證書和「捐資助學、功垂千秋」的牌匾以示表彰。

處事低調的何朝育先生一再強調不登報、少宣傳,始終不肯接受記者的正式採訪。但為了表達對兩位老人家深深的敬意,溫州市台辦還是在他們捐資溫州十年紀念時策劃印行了圖冊《育英情懷》;2007年溫州大學黨委書記陳艾華帶隊,溫州電視臺隨隊赴臺灣採訪,拍攝製作了專題片《育英情懷》。何朝育因身體因素不能常回家看看了,但依然時刻惦記著溫州,經常打電話詢問各個育英專案的運轉情況。2003年何紀豪帶著正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的兒子何秉欣來到溫州。短短幾天的溫州之行,使這個年輕人對祖輩和父輩深深眷戀的故鄉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2008年何紀豪已經三次來到溫州。1月,溫州育英事業發展促進會成立,他帶著父母捐贈的550萬元人民幣,注入了第一筆資金;五月,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與美國微笑聯盟基金會開展「幸福微笑」活動,幫助唇顎裂兒童免費實施修復手術,在浙江的首站即落地溫州,全賴何紀豪從中牽線搭橋,並捐贈十萬美金全程資助。為此事何紀豪兩度來溫。並稱自己不論在家族事業上還是對溫州經濟發展的關心和支援上,均是「子承父業」慈善的種子已經生根開花。

附註:本文係節錄自王微方、金丹霞、楊笑所寫甌水湯湯憶先賢 雁山巍巍聳豐碑──何朝育先生的慈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