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头是火车的形象代表,它代言着火车那雄壮的力量感,直接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火车头为列车提供动力,是列车的核心部位。回顾铁路技术发展的轨迹,机车技术是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铁路发展百年,高铁运营里程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在东西约5200公里、南北约5500公里的辽阔国土上,中国火车头的分布是什么样?有没有一个整体性的规律?已慢慢形成的21世纪中国火车头分布的格局是什么样? 这格局和规律宛若是中国机车的年轮,诉说着中国铁路的历史,也镌刻着中国机车成长的足迹。 从历史、地理、经济、技术四个维度去分析,本文将提出四个问题并予以探讨:中国机车分布有没有隐藏的规律?老火车头的分布规则是什么?本世纪初新火车头的配属规律是什么?机车最新分布格局和趋势是什么? 在回答4个问题中,我们将发现中国机车的配属规律,依托大数据尝试勾勒出一幅通俗易懂的21世纪中国火车头分布地图。 这份地图是一个角度的陈述,这份陈述展现的,是中国机车的发展节奏和技术亮点。 今天,我们将讨论第一个问题:中国机车分布有没有隐藏的规律? 当我们看到火车的时候,眼睛会不由自主地寻找火车头,视觉的中心最后常常落在了火车头上。 日渐遥远的儿歌里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头是列车的“动力之源”、是列车的“指挥部”、是列车车列中的No.1,被关注理所当然。 口语中的车头在铁路专业术语中是机车。动车组是一种机车和车辆合二为一的车型,用于客运,不归于机车。按动能不同,目前的机车分为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近年来又新出现了氢能源机车、混合动力机车等;按用途不同,又可分为客运机车、货运机车和调车机车。 大众主要关注前一种的分类,习惯按照蒸汽、内燃、电力的分类去看火车。对铁路行业,后一种的分类是首要的,因为关乎机车性能、使用等。调车机车使用于站场的调车作业,性能相对于客运和货运机车较低。 我们将关注点主要放在线路上运营的,对速度、牵引力、安全性要求高的客运机车和货运机车。这两个都是在线路上拉着编组好的车辆长距离运行的机车,是轨道上的“主力队员”。 中国现有机车2万多台,那么中国的火车头分布有没有隐藏的奇妙规律呢? 百年蒸汽机车的运营历史 形成中国火车头分布最早底色 中国机车童年的历史在许多个文本中出现,局促、沧桑又无奈:1949年,中国可统计的4069台机车分别出自9个国家的30多家工厂,机车型号多达198种。那时候,中国被称为万国机车博物馆。1988年,全球最后一台蒸汽机车在原大同机车厂下线——这个最后一台蒸汽机车的背后是中国机车发展进程的沉重。 50岁以上的人们,或多或少都有穿浅色衣服坐绿皮火车,1000多公里的路程20多个小时,下车衣服变为黑灰色的记忆——蒸汽机车速度之慢、排放的烟灰之多,超出了今天的想象。 从火车来到中国直至20世纪90年代,100多年里,蒸汽机车一直是中国铁路的主力牵引动力。这也让中国几乎所有的机车制造厂都有制造和修理蒸汽机车的经历。 这些机车厂分散设立于不同区域,在交通并不发达的时代,制造的机车自然而然地就近配备。通俗地说,就是东北工厂制造的火车头多在东北使用,西北工厂制造的多在西北使用,南方工厂制造的多在南方使用…… 蒸汽机车在中国干线铁路运营超过100多年,蒸汽机车的配属形成中国火车头分布地图的最早底色。 车型多样化时期 火车头地图上的“简统化”气息 20世纪的最后10年,蒸汽机车在中国铁路退出的步伐加快,内燃机车成为主力,电力机车正后来者居上,这是中国机车动能形式多样的时段。 当时的许多机务段,检修库常常有3种形式,分别是蒸汽、内燃、电力,配套设施也不得不按这3种类型分别设立,比如要为蒸汽机车上水设立水鹤等。 当时的机车制造工厂主要有生产电力机车的株洲电力机车厂,生产内燃机车的四方机车车辆厂、大连机车车辆厂、戚墅堰机车厂、资阳机车厂等,生产蒸汽机车的大同机车厂、洛阳机车厂。 这一时期,车种、车型比较多,相对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技术性高,对人员、设备的要求也同步提高。对于火车头的配属,专业管理者选择了按就近机车制造厂的区域配备、按线路配备的方式。 机车的配置规律在沿袭,成为渊源也成为习惯,背后技术的因素也在发挥强大作用。由于车型集中在一个区域或者线路配属,运营中司机调配的是同型号机车,更易上手,运营安全性也同步提高。检修中同款机车配件通用,配件可以批量准备。检修人员因为集中长期修理同一种车型,便于积累经验,提高技术。 有历史的力量、也有人为的设计,这个设定就是从运用和技术的角度出发,按线路、按区域集中配备机型,便于高效运用机车,也同步实现了机车维修的规模化。 这种思路和方法,其实与今天的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和机车倡导的“简统化”一脉相承。 历史沉淀下的 火车头分布脉络显现 历史的沉淀会带来无尽的影响,火车这里也未能例外。 时间到了2012年,地处中国铁路网最东北的哈尔滨铁路局,配属机车1140台,其中只有2台电力机车。 这里曾是中国铁路历史中最密集的区域,100年前日俄在这里建成了最早的路网。那个年代建设的自然是普通铁路。百年之后,因为位于路网端头,电气化的改造力度不大,所以仍以内燃机车为主。 相反,在西南和西北,因为坡度大,内燃机车跑不起来拉不动,新中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修建后,新建的线路以电气化为前提,于是除去调车用的内燃机车,在当时西安铁路局、成都铁路局、昆明铁路局、兰州铁路局的客运内燃机车只有个位数的数量,货运的内燃机车也多是几十台的样子,与哈尔滨铁路局、沈阳铁路局动辄近千台或过千台内燃机车的配置比起,相差千里。 上个世纪,中国机车的研制有时会是为了某一条固定的线路而量身设计,那么这条线路因地理而形成的特点,在研制中会得到极有针对性的设计。机车定型上线,线路所在的铁路局会拥有这款机车。后来因为这款机车在这个局数量较大,让这个局培养起了这一车型的火车司机,积累了比别人更多的保养和检修经验,于是更多数量的这一车型被持续配置过来。就像全身红装、被火车迷称为“红衣美女”的客运电力机车韶山7E型和西安铁路局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重载货运机车韶山4型、和谐型电力机车和大秦线之间,在西煤东运的中国能源背景之下,也有相似的情节。 本世纪初,中国火车头的分布脉络显现,隐含的规律越来越明显。 21世纪的中国火车头会继续按这个配属规律来开始轨道上的人生吗? (未完待续) 来源:《人民铁道》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