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年前,周浩不顾家人反对,从北大退学改上技校,如今怎样了

 花开无田 2020-08-23



前言

中国人有着浓厚的情结意识,这种情结意识包括乡土情结,家国情结等等不一而足。乡土情结上,我们既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胆怯”;更有他乡遇故知的人生八喜之一;还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的殷切期盼。

至于家国情结上,秦有“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汉朝有“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明王朝亦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些话语并不一致,但主旨却是相近的。

而这种情结意识的养成,其实与我们传统的文化教育、文化传承延续是息息相关的。

同样的,在中国历史上自隋大业元年隋炀帝开进士科至光绪帝宣布废除科举制,在这1300年间,科举制度对培养人们的“出仕”情结,也是影响深远。

科举制,逐渐成为封建王朝学子们晋身仕途的唯一途径,学子们“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能够状元及第,榜上有名,也成为了无数学子以及其背后的家庭,乃至家族的希冀。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虽然源于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不再与“仕途”有关,但这种“出仕”情结却仍旧存在,也依然严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所中国最顶级的学府,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金字塔的塔尖,尾随其后的便是众多985学校、211学校,再到一本、二本、专科。

这像是一条“鄙视链”,以致于很多家长们,在面对学子们学校的选择上,也是“由上而下”进行选择,但其实这种选择方式,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下也是弊端明显。

而周浩的故事,便是明证。2011年,他从万众瞩目的金字塔塔尖——北京大学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退学,而归处却是人们嗤之以鼻位于金字塔低端的专科学校——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

他是怎么了,为何要“舍本逐末”?如今,他又有怎样的人生呢?

遵从父母之愿,进入北大,却很挣扎

2008年高考之中,周浩发挥出色考取了660分,全省理科第五名的好成绩。

这样的名次,对于周浩而言,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两所最顶尖的大学在内,周浩都可以选择。

对于这样的好成绩,周浩的父母、亲人自然是高兴至极。而在他的家人、老师的情结之下,尽管此时的周浩,想报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却最终也不得不选择屈从,报考了北京大学,而更为可悲的是录取他的专业是是生命科学专业。

虽然,有学者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是对于从小喜欢操作、动手的周浩而言,这些纯粹的理论却让他备受煎熬,以致于甚至被迫休学。

在入学报到之后,面对新的学校,周浩也曾经尝试融入。在第一学期时,尽管对生命科学学科不感兴趣,但他还尚能勉强跟上。但到了第二学期,生命科学学科作为一个重理论、分析,却相较而言操作性较少的学科,彻底让周浩变得迷茫。

而迷茫所带来的边际效应就是,周浩开始对学习不再积极,开始学会敷衍了事。

当然,在这其中他也并不是没有尝试新的改变,他也曾去北大的工科院系、清华的工科院系进行旁听,也曾有转院的想法,但北大转院需要在本院系之中成绩出类拔萃这已然是周浩难以完成的目标。

于是,就这样周浩浑浑噩噩的过完了自己的大一生活。而在大二学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休学。

他希望能够依靠休学,给自己规划一个合理的未来。休学期间,他到了深圳,从接线员到流水线工人,他饱尝社会的冷暖,并希望能够以此让自己静心学习。

但是,就在一年的休学结束,他重返北大时,这种不适应却更加明显。不过,显然他也更加清楚了自己需要什么,要学什么。

在这期间,周浩了解到了数控技术。而对于数控技术,中国与德国等国家之间差距明显,显然也是需要很多知识型的技术工人的。

于是,他决定从北京大学退学。可以想见,在周浩的父母听到周浩的决定时的震惊,父母坚决反对,但周浩并没有退却。

而当母亲了解到他在北大的经历以及背后的压抑、苦楚后,2011年周浩从北京大学转校到了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疯了”,从北大转学北京工业技师学院

这在许多人看来,周浩显然“疯了”。但对此周浩却相当坦然,“我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成为了他对质疑者的反驳。

在北京工业技师学院,周浩进入了技师班。能够亲自操作各种先进的数控机器,学习自己喜欢的科目,让周浩又一次体味到了学习的乐趣。

很快,周浩便开始崭露头角。依靠自己本已有的扎实的理论基础,以及在学院培养的丰富的动手经验,他参加了数控大赛,斩获冠军。

而在毕业后,面对众多优秀企业抛来的橄榄枝,他却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留校任教。

此时的他,再说出那句“不后悔”的话语时,底气十足。

小结

人们喜欢以成败来评价一个人的一生。而千余年形成的“出仕”情结下,周浩显然是一个成功者,他考上了众人希冀的北京大学;但随后,他转学的举动却又像是一个失败者。从北大到专科,从高到底这自然是失败的,从来如此。

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从来如此,便对吗?”

不可否认的是,高考越来越成为实现跃迁的最便捷手段。但在这种制度之下,去压抑个人兴趣、忽视个人爱好的做法,显然是错的。

虽然,周浩的个例似乎与普通人而言,略显激进,但他坚持自我、坚持理想的做法事实上也是有可取之处的。情结也当适可而止。

至于周浩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