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调歌头•黄洋界

 01一线 2020-08-24

水调歌头·黄洋界

井冈山黄洋界位于距茨坪西北面十七公里,山顶海拔1343米,这里峰峦叠嶂,气象万千,时常弥漫着茫茫的云雾,好像汪洋大海一望无际,故又名:汪洋界。这里可观日出、峰峦、云海、杜鹃等自然景观。现开辟成人文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黄洋界景区。包括:黄洋界、大井,八面山和上井。


黄洋界地势雄伟险峻,举目远眺,群山起伏,云雾弥漫,白茫茫如同汪洋大海,而黄洋界就像是大海中的一个孤岛,因此人们把黄洋界叫作“汪洋界”或“望洋界”。由于地形和山谷环流等自然条件的影响,黄洋界气候多变,风大、雾多、云奇。那妖娆的迷雾和翻滚的密云。一眼望去如同奔腾的大海,呈现出群山奔涌、白云填谷的气象,蔚为奇观,让您不觉是在人间。


黄洋界多次出现过一种神秘的自然现象――佛光。1983410740分前后,气象工作者在黄洋界气象观测场附近发现一束外红内紫的彩色光环,穿过浓密的云雾,人影折射在环中,人走环也走,人跳影也跳。在这之后又曾发现过多次,有的一瞬即逝,有的持续数十分钟。科学家解释,这是因为东南方是一条深邃的大山谷,湿度大,形成浓密的云雾后,在清晨或傍晚遇太阳低度角斜射,光线透过无数小水滴的衍射而成彩色光环。而观测者又恰好面对光环,背向太阳,光从背后将人影投射在云幕上,便呈现出这一奇。


19288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哨口工事、红军营房以及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从宁冈挑粮走过的小路及路边的荷树。黄洋界,十里横排,高山迭影,雄伟险峻,一望无际。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位于黄洋界哨口工事的山顶上,坐西朝东。是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而建。原来在碑的原址上建了一座“火炬亭”。1977年,炸毁“火炬亭”,重新竖起了原来的钢筋水泥纪念碑,现碑高12米,底长4米,宽2.8米,正面镌刻着朱德同志的题字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八个字。同时在竖碑的前面增建了一个横碑,横碑高6.96米,底长10.94米,宽2.6米,正面是毛泽东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背面是朱德手书的“黄洋界”三个大字。此是井冈山的一处重要纪念碑。


“行洲府,茨坪县,大小五井金銮殿”。这是当年井冈山群众流传的一首歌谣。这里是当年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和红军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昔日无人烟迹的井冈黄洋界,因当年黄洋界保卫战而闻名天下。而今,黄洋界哨口游者众多。井冈山这座新中国“革命摇篮”,已成为中国著名的“红色旅游”热点,而每年来黄洋界哨口的海内外游客数都高居井冈山所有景点之冠。井冈黄洋界,可谓英名天下扬!因为当年这里的红色星火,燎原了全中国。


19655月,毛泽东在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写道:“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缅怀过去,还看今朝。有感当年星火,炮台,使命,如前。早上,点赞庐陵诗友红山老师的《水调歌头·游黄洋界》词篇,中午慕名提笔和一首,敬请屏前的您点评!

水调歌头·黄洋界

井冈黄洋界,峻立白云间。汪茫连片,知向谁领道峰前。万马奔腾晓岸,虎踞慨慷龙袖,尧舜尽争先。当年陷围困,报孝九宵丹。 

天地宽,多少事,岁月艰。当年圣地,开辟火种燎原前。钢铁一声炮响,传彻江山解放,壮志贯如坚。热血滴红焰,使命铸新篇。

        附:红山老师的《水调歌头·游黄洋界》原文欣赏:“慕名黄洋界,曲路峻山连。白云舒展,转眼深海望无边。万马奔腾势猛,巨蟒张牙凶煞,群兽舞争先。当年敌围困,炮击遁宵烟。  乾坤间,多少事,岁月迁。昨天圣地,今日红色美山川。难忘黄洋炮响,星火燎原不易,烈血染红鹃。牢记初心使,远志铸宏篇。”



作者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另外,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若作品中的文字、美术、摄影等有涉及您的版权问题,请您及时与我取得联系,我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转载内容或作品!

作者简介:罗余作,男,汉族,196511月出生,江西吉安永和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网络与信息管理师,2019年中国优秀CIO获得者,高峰论坛特邀嘉宾,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著名科技工作者。长期从事设备技术、企业管理、网络与信息技术。个人辞条列入大型文献《走进大家》、《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百度百科》、《世界名人录》等大型文献。2018年进入吉安县诗词学会理事会,担任学会理事和期刊《文山艺苑》编委,吉安市庐陵诗词学会会员;2019年4月13日当选吉安县文学协会副主席,担任协会期刊《庐陵文苑》编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