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正是建国初期,万众欢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但国家还处在极度困难时期,要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最大的困难是“一穷二白”。“白”就是指国民文化程度差。据有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4亿多为文盲”,文盲成了中国发展的拦路虎。党中央及时作出决定,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在全国开展。扫盲运动遍布全国工厂、农村、部队、街道。新中国扫盲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从1949—1956年先后开展三次全国性的扫盲,有近1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帽子! 现在,文盲这个词已经成为历史,当时我刚上小学一、二年级,我亲历过家乡的扫盲活动,回忆起来还印象深刻: 我们村扫盲是通过开展冬学、速成识字班、农民夜校三种形式进行的。 (一)速成识字班 速成识字班是依托三岔小学的师资和教室等设备开展的,共设甲乙两个班,对象大多是农村13——16岁女青年,每班30到40个人左右,每天下午上三个小时课,统一使用《速成识字课本》。时间为冬季三个月。 为有效的开展扫除文盲工作,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10月份,国家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研究汉字拼音方案,当时推广的方案为汉字笔划式的拼音字母(大多汉字偏旁),现在想起,这种字母难学难写。 汉语拼音字母(当时叫注音字母),1955年才改为拉丁字母拼音,比起过去,这就好学好写多了。 这部分学员们学习热情很高,因为她们是托了新社会、新政策的的福,走出比较封闭守旧的家庭,坐在教室,拿起书本和铅笔,实现了上学读书的梦想。大家都很珍惜这个机会。 教室四周贴满红红绿绿的拼音字母表,便于每个学员抄写。校院公布受表扬的识字班学生名单,我还记着一块黑板报上登着对模范学员表扬信: 甲班有个鲜金彦 学习互助真能干 到校早,守纪律 每次考试是第一 …… 大家学习劲头很足,所以进步也很快。一双双做惯针线、拿惯农具和养牛养猪的手,立即要去提笔写字,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靠学校老师认真地教,学员刻苦地学,两星期时间就能学会拼音字母的读和写,再拿上印有拼音字母的课本,通过:“声母轻,韵母重,声短韵长猛一碰”的方法,即是不会写,也能读出音来。在两三个月时间就“速成”学会500到1000常用字。我有个老姐,今年已84岁高龄了,她就是速成识字班学员,加之在生活中不停实践和学习,现在能读一般的书本和佛经。 (二)冬学 冬学,是利用秋收秋种后,以自然村为单位,学员一般是大妈大嫂级别,教师是本村的识字人担任,找一处空闲房子做教室就可以了。三岔团庄冬学是在一家空闲的车房门道,内面只有一座石头磨子,经打扫后,还贴上一张毛主席像和几张标语,找一旧窗扇,刷上锅墨做黑板,找一块小木板粘块毡片当黑板刷,锣面柜上架黑板,磨盘上爬一圈人,其他人自带小板凳坐在周围,找来一位以前曾在某作坊当过账房先生的老人当老师,一个因陋就简的冬学就开班了。 当时就流行着一个顺口溜: 吃完饭 洗了锅 抱上娃娃上冬学 你要学 他要闹 明天就把外婆叫 (叫来外婆带孩子的意思) …… 当老师的这位老人,为了活跃学习气氛,还给学员教唱抗美援朝歌曲: “嗨啦啦 嗨啦啦 天上出彩霞呀 地上开红花呀 中国人民力量大呀 打败美国兵呀 全世界人民拍手笑 帝国主义害了怕呀 …… 大家一起南腔北调地唱一会,再写写画画字,这种新事物,还很受中年妇女欢迎。 当时,还有一首“冬学歌”:女学员都哼哼: 秋天过啦 农活完啦 冬字运动大开展 丈夫把媳妇来动员 哥嫂姐妹把名报 …… 小学生为配合扫盲运动,还两三个人组成识字岗,带一块老师写几个字的小黑板挂在村口或树上,过往人员,每人教他学会一两个字。 在提倡小学生回家教妈妈学文化的时候,就有个顺口溜: 房檐水,叮叮当 小先生爬在我炕上 一字一句认真教 三天学了一百多 …… 在批评那些不支持妇女学文化的不良现象时,就有: 笃笃娃 耍的大 一天到晚不做啥 媳妇要去学文化 头上打个大疙瘩 …… 当年有一个街头小剧,有几句唱词: “黑咕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什么字,放光明? 学习二字我认得清……”1950年代,这首《夫妻识字》曾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那时,无数人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了冬学扫盲班的课堂。 (三)农民夜校 农民夜校的对象是中年男性人员,一般不定期,不定时,雨天和闲天多学,忙天不学。上课老师由各自然村确定。有几个朴实的中年农民,学习很认真,衣兜装个小本子,耳朵上别个半截铅笔,不但学会自己写名子,还学会阿拉伯数字1一100的写法。很多老农民也学会了认识票子(人民币)。 我记起一件事:有个马家八叔,带着当铁路工人的儿子给他一张一万元的票子,上街买旱烟叶子,人家给他按5千元花了,回来因生气还大病一场,也不敢给别人讲。(当时的一万、一千、一百相当于现在的一元、一角、一分。二百元可吃一碗碗凉粉) 农业学大寨时代,有一天,队长说,各人找各人工分本,谁找到谁先计工分,没想到还有几个“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的老农还真的在一堆本本中找出自己的工分本,大家感到惊奇,这人说:“我是农民夜校毕业的哩,也哄过几天先生!” 当时有个亲戚被招工进了一家火柴厂,说他们每天除上班外,也开展扫盲,他靠一位城里来的工友还学了很多字,再过一年,他就能给家里写信了! 他还说,工厂职工的情况不一样,他们对学习的要求也不一样。老工人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能人,具有比较丰富的生产经验,但是他们多数文化水平较低,缺乏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大部分处于写不了,算不了,画不了的状态。生产上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工厂以车间为单位,组织文化学习班,抽调文化教员,组织工人夜校,编写速成班课本,再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基本上绝大部分工人摘掉半文盲帽子。大大提高了工人们的文化水平。 建国初期的扫盲运动,是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创举,是一件成功的举全国之力的文化扶贫项目。声势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收效之高,空前绝后。那时候,找一位识字的人或找个能写信能念信的人还真不容易,现在找个真正的文盲也很不容易了。生活在新时代的人们,物质生活富裕,文化生活多彩,但我们不能忘记老前辈们为改变“一穷二白”的社会面貌而砥砺奋斗之艰辛! (借此文,向曾参与扫盲活动的三岔小学郑玺老师、候发老师、刘国华老师、吴万昌老师以及最爱带领我们扭秧歌的老校长表示深深怀念) 。 ( 李江华参与修改) 作者简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