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 ‖ 不要误伤格瓦拉

 大地菲芳 2020-08-24


   观点   

不要误伤格瓦拉

 孙梦秋/文

这两天,网络上最红的红人当属偷车坐牢“四进宫”,面对电视镜头直言一辈子不打工的刑满释放人员周某。据说有30多家网络公司守在监狱门口迎接周某出狱。有自媒体文章爆料说,某网络公司以1500万元的身价请周某代言。活生生的事实刷新了网民的三观读书有毛用?上班有毛用?奋斗拼搏有毛用?只要做做小流氓,偷鸡摸狗多坐牢,雷人雷语雷翻天,自然有人送钱上门,顺带还可以名满网络。

怎么活着是每个人的自由,怎么喝彩或者喝倒彩也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请喝彩者和喝倒彩的媒体、自媒体手下留情,不要误伤了格瓦拉!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很多自媒体上都把这个网红周某的头像,P成了古巴革命英雄格瓦拉的头像。这事说小了是恶搞。善意点说算“误伤”。认真了,那就是有违规之嫌。(违规不是违法)



请不要不以为然。这么说吧,恶搞革命先烈现在在网络上已经很少见了,因为全国人大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格瓦拉是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是英雄。但他不是中国公民,也不是像白求恩那样为中国革命而牺牲的烈士。所以,中国的法律保护不了他的肖像被恶搞。

中国的法律对恶搞格瓦拉的行为没有约束力,并不等于人们就可以肆意妄为。因为,在法律之上,还有主流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要求共产党执政的国家和人民,尊重每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的战士的肖像权和荣誉。请问那些恶搞格瓦拉的自媒体人:你怎么不把那个网红周某人P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呢?你P一个试试看有没有人管你?

中国是文明型国家。中国人都是讲文明的人,俗称礼仪之邦。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据说已经成为全世界公认的道理和准则。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如果西方国家的社交媒体上,把他们的一个“四进宫”的小流氓P成中国某一位大众熟知的英雄的头像,我们会怎么看?

格瓦拉是一个完美的人。“完美的人”这个话不是我说的,是他的传记作家说的。其实也不是他的传记作家的创造,是他的传记作家引用当代大哲学家萨特对格瓦拉的评价。格瓦拉传记中文版的名字就叫《完美的人》。

格瓦拉其实并不是一个天生完美的人。他是带着先天性哮喘病来到人间的。他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走痛苦的道路。上天送给他一个天生有病的肺部,再把他丢进人间炼狱,让他历尽磨难,去追寻信仰、理想、人性的光芒等等高尚而美好的东西。除此之外,中国人对完美有着自己的理解。站在中国人尤其是当代中国人的立场上看,格瓦拉的“完美”是值得商榷的。1960年12月1日,格瓦拉来中国访问拜见毛主席的时候,周恩来总理就批评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犯下的错误,即:放弃根据地,或者不注意建立和巩固革命根据地。换句话说,他们在拉美无产阶级革命中没有很好地借鉴和学习中国革命的成功经验。还有很多事情,都能从各个侧面佐证他并不是个完美的人。但是,这并不影响全世界进步人民对他的崇敬和热爱。全世界热爱他的人们愿意承认并乐于赞美他是个“完美的人”,原因在于他的无私无畏,在于他像耶稣殉教一样为了自己的信仰无私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传记作家在书里就把他被美国中情局暗杀之后的照片,和耶稣殉教之后的照片并列,其意义不言自喻。

这样的一个人,我们怎么可以把他的头像恶搞成一个网红小流氓的头像呢?这种行为,除了无知无脑,除了娱乐无底线,还能说明了什么呢?

请不要误伤格瓦拉!这是我微弱而善意的提醒。


附一篇关于格瓦拉的文字,这是古巴和美国建交的时候作者写的一篇随感,介绍了格瓦拉的生平和事迹。本随感与上文没有必然联系,若无时间和兴趣,可以终止阅读。


  • 我的歌是大地古老的呼声
  • ——关于切·格瓦拉的点滴随想



1
在半个多世纪艰难的博弈之后,美国和古巴,这两个给数代人留下深刻记忆的国家,在2016年的春天,终于建交了!香港《大公报》的文章说,古巴革命英雄,全世界文艺青年和理想主义者的精神偶像,被美国中情局特工谋杀的格瓦拉——的儿子说,如果父亲还活着,他一定为此百感交集。这段话让很多人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再次想起了格瓦拉,想起了这个像耶稣一样为信仰蒙难的拉丁美洲的英雄!仅凭着痛苦的精神气质,格瓦拉曾经让世界为之折腰!



30多年前,切·格瓦拉这个名字前面,曾被西方报刊和拉美媒体冠以“浪漫冒险家”、“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尘世的耶稣基督”、“拉丁美洲的加里波”等等令人目眩的称号。古巴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说:“格瓦拉是人民理想的典范,人类良心的典范。”而名重一时法国哲学家、作家让·保罗·萨特说:“格瓦拉是我们时代最完美的人!”
他是带着先天性的哮喘病降临人间的,因此,痛苦,从他诞生的时候起就伴随着他的一生,成为他与生俱来摆脱不掉的折磨。直到1967年10月9日,他生命的最后时刻。
有人说,他的伤感和痛苦,是为了正义、理想和人类,是普罗米修斯和西西佛斯的痛苦。即使他死了,他的痛苦也深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激励着人们为理想和生活而忍受、斗争。
他用痛苦征服了世界,完成了福柯所说的“将现实化为符号”的过程。今天,他的头像和麦当娜的照片一起,成为全世界的时尚符号,被印在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人的T恤衫上,酒吧的墙壁上,还有一些时尚小饰品上。他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精神气质,成了不甘堕落的人们对抗和反叛日益堕落的世俗的旗帜!
这个像耶稣一样为信仰而蒙难的尘世英雄,就是埃内斯托·格瓦拉·德拉塞尔纳,人们比较熟悉的名字是:切·格瓦拉。更多的时候,人们愿意称呼他——切!

婴儿和童年时期的格瓦拉


全家福


丛林里的游击战士


2
和任何一个普通人一样,这位拉丁美洲丛林游击战之父的出生,并没有与众不同的传奇。1928年6月14日,他出生在阿根廷罗萨里奥市一个资本家兼庄园主家庭。之后便是读书和成长。生活平淡却充满了快乐。先天性的哮喘病在带给他痛苦的同时,也磨练着他的毅力和忍耐力,上帝仿佛知道他日后会干一番艰苦卓绝的大事业,对他特别垂青,在人生之初就用病痛的折磨给予他特别的人生体验。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没有人世间种种的不义和罪恶,或许,他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番风景。再如果,他若不是出生在一个有着反抗压迫追求人间正义的良好家庭教养的环境里,他也会对这人世间的不公不平不正不义以及剥削压迫独裁黑暗习以为常。可是,上帝用人间的罪恶洗亮了他的眼睛,唤醒了他的良知和斗志,他终于拿起了枪,成为了一名拉丁美洲丛林里的游击战士。
古巴人民不会忘记他,整个拉美被压迫的人民不会忘记他!他,这个叫做切·格瓦拉的身材魁梧神情峻朗的年轻人,和菲德尔·卡斯特罗一起,领导了古巴革命,推翻了独裁统治,建立起穷人自己的国家。
切·格瓦拉最让人钦佩的品质,是为了友谊而不惜放弃权位官爵。在人类的历史上,打江山时患难与共,坐江山时兔尽狗烹的事情屡见不鲜。然而格瓦拉不是这样,在友谊和权位之间,他毫不犹豫的愉快地选择了友谊,放弃了官爵。作为古巴的第二号领导人,受到过毛泽东、周恩来、赫鲁晓夫等领袖人物称赞的朝气勃勃的古巴领袖,在他发现有人比自己更适合做二把手的时候,坦然把自己归零,告别卡斯特罗,来到玻利维亚的丛林中,从头做起,为玻利维亚人民的解放流干最后一滴血。
1967年8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游击队的秘密仓库被捣毁,城市中的联络网也遭到破坏。格瓦拉带领游击队员突围时,腿部不幸中弹。一个游击队员将他由谷底拖到山顶。当他正埋头包扎伤口时,敌人的枪口已对准了他。格瓦拉镇静地说了句:“我是切·格瓦拉”。
格瓦拉被俘的消息闪电一样迅速传到了玻利维亚最高当局和美国中央情报局。次日黎明,玻利维亚武装部队司令亲自乘直升飞机赶到现场,确认被俘者就是格瓦拉,并对其进行审讯一无所获。最后,审讯者问:“你现在在想什么?”格瓦拉坚定地回答:“我在想,革命是永垂不朽的。”10月9日下午,格瓦拉被枪杀,年仅39岁。
 


1960年12月1日,毛主席接见格瓦拉


和卡斯特罗在一起


3
他对生活充满了激情。他热爱摇滚乐,尤其是甲壳虫乐队的摇滚。在摇滚里面,他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归宿。
或许,这也可以说明,为什麽他死去将近半个世纪,人们,特别是热爱摇滚的人们,还在这样念念不忘地想念着他!
更深的意义,是他从摇滚的节奏里得到了愤怒的力量和反叛的精神动力。
在人类的历史上,很少有哪位英雄,能够跨越信仰、意识形态、种族、文化等鸿沟,在全世界人民,特别是青年人心中赢得普遍的崇高地位。如果有,格瓦拉无疑是其中的一位。
1968年3月爆发在法国的“五月风暴”,一些学生身穿当时中国红卫兵的绿军装,头戴绿军帽,胸佩毛泽东像章,游行中高喊着格瓦拉的名字——切!切!切!这个响亮的名字由此走向世界。
美国中央情报局早已将他视为心腹大患,多次派特工追杀他。可是他从没把死当作一回事情。他没有保镖和警卫部队,他相信他的战友和事业必胜!
他遇难后,西方阵营弹冠相庆一片欢呼,敌人切下他的双手运往巴拿马美军南方司令部以“验明正身”。又秘密埋葬了他的尸体。可是,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压迫、剥削与不公正,钦敬格瓦拉的人们还会发出同一种声音:切还活着!
1997年,人们找到了他的遗骸,古巴人民和全世界热爱他的人民,又一次掀起了怀念的高潮。
有人在诗中写道:
我不敢把这位传奇英雄的照片挂在墙上
一粒红色的小灯在闪亮
这张照片虽已饱受光线的照射
而且还要受到海水潮气和时光流逝的侵蚀
但是我们了解他敬仰他
我们在心里说,要活得像他一样!
 


阿根廷摇滚歌手安德烈斯·卡拉马罗在摇滚中唱道:起程吧!带着我们的麦克风上前线,这是大家对我们的要求,要带上切·格瓦拉的画像和标语牌,还要带上摇滚乐和一切我们要用的家伙……
今天,当卡斯特罗与查维斯以反美的名义一起站在他的雕像前,唤起人们对帝国主义的愤怒和反抗的时候,人们怀念他;当世俗的堕落和无聊的空虚吞噬着年轻的生命活力时,人们怀念他;人们怀念他,冀望着他理想主义的精神气质,寻找那曾经消逝的理想和激情。

2016年4月2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