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被百官痛恨,根源在康熙,密折制度让百官开始了“一摸黑”封建时代的统治者所做的每一件事其实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能让自己的江上社稷不出问题,最好还能够千秋万代世世代代继承下去。有了这个梦想,就要去实行,不过,梦想肯定是美好,现实当中的困难也不少。 统治者和官员之间的矛盾在这一过程当中随即产生。 皇帝想要权利,想要手下的臣民毫无理由的臣服,官员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要费尽心思的欺骗皇帝,做一些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的事情。 甚至是有些人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比如鳌拜这些臣子,一心想着登上那把龙椅,就会导致朝纲混乱,影响到整个王室的统治,搞不好还会改朝换代,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皇帝就会想尽办法把权利集中到自己手中,高度集权,才能换得帝王的心安。 什么办法呢?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和形式,前面我们提到的密探其实就是来为帝王的统治来做服务。 到了大清朝,本来满人和汉人之间的问题就比较严重,要想壮大大清的基业,就不能只任用满人不任用汉人,满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汉人当中的很多人则是治世能臣,如果不重用,对于清王朝的统治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损失。 在这个过程当中,另外一个问题就随之产生,这就是“朋党”。简单来理解这个封建时代特有词语的意思,也就是说,有相同利益的一群人在一起,在一起就不干好事,专门想着如何获利,接着就是和另外一群不是自己相同观点的人进行内斗。 九子夺嫡时期,支持老八的人很多,这些人聚在一起就是朋党的一种了。康熙皇帝就很痛恨这类人,简直到了咬牙切齿的地步,你在下面贪污一些银子可能康熙还觉得没什么,如果陷入到朋党之争的漩涡,已经是惹了康熙的底线。 不单单是康熙,在每个帝王的眼睛里面都是容不得任何一种形式的朋党,这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能够爆炸,随时就能威胁到皇帝的统治。 这个时候就需要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朋党这种团体的存在。每个帝王所采取的形式不尽相同,目的确实一模一样。这其中康熙皇帝的办法又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更能说明其中的问题。 清朝是满人的天下,满人的制度是八旗,在清朝没有完全入关之前八旗有着非常巨大的权利,八旗子弟在整个清王朝的历史当中充当了既重要又有破坏性的角色。 康熙在登基之后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首先进行的就是对八旗进行各种手段的限制,将他们的权利尽可能剥夺,使其不能过多参与朝政,只是做一个没有权利的贵族。最明显的两个方面一是剥夺各旗王公干预旗务的权利。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破除了存在很久的“军功勋旧诸王”统兵征伐的传统。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改革,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政治影响就大大下降。也算是在维护自己的统治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完全不够,这只是解除了满人的影响,其他人怎么办? 康熙毕竟是千古一帝,在治理国家方面还是有自己独到的能力,他认为这一切的根源还是在用人方面,如果能把人的作用彻底发挥出来,就能杜绝这一切的存在,自己的统治就能变得更加牢固。怎么用人?怎么把人进行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康熙想到了一个特别损的招数,这就是“密折制度”。字面来理解就是说这个折子是秘密存在的,并不是被公开。 一般皇帝要想看折子这是要经过很多人的手,经过很多流程才能最终到了皇帝的手里,不可能直接到皇帝手里。在这个过程当中就可能会发生折子被某些利益相关人进行更改或者调换,或者直接不呈递给皇帝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等同于蒙蔽了皇帝的眼睛,想看的看不到,看到的不是自己想看的或者应该看到的。 但是密折制度进行之后,这个问题就被解决了。密折制度规定,只要是四品以上的官员,就可以越级给皇帝递折子,想说什么就能说什么,想告谁的状就能告谁的状。 这个制度将整个官僚系统搞得胆战心惊,大家都害怕自己被人告密,总是会下意识觉得总有身边的人想谋害自己,就互相的猜忌,互相忌惮,终日人心惶惶,不要说什么朋党了,能保证自己不出事就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除此之外,皇帝彻底打开了自己的“天眼”,再也不害怕被蒙骗,被某些监察机构给碍手碍脚,自己能从下面官员的反馈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能更好的治理国家,进行中央集权。 这个制度在康熙时候开始建立,在雍正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雍正在这个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更好的拓展,官吏之间更是苦不堪言。纷纷在私底下大骂雍正。 骂归骂,这一招确确实实是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雍正国库里面日渐增多的银子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啊。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