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仲,网名平平淡淡,1949年生,湖北汉川人。现居武汉。中专学历。当过知青、教师、公务员。曾在各类报刊发表报道、通讯、论文百余篇。爱好诗词、散文。 张少仲 每涉一地,我们往往有一种新鲜感受。其风土人情,经过一番独特的内心体味,便有了初悟,活泼泼的,虽浅淡不太具体,但尚得唇齿留香。北宋大文豪苏轼来到广州,不仅写诗章,凿了一口后人称"东坡井"的水井,而且还品尝了特产佳果荔枝,老夫子此尝一发不可收拾,要日啖三百。可见广州的美好与吸引力,其实美好何止荔枝。 广州的物产民俗自古之百越始,源远流长,历经嬗变而终不失特色,一个外地人是很容易为这种风物民俗着迷的。如古越人的干栏式住宅,影响至今的骑楼建筑;古越人习水,视龟、蚌、蛤、螺为美食,显然影响今日粤人食俗;如花市,若第一次走进除夕花市之前可能想象不出它的规模氛围,也许以为仅限几处花档罢了。直至走进亮如白昼的街市,花在飘动,人在飘动,心在飘动,一种道不出的新鲜体验油然而生;再如粤剧,我虽一下难懂,但每次到广州听到《荔枝颂》戏歌,绝对使我回味无穷,绝对是对粤剧情有独钟的拥趸者。因为这种姿色,你无法用娇艳欲滴、姹紫嫣红来形容,因为这种声音,既非黄钟大吕,亦非阮音低回,就是这本不出色的腔调,在几代伶人点化下,成就了南人心中的大戏。令人击掌叫绝的是粤剧的唱腔,"啊呀呀一一苦一一啊"一声悲切切血泪迸溅的二黄慢板叫腔,怎留得住琼花一缕香魂东逝去。 不食烟火不是我们俗世人的追求,特别是广州人。他们最懂生活,热爱生活,也敢于享受生活,总是想方设法把生活弄得有滋有味有境界。广州的吃文化丰富无比。中国文坛大咖贾平凹一片吃心寄广州,犹如"瞌睡遇到枕头",他很认同"食不厌精",几乎每年专门到以美食闻名的广州,每到必去喝早茶。他喜欢长隆动物园的马戏表演,喜欢珠江夜游的灯火迷人,然而他更念念不忘的,当属符合大众的早茶。点心价格高低都有,丰俭由人,老人可以叫上价亷实惠的一盅两件,有钱人自然也可以来碗鱼翅漱口。立交桥下的大排档、虾蟹粥、皮蛋瘦肉粥也是贾平凹常光顾。 广州人叫饮早茶为"叹茶","叹"有享受休闲的意思。"叹茶"叹的是岁月和情怀。茶楼是一个很好的交际场合,喝茶是一种亲朋聚会。饮茶不计较茶叶品质高低,在老广们心里,讲究的只是一种乐趣和情怀,如今人们已经开始追求视觉审美和食物美味等元素的叠加,原来饮茶浓郁都渐行渐远。因为会更加享受其中的环境、过程,因为会更加注重饮茶的对象,包括家人、朋友,尤其是外地朋友。志才君就专门带我们几位外地同学去大沙地茶楼喝早茶,而且席间兴起,他像当年读师范那样,更自如地操琴拉弦,我们合唱样版戏《今日同饮庆功酒》,浓浓窗情,好不快哉!粤式早茶的点心很有诱惑力。很多地方饮茶就是饮茶,并没有太多佐食,但粤式早茶却不然,靓茶和美点总是相辅相成。甚至在当下,点心已然成为饮早茶的主角。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广州茶楼点心就有"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说法:"四大天王"指虾饺、叉烧包、蛋挞、干蒸烧卖;"八大金刚"指肠粉、糯米鸡、萨其马、甜蛋散、煎堆仔、咸水角、牛肉和排骨烧卖。我每次到广州最爱吃虾饺和肠粉,这是粤菜粤点之精髓。中国烹饪大师何世晃这样描绘虾饺:"倒扇罗帷禅透衣,细尝顿感流香液。"虾饺是琳琅满目粤点中的代表,看似简单的小小虾饺,却是考验师傅功力的重要标杆,想做好可不容易。早期的虾饺皮用粘米粉,皮厚不鲜亮,师傅改进用澄粉代替,将面粉揉成面团起筋,再放入冷水淘洗,一分为二为面筋和淀粉,晒干后制成澄粉,此粉成虾饺皮后口感柔软爽口,蒸出来更呈现一种晶莹剔透的质感,粉嫩可爱。面对满桌特色肴点,我的筷子应接不暇,美味早满喉咙。 行走穗深两地,大快朵颐,大饱眼福,与同窗半窗聊天开心。人生最高兴的事,莫过于遇上知音和难忘的味道,然后心嗅其味,丝丝传递。南粤之美是含蓄而内敛的,她不会让你一眼就看穿看透,却在慢慢品味中渗透至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她的风姿和韵味。如果说北京是端庄大气的大家闺秀,上海是洋派摩登的时髦女郎,那么广州却像一位灵动风情的邻家姑娘,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君若问何以如此钟情广州,理由很简单,广州是一个有根的地方,是一个有传统的地方,是一个有情怀的地方,是一个有收获的地方。广州内在的秉性切合自己的内心。 但愿长作岭南人。 |
|
来自: 新用户6499dlr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