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国玉玺的3个传说,难怪孙坚偶得此宝后就想隐匿,看上面写着啥

 安阳源易缘 2020-08-26

【经典名著解读之“三国”系列文章:009】

古代皇帝都有一个“印章”——传国玉玺。有此国宝的皇帝才被视为“货真价实”,真正的受命于上天。

如果没有这个印章,就会被天下视为没有实权的“白版皇帝”。

传国玉玺的来历,与一块完美无暇的美玉有关。战国时期,秦昭王曾对赵国的和氏璧垂涎欲滴,承诺要用秦国15座城池来交换。

当赵国使臣蔺相如拿着和氏壁来到秦国时,秦昭王却变了卦:既想得到此块美玉,又舍不得自己的江山城池。

蔺相如大智大勇,拿着和氏壁要撞向石柱,秦昭王怕玉壁被撞碎,不得已放弃了自己贪心的想法。最后蔺相如“完璧归赵”。

虽然,和氏壁暂时在赵国一时安全,到了后来,最后还是难逃归于秦国的命运。


公元前228年,秦国一举攻克赵国,秦始皇如愿得到了和氏壁。统一六国后,和氏壁又被刻成了“传国玉玺”,成为一国皇帝的权威印信。

然而,您知道吗?和氏壁自荆山面世后,曾被历代帝王所不识货。

最先发现凤凰卧于此石上的卞和,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卞和本想献给君王,却被以欺君之罪,砍去了左右双脚,后来他大哭几日后,楚文王才重新鉴定和氏玉壁,此稀世珍宝,方才传闻于天下。

和氏壁被雕刻成传国玉玺后,还是经历坎坷,至今下落不明。

《三国演义》里,曾谈到传国玉玺经历的三个故事传说。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招来了曹操、袁绍和孙坚等人的举旗讨伐。

“西头一个汉,东头一个汉。鹿走入长安,方可无斯难。”在失去上将华雄,又遭吕布虎头关失利,董卓自知难以再守洛阳,遂听从李儒的建议,准备携皇帝西迁到长安。


在逃离洛阳之际,董卓命人烧毁了宗庙宫府和居民房屋。

孙坚率兵进入洛阳后,在兵荒马乱的救火中,接到士兵的汇报,称宫殿的一口井中,出现了五色亮光。孙坚令人下井打捞,从一个女人尸首中,意外发现了传国玉玺。

此后,孙坚听程普讲了三个故事后,当即决定回到江东,以图大业。

一是秦始皇在巡游至洞庭湖时,忽遇风浪大作,龙舟差些就要覆倒。秦始皇急忙将玉玺投于江下,祈求神灵显灵,以镇水怪。

说来也是奇怪,传国玉玺落入湖中不久,风平浪静,秦始皇得以平安而归,但国宝从此下落不明。

8年后,秦始皇再次巡游天下至华阴平舒道,有一个神秘的人持着玉玺,称要还玺于祖龙,说罢消失不见。

但在第二年,秦始皇驾崩后,子婴便将传国玉玺拱手相让于汉国祖刘邦。

二是汉朝王莽篡汉后,遣其堂弟王舜,前来索取玉玺。皇太后怒用玉玺打向王寻、苏献,致使玉玺缺失一角。

汉光武帝后在宜阳获玉玺后,一直传至于东汉末期汉少帝。少帝失去自由被十常侍强掠至北邙,国宝消失。


三是程普告诉了孙坚获得玉玺的重要意义。程普说,能够获得国宝都会视为大吉兆,主公必有九五之尊的身份。

因为传国玉玺上刻着8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于昌。也就是说,得国宝者的人是上天授命,皇天授权,能够得到天下再名正言顺不过了。

孙坚闻听三个故事,顿时没有了继续和曹操、袁绍一同讨伐天下的心了,临时背约称有病在身,回了江东。

尽管当时有人告密于袁绍,称孙坚获得传国玉玺,但他坚决不承认。

获得国玺便被视为正统皇帝的象征,有此国之重器,相比讨伐董卓而言,背信弃义又算个啥?

可惜: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孙坚得到玉玺后先是与袁绍闹翻,差些兵戎相加,后又在荆州与刘表大动干戈。虽然多亏程普等将领拼死相救,还是与刘表结成了冤家,最终又在与刘表作战时阵亡……

意外获得国宝,是福是祸,谁又能说得清。正如《三国演义》中所言:玉玺得来无用处,反因动刀兵。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参考资料:《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国老故事》、《三国演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