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无法走这两条路

 德培论道 2020-08-26

上海定位于国际金融中心由来已久。

早在1991年1月,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海视察时便提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

此后,1992年南巡讲话、2000年加入WTO、2009年国务院明确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等一连串事件,一步步推动上海金融中心向更高层次发展。

如今上海交出了耀眼的成绩单。金融体系枝繁叶茂。2018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64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股票、债券、期货、黄金等金融市场国际排名显著提升,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

截至2018年11月底,上海证券市场股票筹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值和股票交易额分别位居全球第四、第五。中、外资金融机构的集聚效应显著增强。

除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不断汇聚外,各类总部型金融机构接连落户上海。截至2018年底,上海拥有持牌金融机构1605家,较十年前翻了一番。

一手抓开放,近年来证券“沪港通”、黄金国际板、“债券通”等相继启动,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等市场加快开放,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跨境等试点顺利推出。

一手抓改革,自贸区成立5年来,共发布了9批111个金融创新案例,跨境人民币业务、投贷联动等方面在全国率先试点,支持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模式的探索与发展。

历史表明,通往全球卓越地位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处于巅峰时期,其政府寻求推动日元国际化,并试图让东京与纽约和伦敦一较高下。然而,海外投资者对日元缺乏兴趣、放松监管面临的阻力以及日本经济陷入停滞,最终扼杀了东京方面的野心。

如今,对于上海来说行百里者半九十,与纽约、伦敦相比,上海的现代金融体系仍显逊色。

然而,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经典金融中心在过度金融创新中玩过了头,如今正面临自我清算。

上海要建设全球金融中心,既不能重蹈美国覆辙,任由金融在自由市场经济的道路上狂奔,又不能过于倚重行政权力,故步自封。


(本文节选自《福卡分析(上海)》2019年第21期《破解金融谜局(六)——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越复杂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们旨在

破解复杂,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多一双慧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