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车市惨淡怪楼市?大变局才是更要命的!|形势精要

 德培论道 2020-08-26

▼ 智慧不是天公的恩赐,而是经验的结晶。

楼市挤压车市?

延续去年的态势,今年汽车业不但开局惨淡,大半年过去了,整个行业依然深陷寒流。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7月份中国车市销量为180.8万辆,环比下降12.1%,同比下降4.3%;1-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93.3万辆和1413.2万辆,产销量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3.5%和11.4%。

其中,中国品牌汽车销量前十五名企业集团中,12家车企的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上汽、长安、华晨汽车下滑20%以上,广汽、众泰汽车更是下滑了30%以上。

更为夸张的是,一度靠“卖房保命”的国产知名汽车品牌海马汽车,在悉数卖出401套房产后,业绩依然不见起色,今年7月轿车销量仅为17辆,同比下滑97.35%。

对于汽车行业遭遇的这种状况,有分析认为,楼市对居民财富的可持续致债务吞噬,对车市产生不利影响,特别是中西部的楼市销售的大幅增长,导致县乡市场的购房热情高于购车,楼市对车市的挤压严重。基于此,相关分析认为,随着楼市降温,车市将逐步回稳。

然而,楼市虽然可能会对车市产生影响,但将车市下滑简单归因于楼市,显然没有穿透汽车产业的深刻性变局。

《福卡分析(上海)》2019年第19期、20期、21期、22期、23期、24期中的《汽车大变局》系列,对汽车产业性变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其中就指出,在近三十年中持续增长的汽车业,从2018年开始出现2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直接原因在于内外部的双重压力,即,外有宏观经济下行,内有供求关系失衡、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还有外商投资法、中美贸易摩擦相叠加造成的不确定因素搅局。

不过,汽车产业面临的变局远非如此。追根溯源,当下汽车产业陡然生变的根源在于四大过剩,即,新能源车产能过剩、传统汽车过剩、经销商过剩、金融资本过剩(相关分析也可参看《汽车四大过剩(之一)》、《汽车四大过剩(之二)》)。

其中,在新能源车方面,一方面,产能过剩已成为推动产业洗牌背后的推手之一;另一方,新能源车又集中反映了中国汽车发展失去方向的矛盾。

虽然新能源车代表趋势,但在电池技术上还存在锂、氢之争。相较于锂电池,氢燃料电池虽然在性能、环保方面优势明显,但在技术和产业成熟度上仍然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预计商业化落地至少还需要1-2个年代。

然而,在技术路线尚不明朗之时,新能源车产能激增却毫不含糊。即便整个汽车行业产销下滑,但新能源车生产增势不减,7月新能源车生产8万台,增长9%。前七个月,在汽车整体产销两位数下降的情况下,新能源车生产了74万台,增速高达32%。

事实上,在汽车行业进入洗牌之际,新能源车成了众多车企的抓手乃至救命稻草。“卖房保命”的海马汽车就被爆出意欲通过进军新能源车摆脱困局。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主动式变革,还是倒逼式洗牌,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无法线性发展。

仅从缓解能源紧张、节能降耗、打破资源环境制约等方面来考量,中国汽车产业就无法像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那样“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未来,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面临方向性调整。

城市抢人只有更狠没有最狠

城市抢人不断加码。

早在今年4月份,杭州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稳企业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举措的通知》就提出,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

到了5月份杭州抢人措施升级,落户政策再次放宽,落户只需要满足以下3个条件:全日制大专、本科学历,在杭工作、社保缴纳1月以上且已到账,年龄35周岁以下(大专)、45周岁以下(本科)。

时隔不到3个月,8月5日,杭州市人才服务局发布的《关于暂缓受理部分毕业生生活补贴申请的公告》显示,现实施的杭州市应届高学历毕业生生活补贴政策将作相应调整,补贴标准由硕士2万元、博士3万元调整为本科1万元、硕士3万元、博士5万元。

除了杭州,抢人同样凶猛的武汉,近年来抢人政策也是不断升级。

早在2017年初,武汉就提出“5年留住100万大学生”,具体措施包括零门槛落户(40岁以下大专、本科全要,硕博不限年龄都收)、年薪给保底(专科4万、本科5万、硕士6万、博士8万)、住房加保障(大学生买房、租房全8折,全国首创)。

受此刺激,仅2017年,落户武汉的大学生就高达30.1万人,成了当年的最火热的城市之一。

今年7月11日,武汉吸引大学生落户的政策再加码,推出了“10项重点举措”,即:高等学校专科及以上毕业生,年龄不满45周岁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可凭毕业证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均可随迁落户。该政策被概括为“全员”、“全家”、“全时”。

不断升级的抢人政策反映了各地的抢人焦虑。正如《福卡分析(上海)》2019年第30期《“十四五”:地方人才红利“恶化”,中央人才一体化》一文所说,这背后是中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即曾经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的人口红利的加速消失。

不过,当各大城市的“套路”趋于同构化,也就失去了吸引人才的比较优势,在众多城市上演“抢人大战”的背景下,人才红利将“恶化”。

各地比拼抢人,也将导致一系列恶果,如对房地产调控政策形成对冲、抵消之势,进一步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

从城市发展的根本及发展趋势看,城市竞争力是一个综合体现,提高城市竞争力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绝非“抢人”这么简单。

特别是到了信息经济、新科技、新经济爆炸的新竞争时代,城市的核心功能变了,城市更多是一个综合要素的配置平台。

在市场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今天,能代表城市竞争力的还是城市的创新能力。谁能率先优化城市的软硬件资源配置、改善城市投资环境,为企业和人才搭建好平台,谁将更可能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

越复杂的表象

越有深刻的真相

我们旨在

破解复杂,预测未来

关注我们

让你多一双慧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