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记忆 ‖017】朱克雄 ——《六盘山漫谈》

 六盘山诗文 2020-08-26


           六盘山诗文——红色记忆(17)


六盘山漫谈

  朱克雄



朽的
六盘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六盘山和今人惯称的关山、崆峒山、麦积山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山一道同属陇山山脉。狭义的六盘山为六盘山脉的第二高峰,位于固原原州区境内,海拔2928米。六盘山是近南北走向的狭长山地。山脊海拔超过2500米,最高峰米缸山(米高山)达2942米。其北侧另一高峰亦称六盘山,达2928米,由甘肃省平凉市至静宁县的公路312国道经此山。
六盘山的得名,共有四种说法:一是《汉书·地理志》谓此为“略畔道”,音转为“六盘”;二是因古代山上多鹿,传说有人曾沿着曲折山路追赶小鹿,因而有“鹿攀山”之名;三是因山路迂回曲折,古盘道六重始达山顶,故名;四是因“金人开洛盘道,故名”。以上说法中,第二种是近年才整理发表的传说,不足为据;第四种载于《甘肃新通志》,但遍查《金史》,得知金人开的是“六盘山水洛城”之路,此时六盘山早已得名,故此说也不能成立。现在要仔细分析一下第一种说法。因为它已被近年的一些著述广为引用,而且有《汉书·地理志》为证。经查,《汉书·地理志》的略畔道(后转音为“络盘道”)为县名,列在北地郡下。《山海经》称它为高山。西汉中叶,淮南王刘安和他的门客集体编撰的《淮南子》把它称为陇山。以后,东汉的史学家兼文学家班固在他编修的《汉书·地理志》中把它改称为洛盘。这可能是因为它盘亘在渭水与黄河之间,而且山环水绕如同盘错网络。又因为山体在南来北走中有两个弓形,所以又名斜络。而“斜络”与“邪洛”同音,因而就有邪洛之名。后来一直到了唐代才有六盘山的叫法,这种说法来源于六盘关,唐王朝为了防御吐蕃入寇,在六盘山顶部及东侧、北麓险要处设有六盘七关,亦称原州七关,即:六盘关、萧关、木峡关、石峡关、石门关、制胜关、驿芷关(瓦亭关),由于山路曲折,盘旋六重始达山顶,故名六盘关。六盘山因六盘关而得名。清朝初年顾祖禹所撰《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八“固原州”记,六盘山在州西南30里,曲折险峻,盘旋有六,这就是第三者说法。


关于“六盘山”名称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古时候这座山上鹿很多,山上也没有路可走,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山下村子旁边有座庙,庙里住着一个老和尚暮鼓晨钟,终日念经以求正果。一天早上,老和尚到小溪边提水时,正好一只鹿在溪边饮水,鹿看见老和尚以后拔腿就跑。但是这只鹿跑跑停停,好像又在给老和尚示意什么。老和尚也觉得奇怪,便尾随其后。逗人的是,老和尚追它它就跑,不追它就停下来。就这样老和尚追了好长时间,不知不觉忽然抬头,发现已登上了山顶。当老和尚回头放眼山下,如诗如画的山色美景尽收眼底,他感慨不已。这个故事传开后,人们便把这座山称为“鹿攀山”,山下的村庄叫“和尚铺”。因为 在古汉语中“鹿”“陆”和“六”同音。久而久之,“鹿攀山”就变成了“六盘山”。其实,“六”只是一个概数,是形容山路曲折难行,不单是指六盘山只有六重盘。而我们今天所走的这条路和盘旋而上的山势,也和多次演变的“鹿盘山”从外在的形态上相吻合。看来,史书上的记载也好,民间演绎的也好,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含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只是老和尚的故事,使六盘山融入了神秘的宗教色彩罢了。
在中国的西北版图上,六盘山无疑是一座特别的山。在中国的山脉家族中,它既不算高大也称不上绝美。然而在几千年的岁月里,它却如一块巨大的磁石,不仅吸引着众多帝王的脚步和目光,声名显赫的古战场则诉说着中原王朝和游牧民族对它的反复争夺。
如果你翻阅史册,则会惊奇地发现,它竟然如一块巨大的磁石般,在几千年的岁月里吸引了无数帝王的热切目光和脚步,这张名单是如此耀眼--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成吉思汗、忽必烈……



公元前220年,六盘山的山道上,走来了一位王冕衮服的人物,这位“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的始皇帝是来游山玩水的吗?一百多年后,六盘山又迎来另一位帝王--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不知这座大山给了他怎样的启示,随后他不仅再度加强了这里的边防,还下令修通后来在历史上光耀千百年的回中道,这条当时的“高速公路”一举奠定了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基础。终其一生,这位日理万机的帝王六次出巡这里,最后一次以70高龄的抱病之躯依然来到六盘山下。
回想霍去病17岁时就随卫青出征匈奴,勇冠全军,封冠军候,6天内连破匈奴五个王国。后与匈奴决战漠北,大获全胜,封仪于蒙古狼居胥山。匈奴人为此悲歌: “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那么,六盘山对于帝王们来说,又有何等不可失却之重呢?六盘山,它是沿丝绸之路从长安西行遇见的第一座大山,距离不过300公里左右。山峦叠嶂,难以逾越,护佑着富饶的关中平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六盘山就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的巨大城墙,是中原王朝的北部屏障,失去了它,关中地区乃至中原地区便会暴露无遗,成为西北游牧铁骑可轻易劫掠的一块肥肉。这似乎也可以作为解读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中冲天豪气的注脚--这是长征中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越过了它红军便可直指陕北,再无高山险峰阻挡。古人云“得关中者得天下”,六盘山则是守护关中的门户。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起驾长安,亲临六盘,《资治通鉴》对此虽只记载了简短的一行:“贞观二十年,帝逾陇山”,却又笔锋一转,结束在颇耐人寻味的几个字上--“至西瓦亭,观马政”。众所周知,马是古代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和军事装备。马政始于周秦,盛于汉唐,衰于清,前后延续近三千年。历史上雄才大略的统治者无不重视马政。可以说,唐太宗在与突厥作战的过程中,已深知游牧民族军队组成及其作战特点,故而不修长城而大兴马政,以装备强大的骑兵守卫疆土,将唐朝的国家养马业推向了一个高峰。由此,六盘山便以其另一种资质吸引了一代明君--历史上,这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一片气候湿润、水草肥美的宝地,适宜大规模牧养马群。固原的乌氏倮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大商人,以牧畜致富,甚至“用谷量马牛”而被司马迁写进了《史记》。在地理上又靠近都城长安,越发重要。因此,唐代六盘山的马政极盛,高峰期曾养育着几十万匹王朝之马,是“装甲快速部队”的摇篮。实际上,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太子李亨回军北方,称帝灵州,平定内乱所凭借的军事力量里,便有其途经六盘山时征集的大量军马。
蒙元时期,六盘山焕发出了最为耀眼的光芒,堪称蒙元帝国的支柱之山。据《元史》记载,1227年在亲征西夏的战争间隙,成吉思汗受伤病所扰,“闰五月,避暑六盘山”。当年农历六月,金朝派了两名使者携带大量珠宝“至六盘山乞和”,成吉思汗却“分赏诸将。余珠散之地上,任人取之”。同年七月,“西夏国主率臣到六盘山成吉思汗行宫请降”,据说却连成吉思汗的面也没见到,只能在帐外行礼。可见这位一代天骄已经在六盘山中立下了逐灭夏金的雄心。英雄终于没能反抗天命,虽然没有正史的确凿记载,但是很多说法都认为,成吉思汗不久之后便在六盘山中溘然长逝了,并在临终前留下了三条著名的“六盘山遗嘱”:一是关于继位人的安排,二是关于灭金方略,三是关于如何彻底灭亡西夏的方法。成吉思汗奠定了六盘山的地位,他的后继者们则继续为其增添着辉煌--不管是大汗蒙哥亲率大军伐宋,还是忽必烈带兵远征云南,都选择六盘山为重要的屯驻基地。蒙哥更是夏四月到来,直到秋七月才离开,并留下了心爱的皇后以及两万精骑和大量辎重。这时候,六盘山已不仅仅是一座层峦叠嶂万木葱茏的大山,而是一处蒙元政权开疆辟壤的大本营了。后来,忽必烈与弟弟争夺汗位,也是围绕六盘山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其登上帝位后,便将六盘山交给了极为器重的爱子,封安西王,统领河西、吐蕃、四川等处,在此安置了大量军队,权势如日中天。纵览蒙元历史,六盘山地区约在其二分之一强的时间内曾发挥过重大作用。究其因,从成吉思汗开始,选择六盘山作为指挥调度和休整之地便绝非偶然,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自然环境来看,六盘山都是攻宋、灭金、进军川蜀的重地,有着强大的辐射力量,是统一战争的战略要地和巩固的后勤基地。而在元朝入主中原后,由于前期与忽必烈争夺帝位的漠北力量残余一直未能肃清,六盘山便在捍卫关中,特别是扼守军队南下通道方面又有了新的一层意义。这座山脉,在漠北、关中与四川、云南乃至中亚的庞大战局上,有着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长征经过六盘山,写下著名的《清平乐·六盘山》,形成了现代六盘山的文化窗口。1935年9月中旬,中央红军突破“甘川天险”腊子口,越过岷山,进入甘肃南部。红一方面军在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了红二十五军与陕北红军会合的消息,中央决定奔赴陕北,并改编了部队。国民党甘肃省政府主席朱绍良奉蒋介石的命令阻截红军。他调集第三十七军毛炳文部分布于定西、陇西、静宁一线;东北军何柱国部驻守天水一带;骑兵第七师门炳岳部分布于平凉至固原一线。驻防陇东的马鸿宾的三十五师在堵截红二十五军遭到惨败后,撤至西峰镇,经过整顿、补充,重新部署,马鸿宾把大部分兵力分布在西峰镇、驿马关、庆阳、曲子、环县一条长约100公里的封锁线上,以固原、中宁为后方,加强对陕北红军的封锁,同时堵击正在北上的中央红军。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害怕红军北上攻占宁夏,使他失去统治地盘,因此派出4个骑兵营驻防同心、王家团庄一带,2个骑兵营防守盐池,2个骑兵营驻防定边。他还亲自到吴忠堡集合军官和部分士兵,面授机宜。他说:“红军由海固北上,我们在同心县筑有工事,可作防御。”但马鸿逵在豫南曾与红军打过仗,对阻击红军缺乏信心,于是又嘱咐部下说:“你们看情况不对就往后撤。”有放弃河东、固守河西的打算。9月27日,中央红军通过渭河进入通渭县的榜罗镇,休整两天,并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以陕北作为领导全国革命的大本营。为顺利通过回族地区,红军重申要加强纪律。在连以上干部会议上,毛泽东、张闻天、彭德怀等领导要求全军“严格整顿纪律,充分注意群众工作”。9月29日,红军歼灭鲁大昌部300人,夺取通渭城。10月2日,红军分三路平行前进,准备迎击静宁和会宁方面的来敌,控制了数十里长的一段西兰公路,并截获了毛炳文部辎重车10余辆,补充了给养。10月4日,红军由静宁界石铺、高家堡等地出发,分两路北上。次日,右路一纵队经显神庙、长尾河、团庄等地,到达兴隆镇、单家集地区。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随一纵队行动,当晚宿营于单家集,毛泽东住于单家集村南清真寺北侧海家院内。左路二、三总队到达隆德公易镇(今属宁夏西吉县)一带,并宿营于此。红军进入回族地区前对全军做了具体的纪律要求:进回民村须先派代表与回民接洽,经对方同意方可进村宿营,否则就在野外露营;向回民宣传抗日主张和民族政策,反对大汉族主义,反对汉官压迫回民;保护回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回民的风俗习惯。又规定了三大禁律:禁止入清真寺,禁止吃大荤,禁止破坏回文经典。据跟随毛泽东主席走完长征全程的警卫员陈昌奉回忆说:“翻越六盘山前,我们跟随毛主席先后在单家集、张易堡宿营,各住一天。在行军道上,毛主席一边走路一边对我们说:‘回民有回民的规矩,比如他们不吃猪肉,不说“猪”字。这不奇怪,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直到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矩。你尊重那些规矩,他们就欢迎你,搞得不好,就要打架闹事。’”单家集,是一个回民聚居的山村。由于红二十五军在这里留下了良好的影响,中央红军又严格地执行了上述纪律,因而回族群众热烈欢迎红军的到来。回民们像迎接亲人一样,端茶送水,拿出好吃的食品招待红军。10月5日后晌,身材高大的毛泽东主席带着一个十五六岁的警卫员走在单家集的街道上,他微笑着向两旁的回民招手。晚上在老百姓家的一块门板上办公、休息。这天,他还参观了单家集的清真寺。公易镇的回民在街上放桌凳摆清茶、糖果,欢迎红军。深受国民党压迫的回民群众走上街头,呼口号,放鞭炮,兴高采烈地与红军一道活动。他们称赞红军是“回民的军队”,积极为红军筹粮送菜,红军则坚持以市价购买。红军以自己的行动,不仅打破了国民党污蔑红军是“赤匪”“共产共妻”的反动宣传,而且使回族感到红军是自己人,希望红军能发展壮大,打败国民党。
红军离开界石铺后,国民党三十七军毛炳文部一直尾随于后。当地群众主动为红军报告敌情。10月6日,红军一纵队从兴隆镇、单家集出发,经新店子、什字、杨家磨、黄河湾等地,当晚到达固原县张易堡一带;第二、第三纵队也于该日过葫芦河,经兴隆镇、北堡子、红城子,在什子与一纵队会合,当晚在张易堡一带宿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单家集东南出发,抄小路到达张易堡附近一村庄宿营。次日,决定翻越六盘山。当红军决定翻越六盘山时,国民党三十七军紧跟红军之后,东北军骑兵第七师据守六盘山东麓,阻挡于前,他们打算在六盘山夹击红军。中央红军天未亮就出发,沿王套、后莲花沟向六盘山挺进。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从驻地出发,向东南绕隆德县境,沿小水沟上六盘山,从六盘山主峰之一的牛头山旁约200米的山凹过去。在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的兴致非常好,他边走边说:“你们发现没有?这座山很特殊,它的走向和我们过去走过的山大不相同呀!这座山离祁连山不远,古代在这里打过很多仗的。”登上六盘山时,毛泽东一边给身边的人员说古道今,一边观看附近的山色风光。在越过一道山卡后,他转身挥手招呼大家说:“休息一会吧!”他习惯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用右手摘下帽子,很自然地伸开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道:“这里真是个好地方呀!以后可以好好地写一写。你们看,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六盘山的景色多好啊……”毛泽东诗兴勃发,感慨万千,后来到陕北瓦窑堡(今子长县),他根据当时的感受,挥毫命笔,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著名诗篇《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据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薛正昌先生研究,毛泽东最初写的不是《清平乐·六盘山》词,而是一首自由体歌谣--《长征谣》:“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呀高峰,赤旗漫卷西风。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长征谣》写出后,在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中广为流传,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并于1942年6月1日在《淮海报》副刊面世。1946年8月1日,《长征谣》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当时毛泽东对《长征谣》作了较大改动,题目由原《长征谣》改为现在的《清平乐·六盘山》,形式也由原自由体改为规范的词曲。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诗刊》创刊时首次发表了《清平乐·六盘山》的诗词,使得六盘山享誉世界。这首词,1961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秘书长黑伯理托付董必武副主席请毛泽东主席草书的,据说,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手书共有五幅,但被书法界誉为经典之作的就是这幅“一九六一年九月应宁夏同志嘱书”的《清平乐·六盘山》,当然这里的宁夏同志就是黑伯理,而毛泽东的手书字体先后被刻在一座纪念碑和大石碑上,分别竖立在六盘山下的和尚铺和山顶上,供人们观赏。同时,在长征胜利50 周年之际,在六盘山建立了一座纪念亭, 纪念中国工农红军过六盘山。
红军前卫部队翻越六盘山时,突然发现山下青石嘴有敌军。此部为刚从平凉开来的东北军第七师十九团。该团号称劲旅,麻痹大意,将马匹拴在村外喂草,人却进村吃饭。红军一纵队据此情况,决定消灭这股敌人。按照部署,红一大队杨得志部以快速从北边到青石嘴后面断敌退路;红五大队张青山部迂回南面,截断平固公路;红四大队王开湘部正面进攻。战斗打响后,三路红军一起杀向敌人。敌骑十九团正在开饭,忽遭猛攻,官兵惊慌失措,四散乱窜。但因四面被围,无处可逃,只好缴械投降。战斗仅半个小时即告结束,红军大获全胜。敌人除击毙者外,全部被俘,还缴获10多辆马车的子弹、军装及100多匹战马。红军顺利通过六盘山封锁线。随后,沿小岔沟东进,当晚宿营于迺家河、杨洼一带。毛泽东住宿于杨洼村张喜成家的窑洞里。8日晨,红军分两路向白杨城(今宁夏彭阳县城)前进。一路沿古城北山东进,一路经沙河、杨场进占古城川。一纵四大队为前卫,发现一支敌军沿平川向红军开来。红军布下口袋阵,准备伏击。此军是马鸿宾三十五师的1个步兵营,他们没有发现红军。进入伏击圈后,受到红军猛攻,四散逃窜。午后,红军到达彭阳。原拟在此宿营,休息做饭。忽然,敌机飞来轰炸,敌人尾追部队也赶了上来,有迂回包围之势。红军未吃午饭,立即向东北方向的深山前进。深夜,左路红军到达固原县东部的堡子腰岘、贾新庄、王洼、小岔子一带,右路红军到达彭阳以北的赵家山畔和乔渠一带。毛泽东住宿于乔渠村乔生魁家的窑洞里。次日,红军分两路继续向东北前进。敌机虽前来骚扰轰炸,但红军行军于高山深沟间,易于躲避,未受损失。尾追之敌不明红军行踪,认为红军不敢进入深沟,便沿长城塬向东南追去。红军通过长城塬、孟家塬,出固原,进入甘肃镇原县境。10月10日,红军在三岔遇到刘志丹派来的侦察人员。第二天,红一纵队收到陕北红军发来的电报:“我陕北红军独立师热烈欢迎中央红军北上抗日,愿做红军抗日先遣队的敢死队,与日本帝国主义直接宣战,用实际行动欢迎红军北上抗日,巩固抗日的西北阵地。”广大红军战士欣喜若狂,加速前进。17日到达陕、甘、宁三省交界的老爷山。10月21日,红军在陕北洛河上游二道川,打垮了尾追而来的东北军和马鸿宾部3个骑兵团。此后,红军消灭了东北军骑兵第二师白凤翔部1个团,打垮其3个团,砍掉了尾巴,到达陕北苏区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会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目的地,也实现了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陕北的目的。     
六盘山也吸引了古代众多文人骚客的眼球,成为他们讴歌的对象。据宁夏隆德文化工作者邵永杰统计,自秦汉至今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词》等几十中典籍中就有130位作者写了有关六盘山题材的古体诗歌近170首,他对这些诗词一一加以注释和简析,并取名为《陇头歌——历代六盘山诗词选萃》,由宁夏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这些诗词中最著名的有:
宋代王安石之《陇东西二首》:“陇东流水向东流,不肯相随过陇头。只有明月西海上,伴人征戍替人愁。”“陇西流水向西流,自古相传到此愁。添却征人无限泪,怪来呜咽已千秋。”
曾为甘肃学政的明代龙赝之《题六盘山云》:“策马六盘岭,披裘四月天。氤氲轻似谷,叆靆乱如毡。高拥群峰失,低迷众壑连。梦疑神女散,赋就大人传。吹拂双旌绕,翻飞两袖穿。陶园停黯黯,狄舍思绵绵。台画千秋壮,轩临玉色鲜。浮光曾蔽日,卿霭信非烟。鸡犬藏秦洞,鱼龙起渭川。卷舒聊共尔,出岫几时还。”
明代著名的边防大将郭登在担任甘肃总兵时写的一首赠别诗《送人回京》:“秦山秋色陇山云,为客哪堪复送君。八月胡天寒气早,数声羌笛雪纷纷。”
明代后期隆德县知县李若素在隆德任职时写的一首有关六盘山环境艰苦和民生疾苦的仿古体长诗《盘山五月雪》:“清晨东向平凉道,忽见青山头白早。为问青山何以白,风雪一夜埋芳草。噫嘻奇哉是何时,吾乡万木正华滋。如何此地千岩白,冷吹寒雪不可支。赖有敝裘堪适体,叱驭驵车一往之。寒光天际莹如素,山中一望迷山路。三千里外玉门关,杨柳胡不春风度。山之西麓弹丸县,其中风物均不见。市无蔬果少人家,衣不絺綌手不扇。七月秋风二麦黄,麦黄人家得上仓。八月萧萧殒霜露,苦荞糜燕几登场。医得眼疮剜却肉,多少人家厌秕糠。夏月满地披羊裘,隆冬捉肘无衣裳。忆昔曾爱山中好,今苦山中难。昔畏夏天热,今苦夏天寒。况乎人情冷兮心崄巇,又不异乎山之六盘。回首中原兮复何说,为尔鸡肋兮强加餐。”
清代牛树梅之《过关山》:“一路青云接,苍茫碧翠横。山花皆有态,野鸟半无名。烟岫晴偏耸,溪流激更清。陇秦天与界,长此奠承平。立马正峰中,乾坤一望通。人歌流水曲,我唱大江东。瑞气迎关紫,朝暾透海红。登临饶胜概,摩抚看衡嵩。”和他的《过六盘山》:“陇山何高高,苍茫扶云起。会当绝顶巅,一目极千里。翠屏障西陲,气势雄三辅。绵亙数使峰,峰峰藏云雨。日出照长安,世事更今古。借问道旁人,何处题鹦鹉。”
清代卞三元之《早发隆德过六盘》:“客怀苦难昧,归心促邮程。饰马立檐下,晨鸡犹未鸣。跨鞍出城埤,征鞭不少停。野犬隔树吠,宿鸦绕树惊。隐隐双休侧,涓涓溪水声。登山不见月,举首已侵星。苍茫云雾起,良久曙光生。千峰拱翠壁,万壑如川平。忽觉高天际,已忘人世情。”
 清代武全文之《过六盘》:“风咽山嵬野彘嚎,萧萧落木静林皋。千岩积雪天无暑,万壑生寒地不毛。睥睨秦羌边月隐,岧峣唐宋古墩高。举头咫尺通西极,陇外孤擎驾六螯。”和他的《美高山(六盘山最高峰,今称米岗山)诗》:“美高奇险切云霄, 晴日诸峰旭影摇。寂历空山啼鸟雀,崭巉危径透鱼樵。经年戍冷狼烟断,绝塞秋残野火烧。向晚不闻车马过,风生岭际虎豺骄。”
清代隆德县首任知县郭亮之《六盘诗》:“昔人问岱意如何?秦陇青青又见它。地或有心归世外,人疑无路踏云过。春伸涧冷余霜雪,夜静心寒下蔦萝。惭负素心同野马,还将长剑倚嵯峨。”
清代梁联馨(甘肃平凉市人)之《六盘水山诗》:“绕径寒云拂步生,巑岏青嶂压孤城。答连华岳三分小,北拥萧关大漠平。山外烟霞间隐见,世间尘土自虚盈。劳人至此甚惆怅,樵唱悠悠何处声。”
清代黄立世之《过六盘山》:“吾爱山之奇,尤爱山之险。每当逼仄处,鸟飞亦无胆。一盘偪一盘,如帆随湘转。盘盘入太空,脚底白云板。天时岂有异,山深谷寒暖。昨时榴花开,今日雪花满。”
 清代蒋业晋之《六盘山》:“横塞接青冥,天教作障屏。阴崖閟冰雪,绝壑走风霆。秦栈雄今古,行人恐晦瞑。驱车最高顶,长啸起山林。”
 清代王权之《陇山晓行》:“云开露峰雪,岚气晓侵霞。细路经泉蚀,飞流避磴斜。扪岩半百里,嵌石两三家。羡尔林边屋,墙根放菊花。马蹄千树顶,雪浪拍岩腰。竹密全藏涧,松欹或碍桥。世途奇险尽,阴岭劲风饶。多谢商飙风,扶人到碧霄。”
 清代王以敏之《六盘山》:“积雪瞻太华,油云揽东岱。今过六盘山,益信天狡狯。高高陇板云,横分雍梁界。一支走北地,群山互鳌戴。横空安可穷,毋乃厚坤隘。七月阴崖寒,风雨白日晦。千盘作螺旋,百姓出鸟背。登高望西极,川原尽破碎。一身裹云气,安能辨泾汭。元昊借盗兵,藏鸽逞机械。宋师实不竟,赤手搏蜂虿。惜哉一酣名,何救好水败。元老圣朝出,军威震天外。一清关陇尘,再荡祁连秽。兹山屡驻节,烟岚壮旌旆。事往哲人萎,攀柳尚遗爱。凄其陇头水,邈矣风云会。”
 民国陈国栋之在《重修隆德县志》中为“隆德八景”之一的“盘山晓翠”写的赞诗《盘山晓翠》:“峻岭插天望六盘,一轮旭日射东偏。晓来佳气凝浓翠,万古青松锁陇干。”
在我看来,六盘山实在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地方,这不仅是帝王和文人骚客以及出生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切身感悟,相信也是每一位去过六盘山的人都会给出的评价。这里不仅有厚重的历史,还有一种美好恬淡的生活气息,它如桂花香一般,久久弥漫……
这是一座地处祖国西北腹地的高原绿岛、陇上明珠,给人以最原始、最自然的享受。这里重峦叠嶂,峡谷纵横,奇花异草,湖光山色,到处都彰显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以碧水青山绿郁郁、百鸟朝凤天蓝蓝之感。这里崖峰奇秀,有览不尽的群山,望不穿的云雾,道不完的故事传说,给人以心旷神怡、飘飘欲仙的感觉。这里有伏羲孕生、女娲造人的圣地。这里有自古以来被佛家和道家尊为风水宝地的 “清凉世界”。这里是丝路要道,商贾驮队,络绎不绝,文书函件,频仍传递,文人墨客,多会于此,悠远的积淀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物产丰饶,商家云集,物流如潮,已成为一片投资创业的热土和新丝绸之路上的物资集散地。这里是军事要冲,“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北,崆峒阻南”,称为“关陇锁钥”。这里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毛泽东主席登临挥毫,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名篇《清平乐·六盘山》,唱响了“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时代强音,中国革命星火此后便呈燎原之势,由胜利走向胜利。这里有雄伟的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是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代代的六盘儿女弘扬长征精神,不懈建设着更加美好的家园。这里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文化的交汇地,文明的对撞迸射出耀眼的光芒,书法、绘画、彩塑、刺绣、社火等艺术奇葩竞相怒放,绣成全国文化先进地。这里是旅游的胜地,休闲养生避暑的乐园。这里会使人流连忘返,这里能给人无限的遐想……



作者简介


朱克雄甘肃省平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 。 
“红色记忆”征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