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尤其是近体诗,它的一句,往往只表明它是一个较大的朗读单位。它同语法上所说的“句子”不是一回事。它有时相当于语法上的一句,更多的时候则大于或小于语法上的“句”。弄清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诗意,有利于教学。古诗,尤其是近体诗,由于字数、格律的限制,同散文在语法上的差异较大,句式极其复杂,限于篇幅,本文主要以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为例,就常见句式略作分析。 一、诗的一句,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单句,或复句中的一个分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有主语或谓语。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 这两句均是在主谓之间插入关联词语,按通常词序应为:“不缘玉玺归日角,应是锦帆到天涯”,即是说:要不是李渊夺取了隋的政权,炀帝会乘船游到天涯。 2、只有谓语,主语省略(或系无主句)。 等闲识得春风面。(朱熹:春日) 回看射雕处。(王维:观猎) 上面两种句式的共同点是都有谓语。另一种情形是省略了谓语。在散文中,省略谓语的情形是极少见的,但在诗中却是常见的,如不仔细分辨,就会理解错了。在教学中,将这些省略了的谓语补出来,对学生是很有帮助的。下面3、4、5三类都是省略了谓语的。 3、有主语,有宾语,省略了表比喻的谓语“如”、“似”之类及表判断的动词“是”等。 山河破碎[似]风飘絮,身世浮沉[如]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书生[是]邹鲁客,才子[是]洛阳人。(王维:送孙二) 4、有主语(有时省略),省略了动词谓语,却留下动词前的副词或形容词。 秋水日潺滠[地流淌]。(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疏影横斜[映]水清浅。(林逋:山园小梅) 映阶碧草自[呈]春色,隔叶黄鹂空[有]好音。(杜甫:蜀相) 可以告诉学生,这是近体诗的特点之一。这类副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动词谓语,有的很清楚,有的则难以补出来。但意思是清楚的,不影响对诗句的理解。而上面那些副词或形容词,却是不能省的,是诗人反复推敲才写上的。有了它们,诗的意境、神韵才显现出来。 5、省略动词谓语,只剩下一个名词短语,它们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单句,或复句中的一个分句。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杜甫:水槛遣心)——意为:城中有十万户人家,只有这里的两三户人家能看到这种美景。 数声风笛离亭晚。(郑谷:淮上与友人别)——傍晚的驿亭从风中传来几声笛音。 6、连动或兼语。 此去泉台招旧部。(陈毅:梅岭三章) 杖藜扶我过桥东。(志南:绝句) 二、诗的两句,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单句。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出句是一个短语(多为偏正短语),作全句的主语,对句是全句的谓语。又可细分为三种: a、对句中的谓语是一般动词或形容词。 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b、出句、对句都是名词短语,中间作谓语的一般动词省略。 一丛深色花,[抵得上]十户中人赋。(白居易:买花) 慈母手中线,[做成了]游子身上衣。(孟郊:游子吟) c、对句中的谓语是表判断或比较的动词“是”、“若”、“似”等。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 这类动词谓语,有时也省略掉: 无为在歧路,[象]儿女共沾巾。(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今日江南老,他时渭北童。(杜甫:社日)——今日江南之老乃昔时渭北之童。 但是,诗中对句的谓语为“是”之类动词的,并非都是两句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单句,有时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复句。如: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两句显然不是说“意”是“人”,而是说:我与你相别的情意[和你的情意是相同的],因为我们都是宦游在外的人。 2、出句是全句的状语(多为表时间和方位的词语),对句出现主语(有时省略)和谓语。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崔涂:除夜有怀)——对句可理解为“异乡人孤独”,也可理解为“这里有一个孤独的异乡人”。 3、出句只是整个句子的宾语,对句包含主语(有时省略)、谓语。这实际上是一种倒置。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4、出句包含主语(有时省略)、谓语,出句的后一部分和对句是句子的宾语。这个宾语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一般有两种情况: a、谓语为“思、闻、看、听、言、知、愿、念”等。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不过,诗句中谓语是“思、言、看、愿”之类动词的,也并不都是诗中的两句相当于语法上的一个单句。主要看诗意而定。如“忽闻春尽|强登山”(李涉:登山)就正好相反,它是一个包括两个分句的复句。 b、出句是全句的状语(多为表时间和方位的词语),对句出现主语(有时省略)和谓语。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崔涂:除夜有怀)——对句可理解为“异乡人孤独”,也可理解为“这里有一个孤独的异乡人”。 c、谓语是有使令意义的动词。 莫使沧浪叟,长歌笑尔容。(刘长卿:洞庭驿逢郴州使) 三、诗中的一句,相当于语法上的包含两个分句的复句。这种诗句中也包含因果、转折等关系,不过,由于字数的限制,关联词语一般都省略了。教学时,如果把这些关联词语补出来,学生就好理解了。 1、几个分句都有谓语。 昼出耘田|夜绩麻。(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这是在主谓之间插进另一个短语,这个短语应该看作是一个分句。按通常词序,这两句应是:[因为]市远[所以]盘飧无兼味,[因为]家贫[故而]樽酒只旧醅。 2、一个分句有谓语,另一个分句没有谓语。没有谓语的分句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枕中云气|千峰近。(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上面诗句中都有一个分句有主有谓,还比较好分辨。有的诗句中,第一分句是名词或名词短语,第二分句省略了主语,只有谓语,更易误认为这句诗只是语法上的一句,要注意分辨。 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尘埃蔽日,人们看不见咸阳桥。 3、两个分句中的谓语均省略了,只剩下几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朱雀桥边野草|花。(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长着野草,开着野花。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凉州词)——捧起夜光杯,斟满葡萄酒。 4、每个分句都没有谓语,即都是名词或名词短语。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 乘着楼船,冒着夜雪,渡过瓜洲抗击金兵;骑着铁马,迎着秋风,出大散关英勇杀敌 当然,古诗句内部的结构比上面分析的要复杂的多。如有的是两个诗句相当于语法上的有两个分句的复句。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中的“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的意思是:“自己乘舟向洛阳归去,渐行渐远,只听到离别地广陵钟声的馀音,隐约望见广陵的树影。 可见,主语在出句,而对句则是两个分句的谓语。再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席上初逢见赠》中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它的意思是:“我被弃置在巴山楚水凄凉地,已经二十三年了。”这两句诗只相当于语法上的一句,但又同“一”类中所说的几种情况不完全相同。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但是,我们如果弄清了本文所列的几种类型,在平时阅读中经常留意,仔细揣摩一些比较复杂的诗句,再来指导学生学习,效果就会好得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