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学 第1单元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70%~80%由病毒引起。 2.细菌以溶血性链球菌多见。溶血性链球菌是细菌性咽-扁桃体炎最常见的病原体。 3.增强体质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最好的预防措施。 4.胸部X线检查往往正常。 5.上呼吸道的病毒不包括EB病毒。 6.普通感冒常见的呼吸道病毒不包括柯萨奇病毒。 7.急性上感、急性支气管炎常见细菌:溶血性链球菌;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第2单元 流行性感冒 1.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流感病毒常引起大流行。 2.病毒通过其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进入细胞内繁殖。 3.有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鼻咽部症状较轻的临床特点。 第3单元 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1.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由于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直接感染或上呼吸道感染蔓延所致。 2.肺部检查可有散在的、部位不固定的干、湿啰音。 3.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可能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 第4单元 慢性支气管炎 1.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的主要原因。 2.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3.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型、分期。 4.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细菌是流感嗜血杆菌。 5.慢性支气管炎病因的描述正确的是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主要诱因,吸烟、大气污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急性发作期的主要病原菌为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慢性支气管炎是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所致。 6.诊断慢性支气管炎的标准是咳嗽、咳痰伴喘息每年发作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 7.喘息性慢性支气管炎特点是哮鸣音与湿啰音并存,对抗生素反应较好。 8.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治疗最主要的措施是控制感染。 ![]() 第5单元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 1.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且呈进行性发展。 2.长期吸烟为其最主要的病因。细菌或病毒感染是COPD急性加重期最常见的原因。 3.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病理变化。 4.阻塞性肺气肿分为小叶中央型、全小叶型和混合型,以小叶中央型多见。 5.气促或呼气性呼吸困难为COPD的标志性症状。 6.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血气分析可综合判断COPD的病情严重程度。 7.诊断COPD的最可靠指标: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阻。 ![]() 9.长期家庭氧疗可改善COPD慢性呼吸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10.COPD的吸氧方式(持续性低流量)。 ![]() ![]() ![]() ![]() ![]() 13.COPD急性加重期首选治疗:抗感染。 14.慢性阻塞肺肺气肿最主要的症状是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 15.引起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因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感染。 16.阻塞性肺气肿最基本的发病机制是支气管炎症致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 ![]()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1.COPD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占80%~90%。 2.缺氧是肺动脉高压形成最重要的原因。 3.功能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为呼吸衰竭(多由急性感染诱发,常为Ⅱ型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以右心衰竭为主)。 4.控制呼吸道感染是急性加重期最重要的治疗措施。采用兼顾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的抗生素或联合用药。 5.利尿药的给药原则为作用弱、小剂量、短疗程(一般不超过4d)。 6.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室性心动过速。 7.诊断慢性肺心病的主要依据是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大。 8.提示慢性肺心病右心室肥大的最主要表现是剑突下有明显搏动。 9.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形成,最重要的原因是肺细小动脉痉挛。 肺动脉高压 1.肺动脉高压的定义。海平面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PAPm)≥20mmHg为显性肺动脉高压,运动时肺动脉平均压(PAPm)>30mmHg为隐性肺动脉高压。 2.肺动脉高压分3级,即轻度(26~35mmHg)、中度(36~45mmHg)、重度(>45mmHg)。 3.呼吸困难是大多数PPH病人的首发症状,胸痛、头晕或晕厥、咯血、雷诺现象、Ortner综合征。 4.肺功能检查有轻度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弥散功能减低。 5.药物治疗。多采用血管扩张药、钙拮抗药;抗凝治疗华法林为首选药。 ![]() ![]() 8.肺动脉高压诊断标准:>30mmHg。 9.显性肺动脉高压:海平面静息25mmHg。 第7单元 支气管哮喘 1.支气管哮喘是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疾病。 2.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 3.临床表现为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伴哮鸣音,多有诱因;可自行缓解或用支气管舒张药后缓解;夜间、凌晨发作和加重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4.肺体征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双肺广泛或散在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5.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合并感染时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痰液检查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尖棱结晶;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 ![]() 7.咳嗽变异性哮喘正确诊断的依据是支气管扩张药能缓解。 8.患者病情发作时两肺广泛哮鸣音,缓解后哮鸣音消失,常见于支气管哮喘。 ![]() ![]() 10.反映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的检查是峰流速变异率。 11.哮喘持续状态有效的治疗药物是地塞米松。 12.治疗支气管哮喘最有效的药物是布地奈德。 ![]() 14.提示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危重的是胸廓矛盾运动。 15.典型病例一:女性,25岁。2h前打扫室内卫生时突然出现咳嗽、胸闷、呼吸困难,追问病史近3年来每年秋季常有类似发作。体检:两肺满布哮鸣音,心脏无异常。X线胸片显示心肺无异常。该例诊断应为支气管哮喘。 ![]() 17.典型病例三:女,31岁。反复发作性呼吸困难、胸闷3年,2d前受凉后咳嗽,咳少量脓痰,接着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并逐渐加重。体检:无发绀,双肺广泛哮鸣音,肺底部有湿啰音。表明气道阻塞具有可逆性的是吸入沙丁胺醇后FEV增加率>15%。 ![]() ![]() 第8单元 支气管扩张 1.典型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反复咯血。黄色脓痰,分3层(上层为泡沫,下悬脓性黏液,中为浑浊黏液,底层为坏死组织沉淀物)。 2.实验室检查:支气管造影,卷发状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CT有柱状扩张或成串的囊样改变。 3.支气管-肺感染和阻塞是主要发病因素的疾病是支气管扩张症。 4.较常出现杵状指(趾)的呼吸系统疾病是支气管扩张症。 5.支气管扩张的典型临床表现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或反复咯血,病变部位湿啰音。 6.干性支气管扩张是指其唯一症状是反复咯血,无咳嗽、咳痰。病变多位于引流良好的上叶支气管。 7.因结核引起的支气管扩张最好发的部位是上叶尖后段。 8.急性感染期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控制感染,选用广谱抗生素。 9.中等量或大量咯血用垂体后叶素静滴;大咯血不止者,可在纤维支气管镜下止血;经内科治疗不能控制者,行支气管动脉造影进行栓塞治疗;反复大咯血经上述治疗措施无效,可考虑肺段或肺叶切除。 10.典型病例:女性,45岁,反复咳嗽、咳痰、咯血16年,再发咯血2d就诊。查体,体温37.9℃,左下肺可闻及湿啰音。杵状指(+)。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支气管扩张。 第9单元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1.以40~50岁为发病高峰,常有鼻窦炎病史。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可继发Ⅱ型呼吸衰竭、肺心痛。 2.两肺可闻及广泛的细小或中小湿啰音或捻发音,伴哮鸣音,可有发绀及杵状指。 3.X线胸片早期呈弥漫性粟粒样结节影,以双下肺为主,高分辨胸部CT显示是小叶中心性结节状阴影,晚期双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 4.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或克拉霉素或罗红霉素治疗,疗程6个月以上。 第10单元 呼吸衰竭 慢性呼吸衰竭 ![]() ![]() ![]() ![]() ![]() ![]() ![]() ![]() ![]() ![]() ![]() ![]() 6.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为畅通呼吸道、氧疗、抗感染治疗。 7.呼吸衰竭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与发绀。 8.引起Ⅰ型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疾病是肺部广泛炎症及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9.Ⅱ型呼吸衰竭最常见的病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 ![]() ![]() 12.典型病例一:女性,63岁。有慢性支气管炎和高血压病史12年。近4d黄痰不易咳出,家属发现患者烦躁不安,随之呼吸困难3h,急诊。查体:体温38.8℃,血压150/90mmHg,嗜睡状,口唇发绀,双肺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02/min。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肺性脑病。 ![]() ![]() ![]() ![]() 急性呼吸衰竭 1.机械通气的适应证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限制性通气障碍、肺实质病变。 2.机械通气的相对禁忌证有气胸、纵隔气肿未引流。 ![]() ![]() ![]() ![]() ![]() ![]() 第11单元 肺炎 肺炎的病因与分类 1.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占80%。 2.大叶性肺炎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通常不累及支气管。 3.间质性肺炎最常见的病原体为支原体。 社区获得性肺炎和医院获得性肺炎 1.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院外所患感染性肺实质炎症,最常见的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治疗上选取用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等抗生素敏感。 2.入院48h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或在致病病原体潜伏期后发生的肺炎,常为混合感染,耐药菌株多见,治疗上常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 3.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常见致病是革兰阴性杆菌。 肺炎链球菌肺炎 1.肺炎链球菌肺炎铁锈痰:红色肝变期。 2.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骤,临床特征为寒战、高热、咳嗽、胸痛、血痰或痰呈铁锈色。 ![]() 4.痰液检查可见革兰阳性双球菌或链球菌;痰培养24~48h可确定病原体。 5.X线胸片典型表现为肺段或肺叶的急性炎性实变,可有少量胸腔积液。消散期可见假空洞征。 6.病变消散后肺组织结构和功能大都恢复正常的是肺炎链球菌肺炎。 7.治疗首选青霉素G,对耐青霉素者可用喹诺酮类,标准疗程通常为14d,或在退热后3d停药或改为口服维持数日。 8.肺炎链球菌肺炎治疗的首选抗生素是苄星青霉素。 9.肺炎链球菌肺炎患者若对青霉素过敏,宜选用的有效抗菌药物是左氧氟沙星。 10.典型病例一:男性,22岁,平素健康,淋雨后,突发寒战、高热、头痛,第3天出现右侧胸痛、咳嗽、咳痰,X线胸片示右上肺大片实变影。最可能诊断为大叶性肺炎。 ![]() 葡萄球菌肺炎 1.临床特点是早期体征不明显、中毒症状重、呼吸道症状重。 2.X线检查特点是多样性、易变性。多样性表现为肺段或肺叶实变,小叶浸润或单个、多发肺脓肿、肺气囊腔。易变性表现为一处炎性浸润消失而在另一处出现新的病灶,有脓胸或气胸。 3.胸部X线片易出现空洞的肺炎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4.易并发肺大疱、脓气胸的肺炎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5.细菌学检查是确诊的依据,可留痰、胸腔积液、血和肺穿刺物培养。 6.治疗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如苯唑西林钠、氯唑西林、头孢呋辛钠,或联合氨基糖苷类等。 7.治疗葡萄球菌肺炎最有效的药物为头孢菌素类药物。 8.对MRSA引起的肺炎,首选抗生素是万古霉素。 ![]() 肺炎支原体肺炎 1.临床表现为乏力、头痛、耳痛、咽痛、肌痛、咳嗽、食欲缺乏、腹泻、发热、咳嗽、咳痰,咳嗽的特点为阵发刺激性呛咳。肺外表现更为常见,如皮炎(斑丘疹和多形红斑)。 2.肺炎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胸部X线表现是早期为下叶间质性改变,肺实变后为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 3.冷凝集试验是诊断主要依据。约2/3的病人呈阳性,滴度>1:32,滴度逐步升高,更有诊断价值。 4.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疗程一般为2~3周。 5.首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的是肺炎支原体肺炎。 6.常于秋季发病,儿童和青年人多见,起病缓慢,阵发性干咳、发热、肌痛,X线胸片示下叶间质性肺炎改变是肺炎支原体肺炎。 病毒性肺炎 1.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发热、头痛、全身酸痛、倦怠较突出。常在急性流感症状尚未消退时即出现咳嗽、咳白痰、咽痛等呼吸道症状。 2.本病常无显著的胸部体征。 3.呼吸道分泌物或肺活检标本有包涵体提示病毒感染。 4.选用对症治疗为主,原则上不用抗生素;合并细菌感染,选用敏感的抗生素。 克雷伯杆菌肺炎 1.临床表现为起病急,畏寒、高热、咳嗽、痰多,呈砖红色胶冻样或灰绿色痰,胸痛、发绀、心悸,早期可出现休克。 2.并发症为肺脓肿,单个或多发性脓肿;胸膜炎和脓胸;心包炎。 3.胸部X线表现常呈多样性。大叶实变,好发于右肺上叶、双肺下叶;多发性蜂窝状肺脓肿、叶间隙下坠。 4.治疗首选氨基糖苷类加半合成广谱青霉素。 5.克雷伯杆菌肺炎的X线表现出现叶间隙下坠,其原因是病变中的炎性渗出液黏稠而重。 6.咳砖红色痰是克雷伯杆菌肺炎。 7.老年患者突然发生寒战、高热、咳嗽、咳痰,痰黏稠,砖红色,胶冻状,引起感染最可能的病原菌是克雷伯杆菌。 军团菌肺炎 1.临床表现为寒战、高热、头痛、胸痛、咳嗽、黏液血痰、疲乏、无力、肌痛。消化道症状出现早、明显。多系统损害常见,严重时多脏器功能衰竭;低钠血症是其特点之一。 2.胸部X线检查见片状浸润影,继而肺实变,多见于下叶,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出现空洞或肺脓肿。 3.血液检查。①抗体检测,前后2次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长,达1:128、1:160或更高者,可诊断。②抗原检测,尿液ELISA法检测尿中可溶性抗原,特异性较强。 4.军团菌肺炎首选治疗为红霉素,可加用利福平或喹诺酮类,疗程3周。 真菌及肺念珠菌肺炎 1.念珠菌肺炎临床上酷似急性细菌性肺炎。 2.有白色泡沫黏痰或胶冻样痰,有腥臭味,有时咯血,肺尖较少受累。 3.连续3次痰培养为念珠菌生长,涂片见菌丝或经动物接种证明有致病力可诊断。 4.确诊需有组织病理学的依据。抗原检测:尿液ELISA法检测尿中可溶性抗原,特异性较强。 5.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两性霉素B毒性反应大,脂质体两性霉素不良反应少。 肺曲霉菌病 1.侵袭性曲霉病是肺曲霉病最常见的类型。肺组织破坏严重,治疗困难,首选两性霉素B。 2.曲霉球不侵犯肺组织,曲霉在肺部原有的空腔内繁殖、蓄积。常继发于支气管囊肿、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结核空洞。可发展为侵袭性曲霉病。表现为干咳、反复咯血,可大咯血。胸部X线片示在原有的慢性空洞内有一球形影,随体位变化而在腔内移动。 3.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吸入大量孢子后引起的过敏性、气道高反应性疾病。哮喘样发作为其突出表现。 4.确诊有赖于组织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检查。 5.真菌感染容易出现空洞的是烟曲霉。 卡氏肺囊虫肺炎 1.临床表现差异大,常无明显体征。 2.胸部X线片早期典型改变为双侧肺门周围弥漫性渗出,呈网状和小结节状,继而迅速发展成双肺门的蝶状影、肺实变,可见支气管充气征。 3.痰、支气管镜肺泡肺灌洗液、纤维支气管镜刷检、肺活检等标本经姬姆萨染色见多数染成红色的滋养体和子孢子,嗜银染色见棕黑色包囊壁。 4.治疗基础病和对症治疗。 第12单元 肺脓肿 1.吸入性肺脓肿病变好发于肺上叶后段或下叶背段;坐位时好发于下叶后基底段;右侧卧时则好发于右上叶前段或后段。 2.吸入性肺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厌氧菌。 3.血源性肺脓肿常为两肺外野多发脓肿。致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常见。 4.原发性肺脓肿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厌氧菌。 5.临床特征:高热、咳嗽、咳大量脓臭痰:1/3病人有不同程度咯血;可出现脓气胸;血源性肺脓肿常先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痰量不多,极少咯血;慢性肺脓肿症状反复,伴贫血、消瘦等。 6.体征:患侧可闻及湿啰音,肺实变体征、支气管呼吸音。脓腔增大时,可出现空瓮音。慢性肺脓肿常有杵状指(趾)。血源性肺脓肿大多无明显的阳性体征。 7.明确脓肿诊断并确定其致病菌的可靠方法是穿刺细菌培养。 8.痰、血液细菌培养,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对确定病原诊断和抗菌药物的选用有重要价值。 9.治疗原则首选抗生素治疗和脓液引流。 10.急性肺脓肿抗菌治疗的疗程是8~12周,抗生素首选大剂量青霉素。 11.肺脓肿手术指征是反复大咯血;支气管胸膜瘘;合并支气管扩张者;内科积极治疗无效的慢性肺脓肿。 ![]() 第13单元 间质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疾病 1.常见致肺纤维化的药物是胺碘酮。 2.间质性肺病的共同特征是肺泡间隔的炎症和纤维化。 3.临床表现为慢性进行性劳力性气促。 4.胸部X线示双肺弥漫性阴影,肺功能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为主,晚期可有低氧血症。 5.支气管肺泡灌洗及肺活检有助于组织细胞学诊断。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1.临床表现为干咳、进行性呼吸困难。大多于双肺底可闻及吸气末期Velcro啰音,部分有杵状指(趾)。 2.胸部X线片示双肺弥漫的网格状或网格小结节状浸润影,以双下肺和胸膜下明显,早期即可见蜂窝肺改变。 3.肺功能以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伴弥散功能降低为主。 4.采用糖皮质激素或联用细胞毒药物,但疗效不佳。 5.间质性肺病:最常见特发性肺纤维化,对激素治疗效果差。 肺泡蛋白质沉积症 1.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继发感染后可有低热、咳嗽,晚期可出现发绀及肺动脉高压的表现。 2.HRCT示双肺弥漫分布的不规则片状浸润影,和正常肺组织之间界限清晰,呈"地图样改变"。 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的典型表现为牛奶样外观,存在PAS染色阳性的脂蛋白样物质。 4.肺泡蛋白沉积症治疗:全肺灌洗。 结节病 1.结节病的病理特点是非干酪样坏死性类上皮肉芽肿。 2.胸部X线示两肺淋巴结肿大和肺部浸润影是主要表现。 3.Kveim试验以急性结节病人的淋巴结或脾组织制成1:10生理盐水混悬液体为抗原。取混悬液0.1~0.2ml做皮内注射,10d后注射处出现紫红色丘疹,4~6周后扩散到3~8mm,形成肉芽肿,为阳性反应。切除阳性反应的皮肤做组织诊断,阳性率为75%~85%。有2%~5%假阳性反应。 4.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及多核白细胞显著升高。 5.比较典型的结节病表现(结节病,肺门肿块伴关节炎)主要是与肺门淋巴结结核相鉴别,首选最简便的检查手段是PPD试验。 6.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肺血栓栓塞症 1.肺栓塞常于髋部骨折后出现。 2.典型的肺栓塞,有30%病人同时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称为"肺梗死三联症"。 3.呼吸急促是最常见的体征。 4.放射性核素肺脏通气灌注显像是无创、敏感性较高的检查方法。 5.肺动脉造影是目前诊断PTE最可靠的方法。D-二聚体增高对肺栓塞诊断有帮助。 6.病程2周内确诊的大面积肺栓塞或有血流动力学障碍者采用溶栓治疗。 ![]() ![]() 第15单元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中央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至主支气管,占3/4,患者多为有吸烟史的老年男性,以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较多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易发现。 2.中央型肺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是刺激性咳嗽、血痰。 3.周围型肺癌发生在段支气管以下,在肺叶周边部呈球形或结节状无包膜的肿块,占1/4,以腺癌较为多见。 4.鳞癌是肺癌最常见的类型,占40%~50%。以中央型多见,生长慢,转移晚,手术切除机会多,5年生存率高,对放、化疗不敏感。 5.Horner综合征,表现为病侧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同侧额部与胸壁无汗或少汗。 6.痰脱落细胞检查在非小细胞肺癌的阳性率较高为70%~80%;支气管分泌物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 7.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对确诊和分类有决定意义。 8.非小细胞肺癌早期病人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原则为以化疗为主,辅以手术和(或)放疗。 9.常用放疗及预后最差的肺癌是小细胞癌。 10.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最常见于支气管肺癌鳞癌。 11.阻塞性肺炎是由鳞状细胞癌引起的。 ![]() 第16单元 胸腔积液 ![]() ![]() 3.良性胸腔积液LDH>200U/L,ADA>45U/L,CEA<20μg/L。 4.恶性胸腔积液LDH>500U/L,ADA<40U/L;胸腔积液CEA>20μg/L,或胸腔积液/血清CEA>1。 5.结核性胸腔积液为渗出液表现,以淋巴细胞为主,间皮细胞<5%,蛋白质多>40g/L。胸腔积液沉渣找结核分枝杆菌或培养可阳性,但阳性率仅20%。 6.胸腔积液LDH显著增高的癌性。 7.对诊断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最有帮助的是腺苷脱氨酶。 8.胸腔积液中葡萄糖含量显著下降常见于肺炎旁胸腔积液。 9.胸腔积液中三酰甘油含量升高常见于乳糜胸。 10.典型病例:女性,60岁。因发热、咳嗽、胸闷、气短2周收入住院。查体:体温37.3℃,呼吸26/min,口唇发绀。双下肺叩诊呈浊音、语颤明显减弱、呼吸音消失。腹部隆起,叩诊移动性浊音(+)。双侧胸腔积液、腹水呈乳糜样,苏丹染色阴性。胸腔积液、腹水常规均示渗出液,以淋巴细胞为主,LDH 1200U/L,CEA明显增高。最可能的诊断是恶性胸腔积液。 第17单元 气胸 1.气胸的临床表现为突发胸痛和呼吸困难。 2.大量气胸时,气管向健侧移位,患侧胸廓膨隆,呼吸运动、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或鼓音,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心或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 3.Hamman征。左侧少量气胸或伴纵隔气肿时,在左心缘处可听到与心跳一致的气泡破裂的"咔嗒"音。 4.X线胸片检查是诊断气胸的重要方法并可确定气胸量。 5.气胸一般采用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 6.可致纵隔扑动的疾病是开放性气胸。 7.张力性气胸的急救处理首先应该立即排气解除胸膜腔的高压。 8.诊断张力气胸最充分的依据是胸膜腔穿刺有高压气体。 9.张力性气胸造成呼吸、循环障碍的机制是患侧肺萎陷,纵隔向健侧移位。 10.典型病例:男,20岁。自觉胸闷、气促7d,活动后加重。查体:左侧呼吸音明显减弱。胸部X线片示左侧气胸,左肺压缩40%,肋膈角可见小液平面。既往无类似病史。首选处理方法是胸腔镜探查。 第18单元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1.病因国内以重症肺炎为主要原因,国外以胃内容物吸入占首位。 2.呼吸加快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 ![]() ![]() ![]() ![]() ![]() 6.积极治疗原发病和高浓度给氧,应尽旱进行机械通气。 7.ARDS是MODS的最早脏器损伤。 8.ARDS通气方式:应用呼气未正压(PEEP)。 ![]() ![]() 第19单元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1.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指每晚7h睡眠中,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以上或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以上。 2.白天嗜睡是SAS最常见的症状;打鼾为夜间的主要症状。 3.中枢型(CSAS)病人多为正常体型,失眠、嗜睡少见,睡眠时常觉醒,轻度至中度打鼾,抑郁、轻微性功能障碍。 4.阻塞型(OSAS)病人多数肥胖,困倦,白天嗜睡,睡眠中很少觉醒,鼾声大,智力损害,晨起头痛,遗尿,性功能障碍等。 5.多导睡眠图监测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并能确定类型、病情轻重。 6.阻塞型(OSAS)诊断选用多导睡眠图(PSG)检查,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经鼻持续气道正压呼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