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陈鸿寿、杨彭年制朱石楳刻锡包紫砂壶及茶盏、茶杯 每一项文明成果的断代失传,都令人扼腕叹息!紫砂发展历史上,曾有一种风靡文人界的紫砂装饰工艺,令无数文人雅士称道和追捧,却因工艺难度而最终于晚清绝迹。这个传奇般的紫砂工艺,就是包锡镶玉。 紫砂锡包壶始创于清嘉庆末期,盛行于清道光年间,道光以后逐渐失传。由于其函盖紫砂、锡与玉等三道工序,工艺复杂,用料讲究,又都是制作与书画相结合,故品位极其高雅,属文人雅玩之佳器,历来受到藏家的锺爱。鉴于其复杂的工艺和文人书画的合作以及时间跨度短,存世量少(特别是杨彭年与书画家合作的)。后无制作的特定历史作品,其真正价值还远远没有体现,随着被越来越多收藏者的认识,升值空间巨大。 清道光 杨彭年制竹隐居士铭三镶玉锡包壶
清中期 陈鸿寿铭诗文汪鸿(小迂)作并刻梅花“却月”锡壶
锡壶与一般紫砂壶相比,制作锡包壶主要由文人参与,壶上面的诗词、刻字都代表文人的个性创作,尤其是镶玉的处理,尽显风雅。从紫砂壶的特性而言,锡包壶“能发真茶之色、香、味”,“既不夺香,又无熟汤之气”。在紫砂外镶金属锡,可增加其牢固并提高保温效果。嘉道以后,紫砂锡包壶已逐渐减少,甚至不见制作,传世精品不多,可赏可用,最适座右把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