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超级致富宝典 2020-08-27

生活中最让人难受的事情之一,莫过于想做成一件事,却遭遇失败,甚至是连续失败。

这就会导致以下几种情况:

1、自信心被击垮,再也提不起勇气去重新开始。

2、无法及时止损,任由结果持续恶化,直到不可收拾。

3、坚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却怎么努力都做不成想要的结果......

但也有这么一群人,在遭遇失败之后,能够总结原因,找准决定成败的关键,即使也有陷入自我怀疑的时刻,但不管怎样,他们最终都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内在决心,并且逆风翻盘,最终反败为胜。

为什么同样是面对失败,不同的人,最终结果却不一样?

要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分享一个关于“失败感知”的公式:

失败感知= 心理预期 x 竞争欲望 x 目标执念

可以看出,当你位于公式右边的3个元素越强,你的挫败感就会越大,让你重新开始的阻力就越强。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所以,如果想要驾驭失败,进而赢得成功,我们必须要先摸清这个底层公式,消除失败感,随时随地重新出发!

解决内心层面的失败,我们需要做好预期管理

先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朋友没有兑现承诺;

2、恋人做了出格的事情;

3、同事在背后说自己坏话;

4、老板画了大饼却不兑现......

你可能或多或少遇过以上几种情况,这些因为“被他人辜负”所带来的落差感,会导致我们感到绝望、无奈,这是因为我们对这些人有着极高的预期。

做一件事也一样,如果对结果抱有特别高的预期,一旦最终没有达到的话,就会觉得自己非常失败。

所以预期管理的第一步,就是降低自身对其他结果的预期,不要让高溢价的期望出现。

说简单点,就是做好最坏结果的心理准备。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基业常青》作者吉姆 ·柯林斯曾采访过一名越战老兵,这位老兵被关押了8年,经受过无数次严刑拷打,最终他坚持了下来,活着回到了美国。

当柯林斯问这位老兵为什么可以熬过这8年的折磨时,他回答说:

“对长远我有一个很强的信念,

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活着出去,一定能再见到我的妻子和小孩,

但同时我又正视现实的残酷,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这位老兵的战友中,其实也不缺乏积极乐观的人,但最终反而是这些人最快被消磨了斗志。

对此,老兵解释说:

“因为他们总想着圣诞节可以获得自由,结果圣诞节没被放出去;

然后他们就想着复活节可以被放出去了吧?结果复活节又没被放出去。”

就是这样一次次乐观,又一次次失望,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那些乐观的人,逐渐郁郁而终。

而这个案例,后来被人们定义为“斯托克代尔悖论”。

总结来讲,一件事的结果固然重要,但如果你一开始就把心理预期值设得太高,事与愿违的失落感就会越大。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这样才能避免在我们经历失败时,不会一心都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解决感官层面的失败,我们需要做好欲望管理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曾在授课中分享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年他从美国加州飞到多伦多看冬奥会,那场比赛,是咱们国家的选手王濛夺冠。

而获得银牌的选手,在冲过终点线后,直接跪地痛哭,哭得特别伤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位拿到铜牌的选手,只见她特别兴奋地披上了国旗,然后绕场庆祝。

银牌选手之所以哭,是因为她拿自己和第一做比较,认为自己拿了第二就是失败。

而铜牌选手之所以笑,是因为她和自己做比较,争取到奖项就是成功。

所以若想通过欲望管理,避免经受感官层面的失败,我们就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而不是和那些最优秀的人做对比。

说到这,或许会有人觉得这是悖论,毕竟我们若想成长,肯定就需要和最优秀的人去竞争,去比较。

但你要知道,在现实中很多竞争都存在着不公平因素。

就像我在上一家公司做运营时,认识两位平级主管A和B,每次做项目,都是A带领团队把B按在地上各种摩擦,也就是俗称的血虐。

其实B每次做项目实现的业绩,都完成了领导预定目标,但他就是非要和A比个高低,结果次次都失败,最后受挫到不行,B离开了公司。

在公司内部,很多人都知道A的背景,名校海归,家族世代经商,虽然公司领导不是他们家亲戚,但对于一些客户资源,A可以从父母那轻松获取。

A所结识的各种人脉资源,都是B和我这种普通人所没办法比拟的。

这就好比是,现在如果你想和马云去竞争,那么你面对的不是马云这个人,而是他背后的资源与人脉关系网,势单力薄的我们,无异于是往枪口上撞。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查理·芒格曾提出过一个名为“能力圈”的观点,也就是说要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在哪里,要确保自己的目标没有脱离能力圈的范围。

用这个启示,就可以引出欲望管理的第二步:

明确自身的上限,超出我们上限的人不用去和他们竞争;了解自身的下限,低于我们下限的人没必要和他们比较。

介于上限与下限之间,就是我们可以设定目标的合理范围。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人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实力配不上野心。

我们都要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一个人只能达成认知范围内的目标。

所以不要妄想去得到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当意识到自己的能力不够时,先沉下心来好好提升自己。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解决任务层面的失败,我们需要管理目标节奏

最近有位读者和我吐槽说:

她总是做不到自己制定的减肥计划,感觉很受挫,怀疑自己是个不自律的人。

我让她把自己的减肥计划分享给我看看,天啊,我光是看到“一天只吃一顿午餐”这一条就觉得80%的人都很难做到了。

这种情况,我在很多人身上都见到过。

总以为报名了一个培训课,学习几天,就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想要做自媒体,更了几篇文章没什么阅读了就觉得不适合自己;

创业时雄心壮志,抱着一个自以为很完美的方案屡屡受挫,就抱怨命运不公......

如果那么容易就能做成一件事,那“成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在《选择卓越》书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名为“日行20英里征程”的概念,讲述的是:

在一段长达3000英里的路上,有的人一天就走了50英里、第二天40英里、第三天累了就休息、然后再去拼命奔走。

有的人则是每天固定走20英里,无论天气好还是天气坏,都坚持按这个标准前进。

前者看似领先,但正是因为走走停停,再加上过度透支的消磨,反而会被后者,也就是那位日行20英里的人所赶超。

日行20英里的意思,其实是让我们在实现目标的同时,重视自身的行动节奏。

所以,做成一件事,我们需要的是,明确一个大目标,然后列出阶段性的小目标,明确自己每天需要前进多少步,需要做哪些细微的改变,同时在后续一直保持这个节奏,一步步接近最终的大目标。

任何一个领域,取得一点点成绩,都需要不止三五个月的持续努力。

不是你不行,而是你太急于求成,

不是你失败,你只是半途而废了。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你要做的,就是坚持不懈向前跑,每前进一步,都会甩下一大批人。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写在最后:

前几天有个读者问我:我想写一篇关于某本书的读后感,但我没时间去看,我要怎么才能快速形成自己的观点?

我给了一些收集资料的建议,他还是追着问:应该有什么工具可以实现的。

我只能回复他:如果你找到了,也请告诉我一声。

我见过太多想要“一步到位”的人,殊不知这一步过后,等待自己的其实是深渊。

路要自己一步步走,苦要自己一口口吃,成功没有捷径,只有一次次跌倒又重新站起来的死磕。

《三十而已》里面有句话让我特别深刻,富婆王太太看到顾佳离婚破产之后,在超市推销茶叶时,说:

女人有多狠,不是看她能够得着多高,而是看她能蹲多低。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我们每个人都是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在不断的试错中找到属于最适合自己的一条路。

打磨自己的过程总是充满了艰难和迷茫,但只要你在朝前走,即使最后失败,也是最难能可贵的经历。

不要害怕重新开始,因为这一次,你不是从头开始,而是从经验开始。

理解“失败”的3个底层公式,你将开始反败为胜

没有人会一下子被失败所击倒,其实在所有被失败击垮的背后,都是一些人自我放弃的选择。

所谓成功是失败之母,其实不是说我们经历了失败就行了,而是说我们需要在失败中复盘,避免下一次同样的失败。

正如尼采曾写过的那句话:

What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

以上内容,与君共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