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成果”不等同于“研究效果”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研究成果”不等同于“研究效果”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今天上午,应三角镇教育事务指导中心的邀请,我与政研部的另一位同事林老师前往三角镇,参加了该镇组织的一次课题研究成果奖的评选。经过两个半小时的紧张评选,终于评出了我们心目中较为理想的成果奖。不过在评选的过程中,一个问题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那就是:课题研究的“效果”能不能算是研究的“成果”?

中小学教育领域的课题研究,侧重于实践研究,并不要求有太高深的教育理论,但“教育实践研究”与“教育实践总结”还是有加大的区别。所谓“总结”,就是将自己的工作进行罗列、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方法。“总结”的对象一般是“经验”,这是一种能够推而广之的普遍想法与做法。但是“教育实践研究”或者说“课题研究”,则是在经验的基础之上,论证经验的合理性,分析经验的价值与缺陷。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都要在实践行动的基础之上,无法脱离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中,实践既是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更是研究的对象,实践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实践是否实现了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是需要去研究论证。论证的依据,既可以是前人的理论,也可以是其他人的实践,当然也要看实践的具体成果。这就涉及到一个“研究成果”的问题。

在我看来,“研究成果”应该是经过研究之后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本身,也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做法的总结。哲学、社会学、部分人文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研究论文、调查报告等,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主要成果出论文之外,还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各种观察与测量的量表、各种方案与案例、各种校本教材以及专著等。其中分量最重的指标依然是论文,包括获奖的论文与公开发表的论文,也包括已经完成但没有公开发表的论文。论文是理性思考的结晶,是课题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但是在评审的过程中,我发现课题研究中真正有分量的文章不是很多,公开发表在正规刊物的论文就更加少了。公开发表其实也是一个学术认定的过程,不可否认,目前有很多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期刊,甚至成为一条隐性的赚钱渠道。但也有很多正规的期刊,真正能够代表本专业与本领域的学术研究动态与前沿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正规期刊上发表论文,自然也是一种学术力量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认定,这样的论文自然最有说服力。

此前,我一直很少公开表达类似的观点,一来担心会引起较大的争议,因为总会有人站出来说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论文不应该成为最主要的成果依据;二来担心别人说我是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盲目要求其他教师。但是,课题研究之所以被称为“研究”,它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巨大的学术推动力,本质上就是一种学术行为,不论其外壳有多少实践的因子,其内核还是理性思考。今天下午,在开发区一中听到李泳苗老师介绍班级管理心得体会时,我一再劝说李老师将自己的班级管理心得形成论文,并且在正规的德育期刊杂志上发表。

对于教育教学类课题来说,除了论文,其他的像课例、案例、教育叙事、方案表格等等,都应该是研究成果的表现。研究成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那就是要有具体可感性,或者说要看得见摸得着,甚至要有测量学上的可见成果。我以前在给课题开题时经常谈到一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观点,我所说的“结果”就是一种具体的研究成果,而不是一种模糊的“效果表述”。所谓模糊的“效果表述”,指的是用抽象的、模糊的语言表达该课题取得的效果或者是带来的客观影响。例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的素养有了很大的提高”“本课题的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带来了学生成绩大幅度的提升”“课题研究大大提升了升学率”等等。这些模糊的表述,严格地说只能算是课题带来的效果,而不是课题研究的成果。原因很简单,因为研究者并没有提供“课题研究”与“学生素养提高”“成绩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等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数据,没有对课题与这些话题的因果关系进行深入考查。所谓的“很大的提高”“大幅度的提升”等等,很多带有经验的成分,带有主观想象的意味。由于没有统计学依据与内在逻辑关系的证明,这些模糊的表述自然不能成为课题研究的“成果”。

在评审的过程中,我还发现另一种不好的倾向,那就是将“研究成果”作为“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不管荣誉、获奖记录、论文、学生作品以及其他素材是否与课题本身密切相关,只要是能够搜集到的材料,就盲目地将其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是一种不良取向。例如有的教师将自己获得“中山市优秀教师”的证书作为“课题成果”,那就大错特错了;也有的教师提供了学生在征文比赛中的获奖证书,结果这些征文与课题本身毫无关系;还有的教师将自己所有的获奖论文以及曾经发表过的论文全部搜集起来,美其名曰“充实材料”,这也是一种不可取的行为。我们在结题时经常用到的评语“成果丰富”,并不是“诱导”教师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般不加辨析、不加区别地将所有材料聚集在一起,而是要经过仔细甄别,确实与课题研究密切相关的材料,就可以作为课题研究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一篇与课题密切相关的公开发表的有分量的论文,远远比好几大摞完全没有关联的材料堆积在一起,有价值得多!

总之,课题研究对于很多中小学教师而言,确实是难题一个,而且当课题成为职称评定的必备条件时,我们要防止过于功利化的研究心态,也要防止教师“伪研究”的行为,要让课题研究真正成为专业发展的助推力。因此,在鉴定成果时,更要注意成果本身与课题本身的关联度,这一点也是区别“真研究”与“假研究”的主要标志。很庆幸的是,在今天的24件作品中,我们发现了3项特别优秀的课题,以及6项也很扎实的课题,而真正的“假研究”少之又少。我想,这也是中山教育科研力量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