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78篇:“阅读方法”是什么?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20年第78篇:“阅读方法”是什么?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此前的随笔曾分享过一篇论文《叩问“阅读策略”:相关概念辨析》,让我对“阅读策略”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今天,我又在《语文建设》2020年第4期上读到了四川师范大学靳彤教授的一篇论文《从“阅读方法”看阅读教学教什么》。靳彤教授在文中明确提出,阅读方法应成为重要的阅读教学内容,并探讨了作为教学内容的阅读方法应怎样进入教学。文章让我对教师的文本解读有了更新的认识,更促使我思考如何将文本解读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等问题。

靳彤教授首先指出,教师的文本解读方法或结果不是阅读课的教学内容。这句话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对文本解读时所用的方法不是阅读教学的内容。例如孙绍振教授提倡的“还原法”,这是一种学术化的文本研究的方法,当然不适合在课堂上作为知识或方法呈现给学生。我想,很少有教师会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讲“还原式解读法”。二是教师的文本解读结果也不是阅读教学的内容。靳彤教授指出:“阅读教学的目标,不在展示教师高水平的文本解读能力,也不在认可或体验教师独到见解。”这一点,我过去认识是非常模糊的。例如曾经用精神分析理论解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就是一种教师个性化解读进入课堂的表现。不过对于靳彤教授的结论,我认为也有点绝对化。首先,除了“还原法”等比较学术化的解读方法外,文本解读还有很多方法,例如“基于文体特点的解读”,就是要按照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解读,这种方法对于学生也是适合的,还有“基于言语形式的解读”,这本身就是提醒学生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我认为也是可以作为阅读教学的内容的。其次,教师的文本解读,未必都是个性化的随意解读,教师的文本解读结果,也未必都不能进入课堂教学。

当然,靳彤教授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独到的解读视角,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可以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必要且必需的支持,但终究不是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阅读能力。”确实如此,教师解读的成果,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但不完全是阅读教学的内容,在教师解读与课堂教学之间,需要实现一个教学转化。

其次,在对教师文本解读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之上,靳彤教授进一步认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在阅读能力,在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什么是能力呢?心理学的解释是,知识和技能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依赖于知识、技能的获得。因此,以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应落实到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不能空谈能力。这其实也是过去语文教育一直强调的内容,所谓的“双基”解决的正是语文能力的问题。靳彤教授通过分析201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尤其是学业质量评价的内容得出结论说,阅读能力依然是学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而阅读能力又包括阅读知识积累和阅读技能训练两大内容,因此以阅读方法为核心的阅读技能训练必然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阅读方法其实就是阅读技能,它是一种高级技能,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且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才能获得”,这也是靳彤教授本文的立论基础。

关于这一点,靳彤教授再一次回到了教师的文本解读上来。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当然也会采用一定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很多是教师独特的解读视角或一种内隐性的个人知识,这无法成为显性的教学内容。他再次强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解读出什么样的结果并不是目标,在解读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获得发展才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目标。”这一点相信大多数的语文教师都不会反对。至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与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转化,那是另一个问题了。

在对教师文本解读反思的基础上,靳彤教授正式提出阅读方法应该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这种阅读方法如何进入课堂教学呢?作者提供了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式”,这其实也是统编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即重视阅读方法的教学,教材提供了相对系统的阅读方法体系。第二种是“支架式”。在他看来,阅读方法不仅是教学目标,为掌握这种阅读方法而采用的阅读策略不仅是教学内容,还是课堂上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的教学支架。这种教学支架,包括“方法性支架”“知识性支架”“工具性支架”等。作者进一步指出,阅读方法的支架,包括学生阅读支架和教师教学支架两种形态。前者是学生通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甚至提高阅读能力,后者是教师利用阅读方法设计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当然,教师在教学层面提供的支架,很多也是学生阅读的支架。例如教师在教学《伟大的悲剧》时,可以提供创作背景、作者信息等“知识型支架”,可以提供有关阅读策略的“方法性支架”,还可以提供诸如表格、半结构句式等“工具性支架”等。

对于这两种教学方式,我的观点是:教师目前对于“直接式”阅读方法的教学,还不够重视。尽管教材提供了相对完整的阅读方法体系,并进行了一些指点,但教师有没有把默读、速读、浏览、精读等阅读方法融入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如何将这些方法融入课堂的,这些问题还有待于专门探究。例如“默读”,教师是不是说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不要出声读”就可以了呢?默读有没有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我的感觉是,教师对“支架式”阅读方法的教学反而比较熟悉,试问哪位教师没有在课堂上介绍作品的背景及作者信息,哪位没有用图表、半结构句式来进行阅读教学?一线教师其实都这样做了,只是没有用“知识性支架”“方法性支架”“工具性支架”等专业术语进行提炼概括罢了。反倒是教师不太重视的“任务情境支架”,即教师如何设计一定的情境和任务,作者没有进行介绍和阐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