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传统服饰是客家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以中原汉服为基础,吸收了生活在赣闽粤边区的畲、瑶等少数民族的服饰元素,并逐渐适应当地地理环境而发展起来的艺术结晶。它不但种类多样,工艺精湛,而且还融入了客家族群的风情习俗、艺术智慧和审美情趣,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是汉族服饰艺术的一朵奇葩。 客家传统服饰源自中原汉服,又融入了楚韵畲风。 许多人初次见到穿着客家传统服饰盛装的客家人,往往以为是南方的某个少数民族。是因为客家传统服饰既保留了中原汉服传统古风,又融入了畲、瑶等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因子,其古朴的形制、幽古的色调、精美的纹饰等,无不昭示着其与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具有某种渊源关系。 形成客家传统服饰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色,与形成客家族群的历史背景相关。客家人是因为历史上北方战乱、灾荒等原因,历次南迁至赣闽粤三省交界区定居,与当地原住民通婚杂居相处,而后衍播四海的族群。中原汉服就是随着多次大规模的北方移民带到南方的。由于迁徙途经地和南方定居地的气候、山形水势和民俗文化等的变化,而逐渐适应当地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特色,演变成客家传统服饰的。 由于服饰不易保存的特性,现今我们所见到的客家传统服饰实物一般是近现代的。从其形制结构和艺术特色看,至今还保留着北方中原汉服的古风,或能明显看出其演变轨迹。比如,客家典型服饰大襟衫和大裆裤均以宽松肥大为美,以遮盖女性身体曲线为美,特别是大裆裤俗称“宽腰便裤”,其宽松得要将裤头翻折多次才能穿用,明显承继了汉服唐装古风。客家绣花童帽有大量的虎头纹饰装饰,即是中原虎文化传播的结果。流行于遂川客家地区的冬头帕,也是北方头巾文化传播到南方后,因南方空气潮湿而演变发展而来的。客家女性银簪头饰,其状如刀如剑,传说是客家人南迁时,沿途常常遭到兵匪袭击和地方恶势力骚扰,客家妇女出于自卫防身的需要,也是为了便于隐藏和携带,便将小刀、短剑藏匿于发髻之中,以备在迫不得已之时给对方致命一击。后来,客家人定居南方后,这种自卫的武器便演变成为客家妇女最常用的银簪头饰。 另外,客家传统服饰还具有楚韵畲风。赣闽粤边区的原住居民有古越族(已融入于其他民族)、畲族和瑶族等少数民族。20世纪80年代,从赣闽粤边区客家地区出土了一批东汉画像砖。从画像砖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赣闽粤边区原始居民(古越族)的服饰形象。而畲、瑶二族的服饰文化至今仍得到传承,比较常见。将客家传统服饰与三者服饰相比较,可以发现前者随着汉民与少数民族通婚杂居相处,明显融入了不少后者的服饰文化因子。 比如,畲族服饰一般是“男女椎髻,跣足,衣尚青、蓝色。男子短衫,不巾不帽;妇女高髻垂缨,头戴竹冠蒙布,饰缨珞状。”可知畲族传统服装都较短,紧身,朴实无华,适合山地生活。客家人定居赣闽粤边区后,脱下长袍马褂,穿上便于劳作的短唐装衫或短大襟衫,妇女也摒弃了中原传统裙装,改穿裤装。这除了受到当地气候和耕山种地环境的影响外,无疑是受到了畲族便于劳作的服饰风格影响。还有,客家传统服饰以蓝、黑、灰等色为主色调,在衣服的领口、袖口和个别服饰小件中,均饰以精美的服饰纹样,从而使客家传统服饰既庄重又美观大方。每当客家婴儿着惊患病时,客家人都会拿着小儿衣衫“喊惊”(喊魂)。这些现象均说明客家传统服饰融入了少数民族服饰活泼艳丽的装饰风格和民俗文化,使得其充满楚韵畲风。 自然环保的制作材料。 客家传统服饰的制作材料主要是苎布、葛布、棉布和少量丝绸,染料主要是蓝靛。这和当地的气候有关,因为客家人居住的山区气候适合苎麻、葛、蓝靛等经济作物的生长,而棉花、蚕桑的产量则非常低。 苎布和葛布具有良好的吸水性、易干性和透气性,沾汗不污,凉爽挺括,为上好衣料。葛纤维还经常混纺入其他纤维,从而增加良性,比如“丝葛”由葛纤维和丝绸织成,可增加韧性、柔性和改善外观色泽。染料蓝靛则是一种天然染料,盛产于南方,用蓝草和石灰沉淀而成,适合于染制与身体紧密接触的内衣裤,与化学染料有本质的区别,非常具有环保性。用蓝靛染制出来的衣物,尽显朴素洁净、美观大方、实用舒适的风格。对于生活在以山地为主的客家人来说,耐脏的颜色不仅适合山区农耕生活,而且它耐穿耐洗,个性内敛,毫不张扬,很是符合他们勤劳、认真、诚实、理智又较为严谨的性格。 客家传统服饰以妇女、儿童服饰最具特色,以客家蓝衫(大襟衫)、大裆裤、凉帽、冬头帕、围身裙、绣花鞋及鞋垫和绣花童帽等服饰为典型代表。 客家服饰的种类繁多。先说衣服。遂川客家人称衣服为“衫裤”。“衫”指上衣,“裤”指下衣。“上穿大襟衫,下着大裆裤”也是旧时遂川客家人最常见的衣着打扮。 客家大襟衫,是客家人男女老少最常穿的上衣。其服装结构的特点是直领、斜襟、布扣、宽袖、无口袋。客家人的大襟衫按照服装的长度,可分为长衫、中长衫和短衫三类。长衫亦称长袍,因衫长至脚踝而得名,多为老年男性天冷时穿着。短大襟衫与平常短衫差不多,为便于劳作,又在下摆处开小襟。布料厚薄不同可适合四季穿用,备受中青年客家妇女喜爱;中长式大襟衫的长度介于长衫与短衫之间,一般长及腿部,袖宽且短,衣领、襟沿等处常镶花边,并配以简洁图案,多在休闲时如逢年过节、走亲戚、办喜事时穿。一般来说,年轻妇女的大襟衫装饰较多,美观亮丽,中老年妇女的则稍为朴素、庄重。大襟衫因其常用蓝靛染成蓝色而俗称客家蓝衫。除了因为染料蓝靛容易取得外,其实还和客家人长期颠沛流离、渴求安定的境遇有关,因为蓝色能给人以宁静、祥和之感。 除了大襟衫之外,客家人也穿对襟衫。对襟衫与唐装相似,在前面中间开襟,把前襟平均分为左右相对的两襟,所以称为“对襟”。对襟衫与大襟衫的区别在于,大襟衫是在颔下至腋下斜开,前部为大面襟;而对襟衫则把前襟在中间对开,分为左右两襟。对襟衫多为短装,多为客家汉子劳作时穿着,女子则多用作睡衣或内衣。无论是大襟衫,还是对襟衫,都分为夏、冬装,夏装为了凉爽、透气,则是单衫;冬装为了御寒,则用双层,是夹衫,有的还在中间铺以棉絮,成为棉袄。 与上衣相关联的,就是围身裙,俗称水裙,是客家妇女穿着最为花哨的服饰之一。由于围身裙大部分都会绣上各式纹样图案,所以又有绣花围裙之称。它一般裁制成倒钟形,胸口部用一块淡色布料作表,刺上吉祥花卉,与底布形成色彩对比,从而达到装饰效果。围身裙裙身稍长,上及胸口,下及腿部,常穿于大襟衫表面,是劳作时防脏的服饰。穿时,用绳带或银链系扣,上吊于颈,下围于腰。同时,它还可对折成方块围于头,作冬头帕使用。围身裙有两种穿法,一种是将围身裙拦腰对折,将胸前部分折在腰围里边,系于腰部。另一种是将围身裙全部展开,吊颈系腰,一可保暖,二可防脏。客家妇女服饰常宽松肥大,穿上围身裙,显得特别干练,而且鲜艳的纹样图案也可增添几分女性的俏丽。 客家男人喜围“唐裙”,即用白布或青布围在腰间,热天便于揩手擦汗,冬天便于避风烤火。 大裆裤是客家人最为常见的下衣,几乎在各种场合都可以看到。客家人大裆裤的特点是裤腰、裤腿均宽松、肥大,裤腿直筒裁剪,通风透气,是为了适应客家人田间劳作的需要,如果紧了,不适于劳作时弯腰迈腿。 还有一种叫“水裤”的裤子,是客家男人在夏天穿的便裤。这种裤子用较薄的软布做成,长者可及膝盖,短者仅遮臀部,类似现在的平角短裤,不过宽松得多。 过去客家人不穿内裤,但十分注意对腿脚的保暖,即使在夏天,睡觉时也会给腿脚盖上薄薄的被单,以防腿脚受凉。到了冬天,他们还会专门穿上“裤筒”。所谓“裤筒”,其实就是两条裤腿。裤筒的穿法很简单,直接把它套在腿上,为防裤筒滑落,裤筒上端有带子,有的绑在腿上,有的则连接系于腰上。客家人之所以注重腿脚的保暖,是怕腿脚受凉了,无法胜任常年翻山越岭或在水田里劳作的艰苦生活。 帽子也是服饰的一部分。客家人最有特色的帽子,要数女人夏天戴的“凉帽”和秋冬时期戴的“冬头帕”。 凉帽,是客家妇女外出时用于遮阳的头饰。我小时候看见当地妇女戴的凉帽,制作已是相当简单的凉帽了。用漂亮的印花布做成小斗笠状,用竹子片做成一个圆圈将布帽子撑开就是一个简单实用的凉帽。但听老人们说,过去妇女的凉帽比现在的复杂得多,漂亮得多。那时的凉帽与斗笠有较强的相似性,特色在于凉帽帽檐四周缝有帽帘,不仅有笠的特征,而且有帽的特色,戴起来飘逸之感随之而来。帽帘颜色一般以黑、蓝两色为主,也有白、灰等色,以柔软的绸布或纱帐布为佳。各地凉帽稍有不同,有开孔凉帽和尖顶凉帽之分。尖顶凉帽一般会像斗笠一样铺上防雨材料,必要时可临时当斗笠使用。开孔凉帽则由于中间开孔,戴时露出头顶,通风透气,一般在天气炎热时使用。凉帽直径约30厘米,帽檐下缀有两条长约20厘米的布条。未婚妇女会在布条两端挂上彩带,以示自己未出阁。凉帽诞生之后,它轻巧、凉爽、遮阳、美观、朴素、大方的特性很快就受到客家妇女的喜爱。 在遂川县客家地区流行冬头帕。“冬头帕”是客家方言,意思是“遮头的手帕”。又称柳条帕,简称头帕,是客家妇女秋冬季节用于防风、防寒的裹首之物。分为冬头帕和半冬头两类。冬头帕由三个部分构成:条帕、护额和花带。条帕是一块长方形红花布,常以红黑蓝白等色相间,纹样为直线条。护额用较厚实保暖的黑布双层折叠而成,花带简称带子,长约2尺,宽约2厘米。每条冬头帕抹额两端各缝有一条花带。花带上绣满了以文字、菱形和三角形为主的纹样。冬头帕可以包裹住整个头部,一般在天气寒冷时使用,起保暖御寒之作用。而在古时,冬头帕还是年轻客家女子结婚时的嫁妆;为了防止头部受风寒,客家女人在夏天坐月子时也会戴,只是把条帕去掉,仅系戴抹额和花带。 客家妇女不戴帽,结婚后梳髻,冬天在额边系一块宽约两寸的夹层青纱条御寒,称“贴耳帽”(本地人称“汗巾”),正中缀以玉器或银器饰物,年纪稍大的妇女寒冷时还会裹上一条头帕。在遂川客家居住地区,山高林茂,时有大雾,终日难以散开,致使空气潮湿。所以,客家妇女一旦人到中年就会常戴冬头帕。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多以方形的花围巾代替了,虽简单实用,但却没有旧时客家妇女的冬头帕那种传统的民间艺术特色了。 老年男性和小孩戴双层夹布铺上棉花、遮住后颈及肩部的风帽,小孩风帽都做成兽头状,既象虎又象狗,缀以各种饰物,帽后系飘带铃铛,俗称:狗头帽。母亲背幼儿外出时,身上披一块用苎麻线编织的“网裙”,网裙周边系吊数十枚古铜钱,用作避邪驱灾,而随着行走步伐的摆动,铜钱叮呤作响,别有一番情趣。 客家人大都习惯赤足,出门远行或上山多穿草鞋,早晚休息或走亲戚时才穿布鞋。布鞋都是自制,鞋面用料不同,但鞋底都是手工扎成的千层百纳底,经久耐穿。客家妇女还以鞋作为表达情爱的一种方式,客家姑娘出嫁前制作大量男女式布鞋随嫁赠与丈夫家人与其亲友。 客家人衣着打扮的饰品很多,发簪、手镯、戒指、耳环、头巾、手帕、荷包等,均是客家人常戴的饰品。饰品多为女子所挂佩,客家男子一般极少穿戴饰品,即使偶有富裕男子镶嵌金牙、佩戴戒指,也被认为是在显摆炫富。客家饰品中的头巾、手帕和荷包等,多为布料做成,上面一般会绣上精美鲜艳的图案,金属饰品则多为银质,金质饰品仅为富裕之家所佩戴。 ( 刘考祥1998年9月于知竹斋 ) |
|
来自: 阿考 > 《客家资料、遂川客家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