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四九 | 后顶(上) | 督脉 | 痰迷心窍、涕泪横流?就这么办

 蒙蒙紫芽 2020-08-27

中医亲子小广播 

收听提示 

这是专门为小朋友们

录制的3分钟身体航行指南。

放下手中的作业,

安静地休息一下,

要和爸爸妈妈一起收听哦,

随着声音的引导,

用手指头在身上点一点吧!

紫芽小铜人

*Android系统版本在各大应用市场可下载

正文 | 第三百四十九期

说过了拉弓的后羿,这山坡背面的小村子“后顶”就出现在眼前了。最高峰的后面,隐藏得严严密密。和后溪一样,有个“后”字,治疗的部位就会略微靠后,掌管颈项。

那最高峰啊,还藏身在云雾里,不知道顶上有什么宝贝。

典籍

三四九

之十九

督脉

《针灸大成》

一名交冲。百会后一寸半,枕骨上。《铜人》灸五壮,针二分,《明堂》针四分。《素注》针三分。

主头项强急,恶风寒,风眩,目佴佴,额颅上痛,历节汗出,狂走癫疾不卧,痫发瘛瘲,头偏痛。


明·杨继洲

医案



01



明朝弘治年间,大概公元1500年左右,浙江吴兴某个小村里,一个人生病咳嗽得很厉害,饭也没办法吃,五天已经没进饮食了,别的医生都投补药,反而病情越来越重。明朝时的凌云,凌汉章,号卧岩,这位曾经的太医院御医却持不同意见。这病啊,是寒湿积累得太多太多了。

精通针灸,正在写《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的凌云说,我来选一个穴位,但可不能随意就刺,这个穴位呢,在“顶”,估计比后顶村还要高的地方,针刺啊,病人一定会晕厥,不过一会儿就会醒。

就命四个人朝四面拉着他头发,让他不能转动歪斜。然后一针就刺了下去,果然,病人就晕过去了,家里人都哭起来,还埋怨凌云。凌医生却不慌张,谈笑自若,一会儿这病人长叹一声,苏醒了过来。再加刺,呕出了好多寒痰,病才好。这是清朝大学士张廷玉编写的《明史·凌云传》里的故事。

寒湿累积在肺里,气上不去,湿也下不来,叫中气下陷。把气升起来,引导督脉阳热之气直到头顶,那些浊痰啊随气上涌,就把清窍给蒙蔽了,当然人会晕厥。不过这时候已经成功一半了,等他自己苏醒,再刺一针,让气更旺,一下子就把痰呕出来了。

这穴在顶,后世医生们都认为是“百会”,也就是后顶之后最高的那个穴位,不过后顶也有这样的作用,也能辅助百会升举下陷呢!

01

凌汉章治里人病嗽,绝食五日,众投以补剂益盛。凌曰∶此寒湿积也。穴在顶,针之必晕绝,超时始苏。命四人分牵其发使勿倾侧,乃针果晕绝。家人皆哭,凌言笑自若。顷之气渐苏,复加补始出针,呕积痰斗许,病即除。

——《明史·凌云传》




02



王执中的妈妈病了很久,忽然有一天鼻涕眼泪狂流不止,王医生知道这是母亲心里难过啊。小朋友想一想,阳光普照的时候,是不是心情也舒畅啊?阴雨绵绵时,是不是心情也忧郁啊。身体里阴多了,不就是刚才那个故事里,都成形的痰浊了嘛;身体里的阳充实,就能赶走它。

灸百会果然有效,以后对付忧愁凄怆都用它。其实后顶啊、包括百会上另一侧的“前顶”都有清热开窍、镇惊宁神的本事呢!

02

执中母氏久病,忽泣涕不可禁,知是心病也,灸百会而愈。执中凡遇忧愁凄怆,亦必灸此,有此疾者,不可不之信也。

——《针灸资生经》


*版权归“杭州紫芽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有。

想一想

后顶之上,还有一个高高的顶吗?


参考阅读:头顶止泻 | 太乙 | 足阳明胃经 | 五千年前是天枢,弯弯曲曲像转肠

新增小二一枚

交流 | 分享

ziyakid@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