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则止,圆则行丨书法之“方与圆”

 墨品书法网 2021-06-04

方与圆是两种基本形状,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处可见,各类器物、中国建筑等等,无不存在方与圆。然而在中国文化中方与圆则蕴含哲学观和宇宙观,历来就有天圆地方说。上追远古文化,中国石器时代彩陶上的纺轮图案,由于纺轮求转,所以必然呈圆形。其中还“用一根相反相成的S形线,把整个画面分成阴阳交互的两极,这两极围绕一个中心回旋不息,形成一虚一实,有无相生,左右相倾,前后上下相随的一种核心运动”,或许中国的 “太极图”就是由这种给人以旋转不息之感的原始圆形图案不断发展而来的。《周易》认为,这种“圆”不但有运转无穷之意,而且可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历史上积淀着远古以来文化意味的抽象的圆形,总会给人以“其势也自转”的动感。

太极图

方圆空间关系的形式美表现为上圆下方,抑或是内圆外方。圆具有圆满、和谐的特性;方具有宁静、沉稳的特性。

《孙子·势篇》:“木石之性……方则止,圆则行”

《文心雕龙·定势》:“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

在书法领域,方的应用不算多,而圆在书法书写造型中尤盛,唐代“草圣”怀素的草书以“圆转”盛名。在马宗霍《书林藻鉴》所录的有关品评中提到:

明王世贞言其“晚年书圆熟丰美”;《艺舟双楫》言其“藏锋内转”;

项穆言其“圆转牵掣”;

项元汴言其“圆转之妙,宛若有神”……都是着眼于其圆势的流转感。项元汴之评,还和《易·系辞》中语非常接近。在怀素的众多草书作品中,具有圆势而最能体现流转感的,是《圣母帖》《自叙帖》等。它几乎是笔笔圆,字字圆,生动流转,神采飞扬,堪称“圆而神”的妙品。有些鉴赏品评的著作也指出:

赵嵫《石墨镌华·唐怀素圣母帖》:此帖轻逸圆转,几贯王氏之垒,而拔其赤帜矣。亦元祐年刻,刻手极佳,与《藏真律公帖》俱不失素师笔意。

梁巘《承晋斋积闻录·古今法帖论》:怀素《圣母帖》,圆浑古茂,多带章草……

怀素《圣母帖》

赵崡品评中的“轻逸圆转”四字,无不联结着流动之感,用以概括《圣母咕》似更为恰当。观看此帖,游丝之轻逸,笔势之圆活,犹如歌喉之清妙悦耳,玉润而珠圆;又宛同一曲琵琶,大珠小珠滚走于玉盘。怀素书此帖,充分运用了篆书技巧,使用圆笔中锋,极富弹性,它“圆转牵掣”,藏锋内转,轻逸流美,其笔下的线条犹如一个个旋转不穷、生生不息的圆,极富于圆融温润之美。

怀素草书线形的圆转,来源之一是传承了篆书的技巧。从书法史上看,篆书很早就和“圆”结下了不解之缘。李斯篆书方圆廓落、李阳冰圆活姿媚……这里的“圆”,主要在用笔之圆、结体之圆。上引有关论述和品评,还初步理出了主要篆书名家传承和发展的历史线索。

在书法用笔之审美,方笔较圆笔而言,方势方笔,除了具有分势、波势的隶书外,较难生发出逸趣来。所以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写道:

“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著。”

这一审美的比较,不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哲理性,它是“圆则行,方则止”,“圆者势自转;方者势自安”的哲理在书法美学中的体现。

书史上 “晋之风度”与圆有着不解之缘。赵函《石墨镌华·宋黄鲁直狄梁公碑》说:

“晋人法在态中,故圆而多逸;唐人态在法中,故方而多遒。”

这一比较和概括极具美学价值,把“圆”和“晋书”有机地联系了起来。《石墨镌华》又跋张少悌《唐临准武穆王李光弼碑》道:“此碑殊劲拔清圆,深得右军行草遗意。”也是把“圆—逸——晋人书风”串联在一起了,“圆健”、“圆润”等都是晋书突出的美质。,见于历来品评,例如:

马宗霍《书林藻鉴》录张丑《管见》:陆机《平复帖》最奇古…笔法圆浑。

张怀瑾《书议》:逸少…圆丰妍美…

晋书的逸韵温润、苍浑、妍秀、古劲……也都离不开一个“圆”字以王羲之的作品中,如《姨母帖》的圆浑质朴,《初月帖》的圆健茂密,《丧乱帖》的圆秀敬侧、《奉桶帖》的圆润妍媚,《此事帖》的圆活疏朗,《游目帖》的圆转流动,《十七帖》的圆劲跳掷,《快雪时睛帖》,楷、行、草三体相参,楷字、行字转折处无不用圆转之笔,一个个字形也大抵呈圆状,显得温润秀逸,圆丰妍美;而草字及其萦带之笔,也无不用圆,显得圆活姿媚,流转生动,然而通幅用笔结字,又不乏劲健浑厚之美,它几乎把“圆”字可以结合的风格因素包罗无遗,真不愧为“三希”之一。

王羲之《游目帖》

以“圆融”一词来概括《快雪时睛帖》为代表的王羲之书,及一切饶有“圆”性的那些优秀之作,它们不仅具有外在的圆笔圆势,而且具有内在的圆满或圆浑之美,其线条圆活流畅,婉转通达,气韵生动,精神融和。

书史上书家方少圆丰。欧阳询险劲道刻,锋骨凛凛,特辟门径,独步一时,而智永、虞世南、赵孟類皆尚圆韵含蓄一派。隋僧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其笔下的圆韵美,渊源有自。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学智永,妙得其体,是圆融品中特出的一家,在圆韵美的基础上求变,进一步纵笔伸展其势。其代表作《夫子庙堂碑》笔致圆融遒逸,结体俊朗秀挺。

唐人书法之林中,也不乏圆融之美,除虞世南、怀素之外,还有钟绍京、颜真卿钟绍京的书法,米芾《书史》称其“笔势圆劲”。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谭》则说:“钟绍京如新莺矜百啭之声。”这真是绝妙之喻,以声音之圆来生动地描述钟书圆转流活之美颜真卿突出地表现圆意之作,《大字麻姑仙坛记》,其笔画多弧形转折处以圆转为主,而结体突出的内抱相向,其用笔又沉着顿挫,厚实腴重,元气浑然,力透纸背,也突出了圆融之美。

颜真卿《大字麻姑仙坛记》

在元、明时代,以赵孟頫、文徵明、董其昌为代表的书风也尚圆润。

元、明尚态时代,在力求上承王羲之、智永,因而必然不同程度地指向圆韵、圆劲,赵、文董无不如此。而鲜于枢、祝允明也是如此。而其中赵孟頫为突出,他的作品,融姿媚、俊逸温润、闲雅、宛转流动于一体,而这些风格特征都是由一个“圆”字所生发出来的,它们大多可说已臻于圆通融和的境界。

八大山人书作

值得一提的是,清初著名画家朱耷(八大山人),其书法也极有独特的圆融个性。前人指出他曾学锺王,学颜真卿,学米、董,学《石鼓文》,学《瘗鹤铭》,博采众长,其书圆融浑含、纯朴蕴藉。如朱耷的行草册页,从特定视角看,满纸大抵是圆笔、圆圈、圆弧、圆转、圆势……可说是“圆”的世界,“融”的天地。八大80岁时所书《小楷心经》,真是达到了人书俱老。匀圆内敛,疏朗淡朴,不激不厉,气息和平,可谓臻于圆满融通、拈花微笑的禅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