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拗不过资本意志的创始人

 小饭桌 2020-08-27

大咖相对论

- 文丨不凡商业记者 东三环霍建华 -

有时候出局也并非坏事,离开之后再次创业,他们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戴威还在坚持。

他在头条号的动态却停留在2018年2月12日,在那之前,他几乎每个月都会发两到三条动态,大多与小黄车有关。

置顶的那条动态,是他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演讲,正值春风得意的他表示,希望有朝一日ofo可以为全球20亿用户提供无差别的服务。

那时的戴威没有想到,他对小黄车的那份期许会化为泡影。从美国到澳大利亚,再到日本,如今的ofo正在一点点收缩它的全球版图。

或许有人会把戴威视为孤胆英雄,在巨头林立的道路上,这位来自北大的90后创业者却想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希望资本尊重创业者的理想”,他曾对资本隔空喊话,没想到却被朱啸虎一句“资本只关心回报”给怼了回去。

等待戴威的很难是他想要的结局,“资本是助推你的,但到了最后还得还回去”,做了十年商业报道的胡玮炜要远比戴威想的明白。

而回顾国内互联网发展的历史,也没有多少创业者能真正违背资本的意志。即便心有不甘,面对资本的施压,他们也不得不放下枪杆,停止战斗。

戴威终究也逃脱不掉这样的宿命。

01

谈判终于结束了。

这是一场长达20小时的车轮战,参与的双方分别是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和58同城创始人姚劲波,全程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双方如何合并。

同为信息分类网站,在过去多年的时间里,58同城与赶集网之间的战火颇为激烈,双方都想成为行业的领军者。

赶集网市场费用已经从2013年的3亿元猛增到2014年的7亿元,2015年预算高达15亿元;58同城的广告费用也从2013年的1.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6亿元。

态势胶着之下,姚劲波率先动了双方合并的心思,他甚至一度希望投资机构可以促成自己和杨浩涌的见面。

彼时的杨浩涌却没有合并意愿,他也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2014年赶集保持150%的市场增速,而58的增速却只有80%。

好不容易看见曙光的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赶集网一定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尽管吃了闭门羹,姚劲波却没有放弃这个想法的打算。在杨浩涌这里打不开缺口,他开始转向一个一个去找赶集网的投资人。

他给这些投资方反复讲述自己如此做的原因,假如不合并,双方继续烧钱,那不仅没有效率,也会错失更大的机会。

最为致命的是,他甚至买走了老虎基金所持赶集网的股份。作为赶集网的E轮投资方,老虎基金和凯雷投资集团投入的总额超过2亿美元。

与此同时,他们也说服其他赶集投资人一起将股份出售给58同城,已经成为“孤家寡人”的杨浩涌手中已经无牌可打。

在投资人的“众望所归”下,杨浩涌坐在了谈判桌上,尽管这并不是想要的最优的结果,一直以来,他希望赶集网可以实现独立上市。

姚劲波(左)杨浩涌(右)

2015年4月17日,58同城和赶集网还是正式宣布合并。当面对话题时,杨浩涌说出了“不甘心”三个字。

在他眼里,那是一场被资本裹挟,被迫停止的十年之战,他一度觉得,再打下去,赶集网还有反败为胜的机会。

像所有合并者的故事一样,杨浩涌并没有在58赶集联席CEO的位置上坐多久,而是投身到新一轮的创业大潮中去,成为了车好多集团的创始人。

他又把在赶集网的那一套,带入到二手车电商以及新车电商领域,依靠高密度的广告,赚取用户注意力,从而获得流量。

或许是由于在58与赶集网的合并中,对资本的“逼宫”记忆犹新,在车好多集团融资的过程中,他坚持要采用AB股的结构,以期公司可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毕竟,他不想让悲剧再次发生。

02

有人把庄辰超称作“少年极客”,也有人把他视为“创业能手”。2015年,去哪儿网最终被携程所收购,作为创始人的他又多了一个“悲情斗士”的称号。

“发生在10月底的交易(携程收购去哪儿网45%的股份),并非管理层无数次推演的场景中的最优解,也不是次优解。”他在给员工的内部信中写到。

2005年,从美国归来的庄辰超创办在线旅游平台去哪儿网。彼时,已经登陆纳斯达克的携程牢牢占据着在线旅游市场的头把交椅。

有别于携程的盈利高度依赖于酒店预订,刚刚成立的去哪儿网只做综合了各代理商的比价搜索,依靠差异化的服务,去哪儿网快速崛起。

2010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PC端的流量将逐渐被无线端取代,在庄辰超的主持下,去哪儿网抢先推出了移动端产品。

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去哪儿网移动端下载量破亿,是同期携程下载量的两倍,艺龙的四倍,一举奠定了在线旅游移动互联领域的领先地位。

庄辰怀揣要做中国在线旅游品牌的野心,一度他离这个目标很近。2014年的时候,去哪儿网赶超艺龙,一路追向携程,已经退居幕后的梁建章不得不再次走向前台。

回归之后的梁建章公开表示,携程将拿出10亿人民币打价格战,还推出了不同档次和领域的零利润旅游产品。

梁建章心里明白,去哪儿网才是携程最大的威胁,他必须促使庄辰超坐在谈判桌上,价格战只不过是逼迫他就范的一种方式,他甚至把去哪儿网的竞争对手都投资或并购了一轮,

拥有去哪儿网绝对控股权的百度率先坐不住了,2011年,百度曾以3.06亿美元现金收购去哪儿网61.05%的控股权,庄辰超个人持股仅占7%左右。

彼时,百度O2O之路不顺,使其急于促成携程和去哪儿网的合并。再加上,价格战之下去哪儿网陷入亏损状态,合并似乎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有媒体报道称,当时携程CEO梁建章和百度CEO李彦宏会面,进行了携程去哪儿网合并的谈判,并制定了交易方案,并随后告知了去哪儿网CEO庄辰超,携程一举从百度那里拿到了去哪儿网45% 的股份。

不愿给携程打工的庄辰超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在那不久后,去哪儿网便发布公告称,庄辰超卸任去哪儿网CEO一职。

拼搏十年,他在旅游市场的故事已经谢幕,2016年,便利蜂横空出世,作为背后投资人的他,新的故事已经开始。

03

张涛身穿一件橙白相间的大众点评工服,抱着其他几位创始人痛哭。作为大众点评的创始人,在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他还是没有逃过出局的命运。

时光回到2003年,留学回国的张涛创办大众点评网站。他鼓动身边的亲朋好友去点评光顾过的餐馆,再将评论写到页面上。

凭借着用户的评论,大众点评实现了崛起,张涛的野心也被无限放大,他一度想将大众点评打造成BAT之外的第四极。

也正是因为此,他拒绝了百度的收购邀约,甚至在2014年2月引入腾讯投资的时候,也迅速对外界释放大众点评将会保持独立发展的信号。

他当时说:我最害怕别人以为我卖掉了公司。他仍然以为十年间的商户资料和用户点评,是对抗巨头的终极武器。

只不过,2010年兴起的“千团大战”把最终把大众点评拖入了亏损的深渊。再加上,上市失败,张涛手中已经没有多少牌可以打。

美团的日子也同样不好过,有消息称,当时美团已经在华尔街路演中折戟沉沙,资金链也已经处于告急状态。

对于一个错过三次风口的美团 CEO 王兴来说,他再也不能让美团这个 O2O 机会砸在手里。而对于大众点评,找一家公司合体,应该也是其投资人的唯一选择。

同为早期投资方的红杉资本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甚至有消息称,正是红杉与腾讯的推动,才使得张涛坐在了谈判桌上。

2015年10月7日,美团网与大众点评正式宣布合并,以5:5的比例注入新公司,各自创始人王兴和张涛任联席董事长兼CEO,此外双方公司将保持独立运营。

一个月后,美团点评发布新一轮人事任命,张涛毫无意外的出局了,那张与同事抱头痛哭的图片瞬间刷爆网络。

他是为谁而哭呢,或许除了他没有人明白个中滋味,自那以后,江湖上已经很少再有他的声音。

后记:

我们总是为那些出局的创始人感到悲凉,又总是会抱怨资本的冷血和无情。一旦创业者和资本发生矛盾,我们总是天然地站在创业者那一方。

太多的人忽视了,资本和创业者是相互成就的关系。前期投入真金白银,助推企业一点点成长壮大,资本无非就是想在合适的时机获取最大化的回报。

对创业者来说,他们充满掌控欲,甚至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孩子,不愿意放手。在他们的逻辑认知中,自己把这件事情做成或许大于一切。

由于立场不同,双方的矛盾也在所难免。只不过,商业世界归根结底是残酷的,在利益面前,情怀会变得无足轻重,创业者必须要适应这一套逻辑准则。

何况,有时候出局也并非坏事,就像杨浩涌和庄辰超那样,离开之后再次创业,他们或许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 END -

投票征集:

为了更好的了解创业行情以及创业者们的生存状况,我们发起了创业者生存状况调查,希望得到大家的反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