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核心素养”的一点思考

 青龙董旄 2020-08-28

关于“核心素养”的一点思考

在当前,比“素质教育”更火的就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了。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核心素养被界定为“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但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杨向东老师认为:素养包含了品格、观念等等,不能单纯理解为我们传统上理解的“能力”。 正如OECD教育部长所言:“我们理解的素养里面包含了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按照这个理解,核心素养既不是能力,也不是品格,也不是观念,而应该是这些方面整合在一起的东西,应该是个综合性品质。

基于此,我个人认为,核心素养其实就是一个学生通过学习、体验、熏陶、沉淀而形成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它既包含各种知识、各种技能,同时也包括学生的阅历、品格和习惯。而它的深度与广度比若干年前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更为深远。它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所以更接近于教育的本质。

2、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对学生的“自主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从1997年起,我就开始尝试以班委会为中心,让学生做班级的主人,对班级进行自主管理。许多时候,课怎么上、活动怎么开展,都是由学生说了算。老师犯了错误,要和学生一样接受班规的处罚;老师有事外出,也要向学生去请假。而如果学生犯了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学生可以用自己愿意接受的方式来代替相应的处罚。

同时,通过规则的建立、兴趣的培养、习惯的养成,我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做自己学习的主人。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我们每节课的课时都不是固定的,可能20分钟,也可能30分钟,只要学习任务完成了,随时可以下课。在此基础上,我开始推行“无监考考试制度”,由学生自己做自己的监考老师,既考成绩,更考品格。通过日常的教师引领与学生的自我积淀,班级状态、学习风气,以及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改观。

在那年暑假,为了锻炼学生,我从几十里外的建昌营给他们批发来了笔、本等小商品,让他们自由结组串庄去卖,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1998年的小升初考试中,考场上的气氛非常热烈,只有我班的学生在静静的做着试卷。监考老师奇怪的问:“你们光明的学生咋不抄啊?”学生们毫不犹豫的回答:“我们老师不让抄!”其实,出了考场,他们就再不归我管了,这又哪里是一句“老师不让抄”解决得了的呢?

在“普九”复检的那一年,因为学校没有网络,学校的许多工作都是在我家里进行的。作为五年级的全科老师、班主任,为了配合学校迎检工作,我连续17天没有到校。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学生一点儿也没有乱。这在许多同行的眼里是不可想象的。

再后来,我一直坚持对“养成教育”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在所接手的班级里坚持开展“争戴小红星”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具体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对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行动态考评。我的论文《巧用评价机制 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还获得了秦皇岛市班主任论文大赛一等奖。

许多年来,虽然还没有接触“核心素养”的理论,甚至就连“素质教育”的说法也是后来才出现的;但是,我一直坚持认为——只有养成良好品质,才能走出精彩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好成绩不如好习惯,好习惯才能养成好品质。而这里所说的好品质,不正是我们今天所接触的“核心素养”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