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一本好书——读《中国纺织通史》

 昵称71321263 2020-08-28

▲《老王漫谈》第54 

早就听说东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纺织通史》(以下简称《通史》)。一直想购买一本放在书桌一角。昨日如愿以偿,从淘宝购得,第一时间拆封翻阅。昨夜又通宵阅读,略有所获。

《通史》由著名纺织史及纺织教育专家周启澄担任。把长达七千年的纺织史,浓缩在一本不太厚的精装书里。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引经据典,语言生动,读来饶有趣味。感谢老前辈为行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老王偏爱纺纱。因此,如饥似渴地翻阅跟纺纱有关的内容。

这本《通史》,脉络非常清晰,从最原始的“纺专”,说到最现代化的涡流纺设备。从葛、麻、丝,说到棉花、以及高科技的功能性化纤。

其中不乏很多有趣的考古发现和史料。

比如说“瓦”这个字,除了瓦片这个含义之外,还有一个意思是绝大多数人不了解的,就是“纺专”,也就是最原始的纺纱工具“纺轮”。成语“弄瓦之喜”表示是生女孩,表达了希望女孩早日成为纺纱女的愿望。

再比如“棉”这个字,是宋代以后才造出来的。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棉花是宋以后才大面积进入中国的泊来品。

柬埔寨故称高棉,也是因为古代的柬埔寨有棉花种植历史而得名。说明这是棉花进入中国的一个途径。

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经历了从葛到麻到棉的过程。

史书记载。越王勾践败与吴王后,贡献葛布十万匹,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葛还是一种大量生产的可以进贡的纺织面料。

《通史》中对丝绸业的描写十分精彩。远古时期,世界各地的先人都不约而同的发现了用天然纤维材料搓捻纺纱的方法。因此,考古中发现的纺纱技术并没有太令人惊奇的地方。但是,中国的丝绸却是例外!这似乎是中国先民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

《通史》中对种桑养蚕这种行为与中国古人对人、动物、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理念联系起来,也是一个独到而具有现实意义的观点。

《通史》中介绍的近代纺织史,令人深思。

英国是现代纺纱工业的发源地,在1811年(嘉庆16年)拥有500万纱锭的规模;1860年达到3000万纱锭;1927年,到达顶峰,拥有5700万纱锭的规模。大英帝国以全世界1%的人口,生产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纺织品。这个数字令人震撼!

反观当时的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之前,传统的手工纺织品一统天下。《马关条约》之后,国门被迫逐渐打开,官办、民办、外资,纷纷开厂。现代纺织工业算是勉强启动。

我们在《通史》描写中,还能看到一批熟悉而亲切的名字。大生,利泰,申新(现无锡一棉)……这些百年企业见证了中国近代纺织业的起伏。

不过,有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到1949年以前,纱锭规模仍然只有区区500万,规模还不及100多年前的英国。

真正令人扬眉吐气的,是新中国以后的纺织业。我们今天可以很自豪地说,中国不仅是纺织大国,也是纺织强国了。从各国的纺织产业对比情况看,中国纺织产业领先全球的局面,仍将保持相当长的时间。

究其原因,与我们的体制优势是分不开的。中国纺织业目前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产业链,这是其他任何国家所不具备的。

从这本《通史》中,我们也能了解到一些过去不为人知的情况。比如,早在1978年,上海、天津等地都已经研发出来了成型的涡流纺整机设备。这条路后来为什么没有继续走下去?既令人感到好奇又令人感到惋惜!这本书给出了一些思路。

比较遗憾的是,这本《通史》基本上没有涉及2000年以后的事件,而2000年以后的近20年,恰恰是中国纺织业发展历史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应该是周老师在时间安排上无法顾及了。希望以后还能够有精彩的后续。

发现一个小小的瑕疵。《通史》中说,越南在公元前1500年由佛教徒带去了种棉花的技术。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要等到公元前565年才出生。

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笔误吧!

互动环节:

你喜欢的纺织历史书籍是哪本?欢迎留言。

关于《老王漫谈》

《老王漫谈》是中国纱线网重磅打造的音频节目,中国纱线网总编王果刚用三十余年的纺织从业经验,全球实地考察的感悟评论纺织天下事,探讨行业新趋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