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乡松滋口印迹

 穷尽思变故我在 2020-08-29

​   故乡松滋口印迹

     若说故乡的岁月,首先,还得从我的故乡说起,那是落后原生态下的丘陵农村,那里也是我一生的起点。

  我出生的地方 故乡松滋市陈店镇石桥村属长江三峡过后从枝城到枝江荆州段进入江汉腹地的过渡丘陵地带,背靠枝城与荆州长江大桥中间的长江南岸山麓---玛峪河市直管林场,与北面的枝江市隔江相望,距离江边最近的小渡口(现是小港口)--松滋口不到五公里。我家祖屋就在林场山麓某处的顶上不远,从祖屋后面稍高一点的小山头就可望见长江了,更可观的是还能望见一块陆洲竟将大江一分为二,北面宽,南面窄。

  在老家只要有空,我特别喜欢到老屋后的山麓顶边的山间路上去行走,且顺着小时候祖母带我回她娘家的小路方向,途经屋后的祖父那一辈的墓群,再分别经过父亲、母亲的墓,一直往靠近北面的江边方向走去,也忘不了总是会站在山边的高处,眺望不远处的长江,遥想长江对岸的远方,充满无限瑕想。那时那景,江面上的气雾一阵阵弥漫过来,浸润过一个山头后,玛峪河林场的沟壑变得愈发明晰了,还就是所谓的峪了,就是比起长城上的嘉峪关的峪来,还有兰田峪来,我觉得也是丝毫不逊色,它有着层峦叠嶂的波澜推感,它是墨绿的,有腾云驾雾的仙人意境。瞧,那是一簇簇洁白的云朵么?没来得及多看,却油面而生一种夹杂着远古幻想的清风拂面,让人觉得是在梦境;却能分明闻到松树林的清香,格外沁人心脾还提神醒脑般的。而我,则是完全沉浸在漫山遍野的松树林中的小径上了。这里可是我的祖辈们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的热土,同样这里也长眠着我的先辈们。

  漫步山间小路的静谧,有时也让我生起对自己的一番反问来:为何故乡的我却还要远走他方呢?老家的山水是多么亲近,多么令人心旷神怡啊,可是却永远只能在我的心里,我的内心深处,那是终生难愈的隐隐作痛。

  一、家族的起源追溯

  且说我祖上始迁祖竟然是大明一朝二品臣胡仁朝,其夫人是建文帝所封一品夫人耿琼花,有名有姓记载的女性,还有籍贯湖北蕲春人。。。。后来暑假在老家翻查了族谱,看到了明确记载,400年前始迁祖从江西南昌大树庙土地顺江而上迁到旧属松滋县羊角洲(现枝江县百里洲),耿氏太婆葬于百里洲上,后来遍布湖北、四川、湖南的诸多胡姓均以该地为祭祖地,后人均言必称是“耿氏婆婆后人”,多年来,我屡逢胡姓人氏均问及此事且得到印证不假。幼小时就听父亲常提起,曾祖父曾去留洋在上海被劫,后面家道破落,还留下几大柜子老书,被外乡来求学的

  1.老家胡氏族谱与历史沿革

  据羊角洲【胡氏家乘】所载:“胡氏之有谱,系出自唐太宗诏征天下谱牒始。玄宗之时,族人胡珲公与大诗人李白,同在翰林院供事,时珲公家谱修成,并请李白为之序。明未清初,江西省南昌府南昌县花土地庙村之胡大本公,因家遭战乱而率三子迁楚。长曰概;次曰绅;次曰缘。绅、缘二公居他处,惟长子概公居羊角洲胡家河,自成一族……。

  湖北枝江市羊角洲(现为百里洲)胡氏落籍者的迁楚时间约在公元1560年(即明嘉靖39年)前后),始迁祖率概、绅、缘三子迁楚,在此落籍者,实为长子胡概及其母耿氏。概公生文锦,文锦生五子:长子名曰亻桀;次为曰修;三为曰德;四为曰侯;五为曰仁。不幸修公乏祠,四大房族由此而分。晚清时大房迁居于长阳胡家大湾,其它各房因经商等原因散居于宜昌府各地乃至公安、万县等地。但均以羊角洲胡家河为祖籍,每年清明节为集中朝祖时间,在外地居住者也必须派代表参加。

  清初,此地胡氏,文人蔚起,有仁公曾孙胡漪为康煦巳丑科进士;侯公玄孙一跃为康煦甲子科进士,钦选为安乡县训导。可惜无人提倡造祠修谱直到咸丰八年,廷鼎、元梁二公方倡导造祠修谱。初建祠于胡家河与朱家河交界附近的老坟地傍,不幸落成未几,长江出现大水,堤破祠毁。直到四十二年后,即光绪二十九年,族人长发和明辅(字硕卿)二公,率合族同胞,在原祠正东约五百米处,先筑避水台,再于台上建祠,其高大宏伟,在当时洲上诸祠中是少有的。(后破四旧时毁,砧石、木瓦用于建造三洲小学校舍)。

  辅公辞官后,致力于族谱工作,历经八月跑遍族人居住地,亲自察看和抄录碑文、坟地地形。在原来廷鼎、元梁二公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谱派并修定为七十派。其中前十辈为:大胡锦曰胡(国),良成一(承)修胡。

  【大】是为承接江西祖籍的辈份,实则仅大本一人。胡则指概公,所用为单名,即无派。锦指文锦公,文为名锦为派,即倒派。胡国两派同为大本公之五世孙。一承两派同为大本公之八世孙。

  上述十辈人中有的用派,有的不用派,有的同辈不同派,为承认现实,只好如此。此后则大抵固定共为六十世,字派是:其中〖思、家〗廷元、长明文庆、世守学昌、诗书毓秀、江汉发祥、永敦伦纪、训以义方、代生贤哲、亚美头扬、作人雅化、履道安康、继先有志、典策增光、万年传述、盛德益彰。【按:家、中、思三者同辈】

  字派一般指的是紧接姓氏之后的名字中间那个字,轮到我曾祖父、祖父、父亲和我,则分别对应的字辈是“庆、世、守、学”,就如我的名字一样,“学”即为我这一辈人的字派,也称“学”字辈。也有取名时,将字辈作为名字最后一个字的。比如,我爱人的爷爷,他本是“祖”字辈,他的名字取为坤祖,而就在同镇不远的村子里的亲属里,也有一人叫做祖坤的,按照其家族的说法,其实他二人是同一个名字而已。

  2.胡姓先人的墓碑及丧葬祭祀习俗

  从小生活在农村的记忆是无比深刻的,幼小的记忆更是能影响人的一生甚至终生难忘!其实,我自小深受家乡礼俗、风土人情的感染与熏陶,是个彻底的体悟者、八九分的传承者、一二分的回想着!

  从对清明扫墓、节日祭祀有一定认知起,便有了一定的宗族伦理观念!只是带着一些疑问及困惑逐渐了解并加深这些认识的!比如:缘何我老家很少见到墓碑和宗族祠堂呢?这个问题问过父亲后才知晓其中缘故!那是因为文革的“破四旧”年月,各宗姓祠堂都被拆除了,就是大地主的房屋也是被拆了,然后分配给分了田地的农户!以前山丘里也是有很多古树的、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大建设时期、全数砍伐用来作了建设、就是埋在山林的坟莹前的石碑在修建水库时也全数搬走去夯实水库的堤坝了!难得一见或无比珍贵的是、在老屋后山丘中段的树林里却留存了现今惟一可见的两块老碑、且是胡氏一族曾祖父、高祖父辈份的两位先人的墓碑!我倒是有幸去瞻仰并祭拜了数次、那确是时代的造化与印记!

  且对我的誓去的先辈亲人的埋葬地作个交待吧!权作是一种对先人的怀念吧!基本每个大年三十的晚上,父亲都要带上我去给死去的亲人上坟去的。这是一种风俗文化的传承说教,是一种对先人的尊重,对后人的一种告诫。自古以来,丧葬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我永远清楚的记得,我的曾祖父是埋在屋前那条山丘余脉的尽头,靠近水库不远的山坡上,就在现在一汤姓住户房孑的后面。就连英年早逝的大祖父、三祖父的埋葬地我也是知的。

  还得说起的是因婆媳关系的恶化,母亲愤然服毒离世后相继的4年里,祖父祖母也相继去世。既然生不能好好在一起,即使死了也是不能埋在一处的。看风水地的阴阳先生倒是为母亲选了一块好地,在老家那个雷姓大地主老屋下方的一片山茶树地里。可能也是知道母亲生性爱热闹,是个能活烙人,能兴一方水土,能旺一番事业的女强人的缘故,也注定她的宝地是要能看到时代的发展、山村的变化、看到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升腾的地方,现在这个事实已经验证的了。母亲宝地的旁边修成了乡村水泥路, 对面新搬来了村部,也陆续搬来了不少住户,并新建了不少的楼房。并且以前宝地上的 老茶树全数砍掉后,又重新犁成成块的旱地,变成一片经济林,有的地方种上了柚子,只是那里还是重新种上了新品种的山茶树。

  二、几代人的遗恨与悲歌

  1.曾祖父

  幼小时常听家父讲起:曾祖父是当时远近闻名的秀才、民国初年曾顺江直下直到上海准备去日本“留洋”,结果遭遇抢劫,身无分文回乡后郁郁寡欢而早早身故,留下曾祖母及四男三女七个孩子(即我的几个祖父与祖姑婆),还有几柜子老书籍、线装书,数不尽的书,听父亲说他小时候四五岁时他还见过古装本的《石头记》,还有见过柜底偶有发现一片碎银在,小时当玩具玩过,用口使劲吹过以后,然后放在耳旁听,会有十分清脆的响音。反正我是信了,上世纪五六十代,那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农业也正是火热的大生产时代,人人讲究的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亦穷亦光荣的时代。即使有一锭银子或一件古董或一本老书在,谁也没有心思或那眼光在,无非一件废物,不值一提,更不敢炫耀或若吹嘘,弄不好是会被批斗或者村干部下令捆起来游行的。

  现今看来,倒是可惜了那些书。后来,终被外乡来求学的一个祖姑爷用背篓来回背了两三年才把书背完,这个祖姑爷也实在是个读书人,官至湖北鄂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小时候我的记忆里,我们家跟那几个祖姑婆都是勤走动的,现今还记得有个祖姑爷老家在李桥的位置呢。只是现今都已辞世多少年,后人也少去联系,也不愿考证的了。。。。

  2祖父与祖母

  祖父兄弟四人,姐妹三人,曾祖父为祖父一辈的男丁取名时按“仁义礼志”的顺序排名,按祖上定下的族谱辈份那一辈当为“世”字辈,祖父排行第四,姓名叫胡世志。听父亲曾说起,大祖父和三祖父均未成年就过逝了,父亲也未曾见过,也无后人,二祖父叫胡世义,我幼小时见过,很有几分威仪与长者风范的模糊印象,所以二祖父就成了名义上的那一辈人的老大(长兄之义),在父亲流传的口中,他们的说法是假老大了,这似乎并无关对他老人家的不尊重,相反这一称谓倒是一种家族的重担与责任罢了。二祖父年轻时当过国民党时期的乡里的保长,当年也曾种过地方家四五十亩地,是当地雷姓地主的第二大佃农,我家隔壁的王家是当年种地最多佃农,有六七十亩之多。只是老家丘陵地貌,苦于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有限,均无多大的收成与积蓄,那代人始终也只能为糊饱嘴过日子度过一生。二祖父一生有两次婚姻,第一位妻子王大婆过逝较早,育有一儿两女(男丁小名牛子,成年时在老家对面隔一座山丘的那个叫“大堰”的水塘游泳淹溺身亡;两女就是我的亲叔伯姑母,后搬至荆州国营太湖港农场定居);解放后,二祖父与当时“农村社会主义教育演说能手”曾达秀(即我的曾大婆,当时巡回乡里农村搞大集会台上演讲,很有一副口才,故闻名乡里)再婚,没再生育,曾大婆娘家好像也只有一个后人,一个比我父亲还年长的侄子,倒是时常来看望她。大祖父于1986年过世后,曾大婆晚年时因两个姑妈远在外地,自然平时落得我父亲去照顾,在老屋下面的屋子里终老离世,也是高寿之人。从小我们多有曾大婆生活的影像在。

  因曾祖父是一文弱书生,在留洋未成又遭抢劫的打击下,再也未能再振作起来,留下了深深的终生遗憾。曾祖父过早地走了,只是留下了我连名姓都无人知晓的曾祖母和七个幼小的子女,可以想见当时的困难与艰辛的了。小时,听祖父讲到,他那一代幼小时极度贫困,几乎是无衣无食的地步了。祖父幼小起就给人烧饼店打长工(到时孩提时有幸尝过祖父做烧饼的手艺),也未读过一天书。祖父成年时正值国统时期,曾东躲西藏周边乡下多年以逃避去当国民党的兵,旧称“抓壮丁”,整年不敢逢头露面,好在有当“保长”的二祖父多次暗中周全或通风报信给我祖父才得以侥幸躲过。祖父也说,若是被抓了去,则是另外的故事了。当然,就没有我家的历史了,因根本不会有我的父亲及我了。到是祖母家的弟弟未能幸免被抓了去,听说还随国军兵败到了台湾,后面一直杳无音信。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那边来信查询过,只是当时祖母及她的兄弟、姐姐也无瑕照全此事,更不懂政策,听说那位被抓了去的祖母家的弟弟在台湾最后进了“荣军院”而终老孤独一生。这完全是一曲生命与兄弟姊妹情的悲歌。正因为躲兵祸,所以我的祖父直到31岁时才结婚,后来生了我父亲,因纪念此事之意,便把我父亲幼小的乳名叫做“三一”了,后面才又生了我的姑姑。

 三、梦里萦绕的松滋口记忆

话说老家祖屋就在松滋口山麓的顶上不远三、四公里,而从顶上山路下去三、四公里,就到了长江南岸荆江十四口之一的松滋口了,幼时去马峪河姨婆家(祖母妹妹)、高山庙舅爷爷家(祖母弟弟)走亲戚,都是走的山顶下去的林间小路。其实,松滋口多见诸于唐宋时期各文人骚客多途径于此而留下的诗作,如唐李白多首,最有名影响至今至深的"将船卖酒白云边″,又有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蜀客船从鸟道回”;宋陆游《晚泊松滋渡口》“江回徙倚忽逢山”。而自己自记事起的老家印象,就不得不说胡姓家族起源地枝江百里洲(原属松滋)及更不得不说的外祖母娘家松滋口高山庙了。

话说祖母的娘家就在临近把长江一分为二的百里洲起点处的长江山麓顶的山边上,却说那山麓顶有个响当当的地名叫高山庙,是一处抽高点,为何叫庙,是否曾有庙没去考证的了,只是上面确实有着著名的国民党时期炮兵工事及官兵营房,当地人把那营房叫做“军官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方圆乡里曾有个有名的廖疯子曾经占据那个山坡处的营房住过几年时间呢,后面就一直荒废在那。

民国抗战时期高山庙上的1.2.3号炮台、工事掩体、军官洞指挥洞(现尚存)、弹药仓库等在解放后大跃进的大炼钢铁时代可惜都被炸毁,多仅存遗址遗迹了,若是能留到现在,该是多好的历史陈迹与教育基地。绝对可与上游几公里不远的后来五、六十年代大建设时期修建的369抗冷战备战洞库、六七十年代牌坊口分级提水泵站工程相提并论,互为比较,同为长江南岸山麓上的几处大风景、大遗迹,即使现时后人发展旅游业也是不可多得、相得益彰的绝好资源了。

祖母娘家即在高山庙1号炮台的半山腰处,幼时跟随祖母数次回娘家,依稀记得有几次是走的七里冲、田木糠的山麓顶间小路,记忆犹深的还是一次从松滋口坐轮船至冯口、及其几次沿着江边小路走上高山庙顶再下到半山腰的祖母娘家(祖母弟,即舅爷爷家)。

哪怕后来长大,10多年过去,未曾再去,在前几年里,一人寻着幼时的记忆顺摸着路到达山顶后,四方张望良久,依然唤起幼时脑中影像,辨别出半山坳处一座老房子(后证实为一处五保户,几十年房孑未动未拆)再过去一道岭就应是祖母祖屋所在地了!一路寻去,果真应验了我的判断没错呢!

2014年,回老家去看望祖母老家年过八十岁的舅婆婆时(祖母弟弟的妻子),我仍然改变不了打破沙罐问到底的幼小习气,像三岁的娃子般永远长不大似的,还一个劲地问舅婆婆军官洞的故事呢。舅婆婆还说,几次她家的羊间竟跑到洞口去了,还是她找的回来。更想起小时候跟随祖母沿着长江边上的山路,上坡、下坡,又一条长长的林间小道,七拐八折,终是到了祖母娘家--小舅爷的家了。祖母一路上讲她小时候,正值日军和国军炮战,她家的山头常常有炮弹落地,夜晚有划破黑暗的亮光飞过呢!还有,她成年后,经常与村里的一帮人扛着锄头去挖山土深掩住的炮弹壳呢!这真是我们难以想像和描述的年代呵!原来,当年宜昌战役至常德会战前后,为防止日军南下渡江支援常德,江边时常炮战。尽管后来,日军兵败大部都是从宜都松木坪方向往松滋西斋方向逃向常德方面的,但也有小部是过了江,从山顶过耒走了古县道,经老家石桥子大街再到松滋南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