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举之战半渡而击的主战场在安陆

 新用户6525yWoI 2020-08-30

柏举之战半渡而击的主战场在安陆

胡日新

古代交锋讲究排兵布阵   图片选自网络

柏举之战是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大型战役。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冬季,吴楚双方以郧地(安陆)为中心反复较量几个月,最后吴军在清发水(涢水)安陆南城虎乳岩上下几里路至巡店晒书台一带趁楚军西渡涢水时发起攻击,消灭了楚军主力。这就是历史上柏举之战中著名的“半渡而击”。

吴军援蔡,联军抗楚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农历十月,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楚国令尹子常(囊瓦)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回师千里防御本土。当吴军与蔡军会合后,另一小国唐国也主动加入吴蔡两军行列。于是,吴、蔡、唐三国组成联军,溯淮水继续西进。半个多月进抵淮汭(今河南潢川)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进军改为向南进军。伍子胥不解其意,问孙武:“吴军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答道:“用兵作战,最贵神速。应当走敌人料想不到的路,以便打他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吴军优势难以发挥,而楚军必然乘机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就这样,孙武挑选三千五百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均在今广水市和大悟县附近),直趋郧地(今安陆市),深入楚腹地,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农历十一月初,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之东的郧地时,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倾全国兵力,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

古代交锋讲究排兵布阵   图片选自网络

楚国争功,溃于柏举

左司马沈尹戌认为吴军深入楚国复地,楚国应该占天时地利人和之势,鉴于分散在楚国各地的兵力尚未集结,易被吴军各个击破,难以阻止吴军突破汉水的防御;又针对吴军孤军深入,不占地利的弱点,主张充分发挥楚国兵多人众的优势,变被动为主动:向令尹子常建议:由子常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正面设防。他本人则率部分兵力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迂回吴军的侧背,毁其战船,断其归路。而后与子常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吴军乘胜追击楚军       图片来自网络

子常起初也同意了沈尹戌的建议。可是在沈尹戌率部北上方城后,楚将武城黑却对子常说:“如果等待沈尹戌部夹击,则战功将为沈尹戌所独得,不如以主力先发动进攻,击破东岸吴军,这样令尹之功自然居于沈尹戌之上。”大夫史皇也说:“楚人讨厌你而赞扬沈尹戌。如果沈尹戌先战胜吴军,功在你之上,你的令尹之位也就难保了。最好赶快向吴军进攻。”子常听信谗言,于是改变与沈尹戌商定的夹击吴军计划,不待沈尹戌军到达预定位置,擅自率主力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

楚军的“人和”出了问题,让吴军有机可乘。吴国君臣见楚军主动出击,遂采取敌进我退,敌疲我打,寻机决战,多次佯装战败,撤出郧地。子常中计,挥军直追。吴军以逸待劳,寻准战机,在湖北小别山至大别山之间迎战楚军,双方反复较量,吴军三战三捷,楚军连败三阵。楚令尹子常想弃军而逃。史皇对他说“国家太平时,你争着执政,现在作战不利,你就想逃跑,这是犯了死罪。现在你只有与吴军拼死一战,才可以解脱自己的罪过。”子常无奈,只得重整部队,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列阵,准备再战。

古代交锋讲究排兵布阵   图片选自网络

半渡而击,吴国获胜

农历11月18日,吴军停止后退,在柏举(今麻城)与楚军对阵。吴军先锋夫概认为应先发制人,他对吴王阖闾说:“子常这个人不仁不义,楚军没有几个愿为他卖命。我们主动出击,楚军必然溃逃,我军主力随后追击,必获全胜。”阖闾担心兵力不够,不同意夫概意见。

夫概回营后,对部将说:“既然事有可为,为臣子的就应见机行事,不必等待命令。现在我要发动进攻,拼死也要打败楚军,攻入郢都。”于是率领自己的五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阖闾见夫概部展开突击,乘机率主力投入战斗。楚军本来就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来不及排兵布阵,不知吴军先锋部队之后冲来了多少主力,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子常弃军逃往郑国。

此段涢水被称为吴家河,对岸的村民几乎都姓吴     摄影:胡日新

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到了清发水(今湖北省安陆市境内涢水)东岸(当今毓秀阁至陈沟村一带)。吴军追上楚军,阖闾欲立即展开攻击,夫概认为立即攻击会导致楚军鱼死网破背水一战,吴军难于取胜,即使胜利也会伤亡太大,不如乘楚军半渡而击,必获大胜。楚军见吴军未进攻,急于求生,争相渡河,队形大乱。春秋战国时打仗讲究排兵布阵,双方对垒,阖闾待楚军混乱不堪,两岸来不及布阵,士兵半渡之时,突然挥军攻击,俘虏楚军一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