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黄山休宁县源芳乡梓源村

 叶氏农耕文化 2020-08-30

  休宁县源芳乡梓源村,位于白际山脉南麓,下辖4个村民组,186户,679人,全村国土面积5.1平方公里。在安徽省行政区划地图上,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小不点”、埋在深山的“农家碧玉”。但是当我们第一次踏上这片古道热肠的村落,便被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厚重的历史底蕴、淳朴热情的村民所感染、所震撼,仿佛来到了尘封千年、尚待开发的处女地。


  来到离村庄不远的水口,一座古朴典雅、飞檐翘角的“福源亭”先声夺人,映入眼帘,亭柱上悬挂着“梓里人家画中桃园染山色;源头故土户外竹涛鸣水声”的楹联,亭内6个木匾上分别展示着梓源村的历史古迹、人文景观和风物特产,图文并茂,言简意赅,似乎向我们掀开了“毓秀梓源村”画册的扉页。无疑,她立刻吊起了我们快速进村、一探究竟的胃口。

  瞧,枫树岗上那棵千年古枫树已向我们展开盛情的双臂,让我们去听听他老人家讲述的故事吧。

一、叶氏起源

  据村中79岁的叶有昆老人介绍,梓源全村姓叶,早在明朝万历癸已年间(公元1593),叶氏一世祖叶虎公(是位锯板匠),携妻女从婺源县(现属江西省)闻庄村跋山涉水来到毗连的休宁县源芳乡梓源村,以开山、扦茶、栽树、种玉米为生,从此定居下来,繁衍生息。至今已有420多年的历史。

  叶虎公深谙风水八卦学,发现村口虎背岭天造地设、奇巧灵异,便在岭上倒栽3棵枫树苗,树苗茁壮成长,枝繁叶茂,从此虎背岭易名为“枫树岗”。说来也怪,自倒栽枫树之后,连续3年,他妻子生下3个儿子。斗转星移,叶氏家族日渐兴旺起来。1至7世祖尚无定辈修谱,从8世祖开始修缮宗谱,定下12个宗亲辈分,分别为:友、志、德、永、光、昭、继、序、佑、启、霞、倡。后因诸多原因,宗谱失修失传。

  清道光11(辛卯)年(公元1831),村中叶光仲考上进士,出任山东省阳谷县令,其儿叶昭泉工书画,在徽州一带,甚有名望;光绪32年(公元1906),村中出了一名大徽商叶佑滋,不仅在屯溪开了2爿茶庄,还在杭州开办了一家木行,生意红火,名噪江南;宣统2年(公元1910),村中举人叶启发三次进京赶考,名落孙山,后在屯溪黎阳当教员。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七世祖在枫树岗建造“叶氏宗祠”一幢,占地350平方米,雕梁画栋,恢宏壮观。祠内“乐庆堂”鎏金匾额由时任国民党安徽省省长柏文蔚书题,宗祠于“文革”期间被拆毁。

二、烽火岁月

  1934年至1935年,方志敏领导的红10军团,担负北上抗日先遣队任务,出击皖南,在休宁、黟县、歙县组建红军农民团,利用皖南山区深山丛林有利地形,来回转战。当红10军57团转战白际、榆村一带时,梓源村热血青年叶朗秋,以担任国统区伪保长这一合法身份作掩护,毅然投奔了红军团,成为我党一名地下交通员,他暗中为红军团通风报信、筹集药材和粮款、输送伤病员,全力支持红军农民团开展游击战争,为梓源村书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建国后的1950年10月,党中央抗美援朝一声号令,村中在部队服役的叶新全等3名热血男儿,随部队雄纠纠跨过鸭绿江,成为中国人民心目中“最可爱的人”,被载入史册。

  随后,村中又有5位有志青年,为保家卫国先后参军入伍……小小梓源村,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我国的国防事业的奉献,可圈可点。

三、名贤辈出

  有道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梓源村依山临水,环境清幽,生态原始,是一处福山福水宜人居的宝地,授她一顶“人杰地灵”之桂冠,当之无愧。不是么,在清朝、民国至解放以来的历史长河中,这里出过清朝县令、著名画家、科考举人、民国徽商、抗美援朝英勇战士等等。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村中的名贤达士,仍不乏其人。叶有昆老人回忆起村中的历史,历历在目,如数家珍。他从师学艺,掌握一手木工绝活,虽然只念过两年小学,却练就了一手好书法,当年乡里村里常请他书写大墙标语,春节村里各户写对联,非他莫属,忙得不亦乐乎。

  如今,“黄山市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这一桂冠,给梓源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与活力。村两委负责人信心十足地告诉笔者,让全村人真正享受到美好乡村的幸福生活,让全村人尽快富裕起来,这才是抓好“民生工程”建设的硬道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