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学术研究,必须要处理好这3对矛盾

 阿里山图书馆 2020-08-30
最近一个半月,由于参加一项由多个院校参与的政府立项课题,作为一名在站的博士后,我十分有幸能够与来自不同院校通信、地理、气象、水文、数据处理等领域的众多专家、教授们共同攻关。
 该立项课题的主要目的是为某项重大活动制定全流程的考核标准,量化精确打分,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措施,从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用”的目的。
 由于该课题的等级层次高、总体规模大、涉及范围广、需求时间紧,根据课题攻关领导组的安排,所有人员按专业领域被分成8个小组共同推进,而我被分在了第3小组。
 在课题推进过程中,我被专家、教授们渊博学识所折服的同时,也从实际攻关过程中,发现了不光是针对课题本身,更是学术研究必须要处理好的3对矛盾。
 

01.“正确地做事”与“做正确的事”
 实际上,当我加入本次课题攻关时,课题其实已经推进了半个月时间。但是,由于课题开始伊始,课题领导组只是概略地提出 “注重质量、团结协作、按期完成”等比较粗泛的要求,没有统一的思想认识,没有统一的评价要点,没有统一的格式规范,各个组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专业角度来制定评价标准。
 我所在小组的3位专家、教授,利用半个月时间已经搭起了评估标准体系,共分为6项一级指标、23项二级指标、57项三级指标和128项四级指标。
 可谁知,等到课题的第16天,课题项目审核组进行中期审核,发现各组的成果可谓是“思想混乱、标准杂乱、格式各异”,根本无法应用于课题实践,于是立即提出必须全面整改,要求评估标准必须简洁、统一、规范、实用。
 这就意味着,各个小组这半个月的努力付诸东流,虽然有很多指标还能使用,但评估的整体框架都要全部推倒重来,大家虽然都很无奈,却也只能从头再来。
 这种尴尬的情况使我意识到,不仅是搞课题项目,还是进行学术研究,甚至是做任何事情,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处理好“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这对矛盾。
 因为,做错误的事情意味着努力方向发生了偏离,而用正确的方法做了错误的事情,越努力离正确的目标则越远,有时甚至是南辕北辙。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一句名言:“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成效是做正确的事。” 所谓做正确的事,强调的是事情本身的正确性,是追求效果;而正确地做事强调的是做事的方法的正确性,是追求效率。显然做正确的事远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如果以极高的效率去做本来就不该做的事情,最徒劳无益的工作也莫过于此。
 借用军事理论来讲,“做正确的事”是战略问题,而“正确地做事”是战术问题。战略是关于目标设定的艺术,战术是路径选择的技术。
 对于科研团队和研究生个人来说,战略就是认清定位和目标,然后储能和发力,战略制订是胜败的关键,战术只是实现战略的途径。
 而很多科研团队和研究生的败因,就在于像实验室发展目标、努力方向、学位论文选题等战略问题不清晰,越努力越偏离正轨,这正是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无能,像一个人不带GPS导航在沙漠中徒步穿越,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同时,很多研究生在具体战术的执行过程中,也会因为付出成本高、回报周期长、资源相对匮乏等种种困因,放弃了原本正确的战略,背离了初衷,从而陷入绝境。

02.“学术权威”老经验和“后起之秀”新观点
 为了及时进行方向纠偏,本次课题的主要负责人召集各组的组长,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用于统一思想认识、评估标准和格式规范等这些最基本的内容。
 由于我所在的小组组长,作为退休后返聘的老教授,曾经多次参加这类课题项目,是一位具有丰富全流程评估经验的专家,所以,这次统一标准的会议安排在我们小组,并以我们小组的既有研究成果为基础模板进行调整完善。
 作为小组成员,我参加了这次整改会议,虽然说经过一天时间最终确定了统一的模板,但是,模板确定的过程可谓是“唇枪舌剑、互不相让”。
 对一些拥有共同认识的问题进行修改,各位专家、教授都还能欣然接受,然而,这种共同认识毕竟只是少数,存在更多是分歧与争论。
 比如,对于整体课题过程的量化评估,关于被评估方究竟是先进行方案设计,之后再进行任务的划分与协调,还是在计划制定的同时就行任务划分与协调,各位专家对这一问题争执不下。
 我们组的老教授持前一种观点,他认为这是几十年来的评估经验总结,不应该存有任何异议。
 而有一位来自其他院校40来岁的副教授,虽说不是评估专业出身,却根据自己的专业角度出发,并引用美国现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后一种才是符合当前任务的最佳选择。
 就这样,课题项目俨然变成了一场有点火药味的学术研讨会,你来我往,互不相让,就为这一个小点争论了足足两个小时。
 最后,老教授说:“你们不是这个专业,最基本的概念都不了解,对于你们的观点,我感到莫名其妙!”在旁人听来,气愤之余有点理屈词穷的味道。
 年青教授也不留面子:“时代在变,不能总是墨守陈规。就是因为我不是这个专业,才能不会陷入既有经验,反而看的更清楚。”
 说实话,在没有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默认成规地赞同第一种方法,因为书本上就是这样写的。但是,听了这位“外行”专家的分析,我倒认为他的观点更合适这个课题。
 相持不下时,课题项目负责人既是为了缓和气氛,也是为了加快推进速度,提出整体框架基本相同,对于个别有争议的项目,各组可以根据专业,要么删除,要么留下。
 虽然这只是关于一个小问题的争议,但我认为,这也是“学术权威的老经验”与“后起之秀的新观点”之间的一次有力较量,这也是科研学术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这不禁让人想到一个例子,世界心肌再生领域顶尖学者——哈佛终生教授Dr. Piero,曾发表关于“心肌干细胞修复心脏”技术,建立起心肌干细胞的一整套体系。
 于是,这引发全世界实验室的疯狂模仿,但是没有任何人可以重复出他的实验效果,造成的结果却是越来越多的人们前赴后继,热泪盈眶,头悬梁锥刺股,大喊着“我努力得还不够!!!”,继续投入了无尽的养细胞事业中。
 
谁知,最后Dr. Piero承认自己存在造假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
 盲目地迷信学术权威,这才是问题本源。
 所以,搞学术研究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尊重,但不迷信学术权威”,而更应当尊重科学本身。
 而后起之秀,作为继承科研事业的传人,他们不拘泥于陈规、不陷入既有经验的束缚,寻求创新的方法,正是科学事业发展的动力。然而,对他们则应秉持“鼓励,但不放纵”的态度,无论如何,尊重前辈、尊重知识也是科研人的优秀品质之一。

03.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和发挥团队整体效能
 由于本次课题成果的需求时间紧,课题组为了赶进度,明确设定了工作时间安排:
 1.课题项目计划一个半月完成;
 2.每周一至周六办公,周日原则上休息,但视课题需要情况加班;
 3.上午工作时间8:00~12:00,下午工作时间14:30~17:30,晚上工作时间19:30~21:30。
 说实话,以前我也出差参加过不少课题的攻关,但采取“‘5+1’+9小时工作制+每晚加班”的模式还真是第一次遇到。
 我们组长老教授人很不错,虽然课题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张,但他还是对我们几个年青人很关心。每周一,他都会提前询问大家,这周有没有需要解决的个人问题,有的话可以直接向他请假。
 但这位已经年过60岁的老教授,一次假都没请过,每天三个时间段的工作全部亲自带头,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被老一辈科研人的那种奉献精神,并被深深地感动。
老教授一贯的科研态度是“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他带着我们几个组员使用投影仪集体讨论,通过查找先前评估资料、探索推敲评估数据等方式,对123个具体评估指标逐条进行设计、修改、完善。
俗话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用在我们的成果上,应该改为“没有对比就没有喜悦”。看到其他组制定的指标结果,有的是仅有40多条,有的缺少操作性,我们心中也有些自豪。 
不过,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
 虽然我们的课题成果丰富,但有时对于一个指标,老教授带领我们可能会花上半个小时的时间,有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味道,由于没有分工协作、分组推进,所有人都对着投影讨论,因为最后的成果还是老教授拍板确定,所以,我们几个年青人有时会一言不发,就这样让时间一点点流逝掉,每次都是我们最后一组上交材料。
 这不禁又让我想到了诸葛亮,他虽说拥有绝世之才,但无论是国家大家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事必躬亲、亲力亲为,最后累死在五丈原,随后蜀国也随之灭亡。
 


所以,“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和“发挥团队整体效能”也是科研中必须要解决的一对矛盾。
 其实,科研过程中,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懒惰”,“拒绝懒惰”不是最重要的,比懒惰更可怕的是,低效率的勤奋。 
 许多研究生平时都在拼命努力、认真查文献、专心写论文,晚上和周末都待在实验室搞科研,但自己的课题进度缓慢、成果屈指可数。
 而实验室有的同门,平时表现懒懒散散,周末也过得多姿多彩,但科研成果却让人瞠目结舌?
 原因就在于,他们陷入了“低效率的勤奋”的怪圈。
 他们以为自己很“勤奋”,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懒惰的“勤奋人”罢了。
 低效率的勤奋往往流于形式,并且容易陶醉于“我变得勤奋了”的假象之中,反而疏忽了真实的付出努力,这样的勤奋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罢了。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提到:“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他为努力框定了两个标准:一个是主动,一个是有目的。
古人讲:“天道酬勤”。意思是上天会按照每个人付出的勤奋,给予相应的酬劳。这里面的“勤”的潜台词,指的也应该是“高效率的勤”、“走心的勤”。   
而“高效率的勤”“走心的勤”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发挥团队的力量,比如说借助导师的指引、同门的帮助、前人的成果等等。
 众人拾柴火焰高。无论你做什么,请注重发挥团队的力量,远离低效率的勤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