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隆中对》漫谈诸葛亮

 星河岁月 2020-08-31

人物春秋

    从《隆中对》漫谈诸葛亮………………………………田居俭

    在我国历史上,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杜甫诗云,“诸葛大名垂宇宙”,

“万古云霄一羽毛”,并不夸张。古往今来,在人们的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特别是群众智慧)的象征。迄今还流

传着“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的民谚,便是明证。但是,在以往的漫长岁月里,诸葛亮被人塑造成了不食

人问烟火、行为扑朔迷离的“神”。其实,诸葛亮并不是神,而是人,不过是善于审时度势,决策行动罢了。

    要还诸葛亮以本来面目,得从他生活的时代,特别是他对时代风云观察与分析的杰作《隆中对》(也称《草庐

对》)谈起。

    东汉末年,由于封建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农民家破人亡,无以为生,相继由颠沛流离

转向铤而走险。公元184年,即诸葛亮诞生后的第四年,爆发了席卷长江以北的黄巾农民大起义,“旬日之问,天

下响应,京师震动”,沉重地打击了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闹得“朝野崩离,纲纪文章荡然”。面临灭顶之灾的东

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调兵遣将,疯狂反扑。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割

据,乘东汉王朝名存实亡,自身难保之机,火拚厮杀,进行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当时,公孙瓒占据幽州(今河北

北部、东部),袁绍占据冀州(今河北中部,南部),曹操占据充州(今山东西南部),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

,孙策.孙权兄弟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云南一带),唯独刘

备没有固定地盘,率部辗转四方,先后依附在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人麾下。

    诸葛亮就是在这风雷激荡的年月,开始接触社会的。他出生在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的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

父母早丧,幼年寄居在叔父诸葛玄家中。公元194年,诸葛玄出任豫章郡(今江西南昌).太守,诸葛亮随同南下。

沿途,“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景象,在少年诸葛亮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为他后来立志消阵分

裂割据,树立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诸葛玄到任不久丢官,便带若诸葛亮去荆州投靠刘表。公元197年,诸葛

玄病逝。十七岁的诸葛亮开始独立生活,定居于襄阳(今湖北襄樊)以两二十里的隆中,在这里度、过了十个春秋。

    隆中十年,诸葛亮虽然“躬耕垄亩”,但过的并非与世隔绝的桃源生活。此间,他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治

乱兴亡的经验教训。在往昔有建树的人物当巾,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决

心以他俩为榜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诸葛亮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

静地观察与分析各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并同当地以及因避战祸而流亡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等人

一起纵论时事,交换政见,逐渐成为名声显赫的人物。至今,隆中还保留着后人纪念他这一时期活动所修的“古隆

中牌坊”、“三顾堂”、“草庐亭”等建筑物。

    当诸葛亮隐居隆中的时候,刘备正依附刘表门下。尽管刘表“以上宾礼待”,委派刘备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

,但刘备不甘寄人篱下,急切盼望壮大实力,以求实现逐鹿中原的大志。为此,他恭谦下士,求贤若渴,尤其要物

色一个得力的辅佐之材。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四十七岁的刘备冒着隆冬的严寒“三顾茅庐”,向二十七岁的

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诸葛亮认为刘备与他志同道合,便把自己多年对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并

为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战略方针,这就是深得后人赞许的《隆中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诫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

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

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

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怃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

若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

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矣。”

    这套具有远见卓识的方针,可扼要归纳为如下四点;一,“跨有荆、益”,取代刘表,刘璋割据称雄的地盘,

建立强大的根据地;二、利用“天府之土”的优越自然条件,积极发展生产,利用“帝室之胄”的声望,“总揽英

雄”,“内修政理”,不断增强经济、政治,军事实力;三、“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妥善处理同少数民族的矛

盾,解除与劲敌争锋的后顾之忧;四、“结好孙权”,孤立曹操,利用二对一的优势,先造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待

时机成熟,再兵分两路北伐曹操,取宛,洛(今河南南阳,洛阳),入秦川(今跌西、甘肃渭水流域),得胜之后,再

挥师统一天下。

    后来的历史进程表明,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他为刘备制定的安邦

治国大计,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公元208年,曹操统一北方,随后便大举南下力吞群雄,直袭荆州。是时刘表已死,其于刘琮不战而降。驻兵

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刘备得知消息,为避曹军锋芒退守江南樊口(今湖北鄂城)。汹涌南下的曹军,也使“拥军在柴

桑(今江西九江),观望成败”的孙权大为震惊,或战或降。犹豫不决。在此关键时刻,诸葛亮请命前往柴桑,与孙

权结盟破曹,双方就此达成协议。于是,孙、刘联军于赤壁(今湖北蒲圻境内)同曹军激烈交战,结果曹操败北。这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公元211年,又率兵西进,征战三载,迫使刘

璋出降,占据益州,从而实现了“跨有荆.益”的目标。公元219年,从曹操手中又夺取了汉中,进一步扩大并巩

固了地盘。公元221年,剖备在成都正式称帝,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而居其一”。刘备因此而更加信赖诸葛

亮,公元223年,他在弥留之际,语重心长地托孤于诸葛亮:“若嗣子(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材,君可自取。

”同时又叮嘱刘禅:“汝与丞相(诸葛亮)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在辅佐刘氏父子治蜀的过程中,按照《隆中对》中的既定方针,特别重视发展生产,积极提倡“务农殖

谷”,选拔经验丰富的督农官加强管理,并在汉中地区大行屯田;对“国之所资”的都江堰等水利设施,专设堰官

督办,常年维修堤堰,疏浚河道,提高灌溉能力;对与国计民生育直接影响的煮盐、冶铁、铸钱、造械、织锦等手

工业部门,一律实行官营。由于实行了上述得力措施,蜀汉很快就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

局面。与此同时,诸葛亮广泛网罗“智能之士”,组成以刘备为核心的统治集团。在这个庞大的集团中,有早年跟

随刘备四方转战的关羽、张飞、赵云、简雍等人,有占据荆州后投奔刘备的庞统、蒋琬、向宠、黄忠等人,还有占

据益州后留用的原刘璋部下董和、程畿、张嶷、马忠等人,不断从政治和军事方面增强骨干力量,为后来平定南中

叛乱、北伐曹魏创造了条件。

    蜀汉的南中四郡:越巂(治今四川西吕)、永昌(治今云南保山)、益州(治今云南晋宁)、牂柯(治今贵州贵定东

北),均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公元223年,益州“大姓”雍闿和永昌豪强孟获相互勾结,发动武装叛乱,越嵩“

夷”王高定、牂柯太守朱褒起兵响应,叛乱迅速席卷南中地区,不仅威胁着新生的蜀汉政权,也牵制了蜀汉北伐曹

魏。诸葛亮经过充分准备,于公元225年亲自率部南征。在向南中地区的进军中,诸葛亮采取了“攻心为上,攻城

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政策,大力开展政治攻势,对待叛乱头目尤其如此。“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就发

生在这时。南中叛乱平定以后,诸葛亮又采取“和睦安抚”的方针,动员这些后进的渔猎民族“渐去山林,徙居平

地,建城邑,务农桑”,并选用少数民旅首领担任官吏,负责管理,其中有的人还被吸收到蜀汉中火政权中来,如

孟获就任了御史中丞(负责监察的大臣)。

    南中地区局势稳定之后,请葛亮于公元227年冬率军驻扎汉中(今陕西汉中),准备北伐曹魏。出发之前,诸葛

亮上书刘禅,倾诉自己欲成刘备未竟之业,谋图统一的决心。这封奏疏,就是驰名千古的《出师表》。随后,从公

元228年起,进行了五次北伐,史称“五出祁山(今甘肃礼县东北)”,实际上只有两出祁山。第一次伐魏,初期进

展顺利,兵强将勇,势如破竹。曹魏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今甘肃甘谷东).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三邵守军相继

投降。曹魏当局忙派张邰带领重兵迎击,与蜀军前锋马谡相遇街亭(今甘肃庄浪东南),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

,又拒绝副将王平的劝阻,擅自弃城上山,远离水源,被张郃率领的魏军重重围困,最后败北。街亭失守,贻误

伐魏的有利战机,破坏了诸葛亮的战略部署,丧失了蜀军进击的主动权,诸葛亮不得不撤军至汉中。诸葛亮因此“

挥泪斩马谡”,并上疏“自贬三等”。此后,诸葛亮又连续三次指挥伐魏,但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公元234年,诸葛亮亲自率领十万人马进行第五次伐魏,也是他生前最后的一次伐魏。这次,蜀军北出斜谷口(

今陕西周至西南),屯兵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曹魏派出大将司马懿抢渡渭水迎战。司马懿深知蜀军远离后方

,粮秣供应不便,便采取旷日持久的拖延战术,决心与诸葛亮长期对峙,企图以逸待劳,逼迫蜀军粮绝自退。诸葛

亮由于艰苦的鞍马劳顿,繁重的军政事务,常年食不甘昧,席不暇暖,最后积劳成疾,夙愿未偿,病死军中。直到

五百多年以后,杜甫还以无限惋惜的心情,在《蜀相》诗中替诸葛亮扼腕兴叹:“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

襟。”

    诸葛亮北伐曹魏失利,未能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再次有力地证明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说明他在分析形势和

决策行动上有时也难免失误。因为就当时的客观情况而吉,鼎足而立的魏、蜀、吴三国,经济、政治,军事等实力

大体均衡,互相制约,任何一方都不能将其他两方吃掉,统一神州的时机尚未达到,所以诸葛亮也不能超越这一历

史条件去扭转乾坤。正如唐朝诗人温庭筠在《经五丈原》诗中总结这一历史事件时所说:“下国卧龙空悟主,中原

逐鹿不由人。”

喜欢文史知识的.加我的公众号duduchunqiu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