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眼大半年过去了,马上就是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比较重大的一个节日——中元节。 民间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节。它与除夕、清明、重阳并成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01 “七月,阴气成。” ——《说文解字》 阴历七月为申月,申为神,上古时神鬼不分,意思是七月时神鬼显出形貌;而易经七月为“否”卦,意思是立秋之后处处有阴气。 此时,天地之间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开始活跃,所以把七月称为“阴月”。 古人认为鬼神是属“阴”的。 民间相传,在七月十五这天阎王会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鬼魂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供奉的香火。于是这个月被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月份。 阴盛阳衰最伤身 这个时候天气正在慢慢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盛。 这个时候若是贪凉,就会使体内阳气不足而损伤身体,有的人会出现便秘腹泻交替、肠胃型感冒、皮肤过敏等毛病。 阴气生长的时候,对于气虚、阳虚的人来说,会感觉身体疲乏、容易生病。所以,此时养生扶阳就显得十分重要。 02 扶阳正当时,秋冬不生病 鬼节,代表着“阴气、邪气、煞气”,在寒气侵袭之前,我们要好好扶助阳气,巩固正气,才能避免邪气。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古贤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其根本即在于养阳。 因此说,只要阳气养得充足了,生命之火就会持续不息,化解所遇一切凶、劫、灾、破等不利负能量的入侵和干扰。今天小编为您推荐三招扶正祛邪,补足阳气的方法。 1. 泡脚升阳 俗话说:“人老脚先老,人冷腿先凉”。天冷了,阳气不足的人最先有感觉,而这些人的腿脚最先凉。 脚是离心脏最远的末端,身体需要保持全身的温暖,就会消耗更多的阳气去温暖它。 每晚睡前泡一泡脚,入睡既能保持整夜足部温暖,祛风散寒,培元固本,顾护阳气。还能通经络气血、改善睡眠质量、预防中风,提高抗病能力。 给大家推荐一款祛湿温阳名方——温胆汤。 配方: 茯苓30克、陈皮6克、法半夏6克、竹茹6克、枳实6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放入中药材熬水,开锅30分钟,滤出药汁,兑入温水泡脚,每次20分钟。 注意: 水温不要太热,水淹过脚面就可以,但是痛经时期的女性注意慎用药泡脚。 半夏,理气开郁,燥湿化痰。枳实、陈皮化湿行滞气,竹茹行气和胃,清浮火而不伤中阳,加茯苓以利湿并宁心安神。 全方可通降胃气,疏解肝胆之郁,温阳行气,祛湿化痰,以调畅全身气机。 欢迎大家咨询自己的医师,依据自身情况由医师辩证后酌情增减开方。 2. 艾灸 艾条是阳性之物,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之功效,是适合此时的养生方式。 涌泉穴 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
足三里 “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 ——《黄帝内经·灵枢》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主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驱邪防病。艾灸足三里能够有效促进身体血液的流动,赶走身体的阴寒之气,让手脚不再冰凉。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可以使用艾灸盒施灸,施灸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 3. 佩香囊 “避疫气,令人不染” ——《千金要方》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到:“避疫气,令人不染”,即佩戴香囊能起到扶正辟邪、预防疾病、预防疫病的作用。 佩戴香囊,利用的就是中医所说的“香嗅法”,是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即将药物施于皮肤、孔窍及病变局部,调整机体、疏通经络、沟通表里的一种治疗与预防的方法。 03 中元节禁忌需谨记 【忌】 中元节禁忌做坏事。中元节作善事还是恶事,福气的加持和损耗都相当于平时的百万倍。忌子夜(23时)出门、下河游泳。 天气渐渐转凉,早晚温差也逐渐加大,对于身弱体虚的人,比较容易受到阴邪之气的侵蚀。 因此要尽量避免夜晚出门,少出荒郊野外,还有一些地下室、深山老林等阴气凝聚的场所。 【宜】 凝神静气、让心安宁。吃素斋戒,禅修、行善、祭祀亡灵,为现世亲人祈福。正午开窗晒太阳、晚上让门厅的灯盏长明,让阳气上升、福气上扬。 守神是最高级境界的养身,守住神就必然会守住宝贵的阳气。像打坐、站桩都可以训练自己守神的能力。不过这个能力不是那么好就能掌握的,需要身心共同努力去完成。 前联合国执行局主席特委叟·莱特说:“中国人并非没有信仰,只是他们信仰的是自己的祖先,所以‘落叶归根’就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不给祖先蒙羞’就是中国人的奋斗目标。” 中元节传承数千年不衰,体现了中国人对“孝道”的重视。可以说,中元节的真正意义,其实就是——超度亡灵,缅怀先人。 有时祭祖就像写诗,给“死亡”这件事加上了一个诗意的仪式,好让心里那份怀缅、感恩得以安放。 缅怀先祖,珍惜眼前人 愿您和家人一切安康 点“分享”,把健康分享给你关心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