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英语时态”对中国人来说这么难?...

 启明星798 2020-09-01
【为什么“英语时态”对中国人来说这么难?】
我们中国人通常怎样说话?
比如:下雨了。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时态(tense)”?
或者,当一个人说“下雨了”,“下雨”这个动作实际进展到哪一步了?
答:至少有以下3种可能性。
● 开始下雨
● 正在下雨
● 已下过雨

我们可以设想具体情境:
● 情境1:开始下雨
说话者刚出门,返回家里拿伞。
ta说:下雨了,幸亏我没走远。
● 情境2:正在下雨
孩子不顾天气,希望出门玩耍;说话者规劝。
ta说:下雨了,你等雨停了再出门。
● 情境3:已下过雨
说话者出门,意外地发现地面是湿的,虽然天空无雨。
ta说:下雨了。

中国人可以用一句“下雨了”来处理以上3种情境,说话者只需粗略地叙述一个事实。
我们认为反正还可以补充上下文(context)来帮助理解。
而英语使用者则没这么“幸运”。

一个英语使用者自打降生在这个世界,ta就需要训练自己准确地用3种时态来分别处理以上3种情境。
● 开始下雨:It began to rain.
(或者:It is beginning to rain.)
● 正在下雨:It is raining.
● 已下过雨:It has rained.
(或者:It rained.)

如同我们已多次讨论的,“时态”其实包含2个要素“时”和“体”。
● 时(time):事件(动作)发生的时间范围——过去、现在、将来。
● 体(aspect):事件(动作)本身的进展——正在进行、已经完成、反复发生。

那么我们在前文设想的3种情境实际涉及到几种“时”和“体”呢?
● 开始下雨:It began to rain.
过去时
一般体
● 正在下雨:It is raining.
现在时
进行体
● 已下过雨:It has rained.
现在时
完成体
总结:这3个句子涉及2种“时”和3种“体”。
这都是英语使用者最日常的“训练”。

从字面上看,汉语句子“下雨了”是一般过去时,因为紧跟动词“下雨”的后缀是“了”。
“了”是典型的表示动作结束的符号。
但实际呢?
如上文已展示,“下雨了”的实际含义十分丰富,至少有3种可能性。
所以,在实际对话中,说话者(speaker)说的“下雨了”到底表示这3种含义中的哪一种,听话者(listener)需要自己“脑补”。

汉语并非没有时态,因为任何语言必须有时态。
语言需要描述一个个事件(动作)。
而任何事件(动作)必须有时间上的坐标轴。
但和英语相比,汉语对时态的表达是高度模糊和随意的。
“下雨了”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

语言也遵循“能量守恒定律”。
说话者多做功,听话者就省点事。
说话者语焉不详,听话者就浮想联翩。
汉语常常以“含蓄美”自夸,这其实是人际沟通效率不高的表现。
(本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