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智慧城市——电信运营商的兴奋与焦虑

 昵称71360118 2020-09-01

来自雷锋网(leiphone-sz)的报道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大潮中,电信运营商绝对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从目前的进度来看,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三家运营商也都在各种公开场合表露了其在智慧城市领域的野心与谋划,并且在在舆论造势上也明显加强了——实际上,炒概念、跟风跑马是互联网公司的常用打法,现在运营商也基本学会这个套路。

IT互联网公司里,阿里的ET大脑、腾讯的超级大脑、百度的AI City、京东的城市计算、华为的城市神经系统、科大讯飞超脑计划等平台型布局逐渐形成火候,浪潮也在近期提出“智慧城市运营商”的概念。相比于巨头,垂直方案提供商则选择稳扎稳打的方式推进,如海康威视在监控方案上加入AICloud框架、搜狗在AI翻译上更新硬件、图麟科技耕耘AI+工业/AI+安防/AI+商业三大领域等等。

三大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基础设施领域的优势是外界无法与之比拟的,但是在网络、数据和业务系统的服务之外,运营商急需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眼下,发力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共识,设计良好的技术工具可以使政府机构、社会环境、人们生活受益,最终使得运营商本身受益。

具体来看,智慧城市涵盖智能照明、公共安全、交通管理、智能停车、智能城市交通、环境管理和智能建筑等,由于有大量机会使用传感器、数据、连接和分析来解决城市中的问题,特别是电信运营商正在建设的低功耗广域网(LPWAN)和5G网络,这些创建的物联网应用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是一件非常具有吸引力的事情。

他们怎能不兴奋?

那么,面对智慧城市的“蓝海”,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三家分别是怎样的策略?雷锋网试图一探究竟。


中国移动:充分利用“3大技术”  IoT占全球主导地位

中国移动在智慧城市建设、车联网、工业互联网、智人工智能方面都在围绕5G发展进行布局,而目前其正在12个城市进行5G试验,同时已经建设了14个开放实验室,目前全球有200多家大型企业参加实验室。

实际上,中国移动的智慧城市还是围绕着整个的“大连接战略”来实施的。“大连接战略”强调连接的“规模化”,因此IoT(物联网)势必是中国移动在2017和2018年努力的主要方向,当然也取得一定成果。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统计,截至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的移动运营商占据全球物联网(IoT)市场的主导地位,占全球蜂窝物联网连接的46%。其中中国移动在全球市场占有32%的份额。

落实到智慧城市布局上,中国移动利用自身强大的移动大数据能力,展示政务、精准扶贫、金融、个人大数据应用,充分结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大技术,形成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家居等信息化行业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智慧城市总体架构  来源:中国移动

物联网方面,中国移动搭建了云开放平台——OneNET平台,开放了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诸多能力,正在帮助数万名开发者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智能化。截至目前,OneNET平台连接数已超过5000万个。

云计算方面,“移动云”以全网统一规划的4个一级数据中心为支撑,以全国31省级数据中心为补充,构成贯通全国的资源一体化布局,目前已形成7大集团直管数据中心,5大集团级云数据中心以及31个省共计80座数据中心,“移动云”搭建IaaS、PaaS、SaaS完整三层架构产品体系,通过云计算与网络资源的系统互连。在“互联网+政务”这个领域,中国移动参与了政府电子政务云平台、政府数据共享交换与开放平台的建设,建设移动电子政务平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视频会议系统,为政府部门、企业和市民网上办事提供便利。

大数据方面,基于中国移动的海量数据,系统通过对实时信令数据整合,数据转化,数据清洗。同时整合用户上网日志,互联网数据并基于时间空间进行关联,以及数据分析,整合出基于位置的核心能力开放平台,并且对上层应用提供轻量化rest接口,从而实现1+n的智慧城市能力圈。

此外,中国移动还自主开发了“政企服务平台”、“商务能力开放平台”、“支付安全认证平台”、“智慧旅游平台”、“实时交通平台”等大数据标准产品,实现城市热力图、企业选址、信息验真、信用评估、旅游分析监控、交通路况监控等信息化应用。

目前中国移动已与天津市等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各省分公司同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中国联通:建设城市“神经体系”  联合阿里发布多款“大脑”

如果说中国移动的智慧城市战略以IoT为主线,中国联通则是大数据,并把大数据提升至公司战略层面,提出了“用大数据再造一个中国联通”的坚定态度和明确地位。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总工孔力在今年8月底宣布,中国联通目前已经在 16 个城市陆续开启 5G 规模试验,2019 年将进行业务应用示范及试商用,并计划于 2020 年正式商用。

具体在智慧城市布局上,中国联通以云基、网连、数智为抓手,提出智慧城市数字“神经体系”建设思路,构建了全制式、全要素、全时空、全态势的城市感知体系。这种神经体系主要体现以全时空感知的多维度检测即城市神经元,包括人脸识别、压力位移、水位、水压等多维度传感器的检测;覆盖多场景应用即城市机能,体现为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这三大公共机能。2018年初的巴塞罗那MWC上,联通正式宣布启动了全国范围内15个省市的Edge-Cloud规模试点及数千个边缘数据中心的规划建设工作,这意味着在边缘端,联通也在部署网络及计算能力,应对城市场景的多变。

此外,中国联通还提出了构建以数据开放为核心的4+N新型智慧城市体系建设理念,即:

  • 一张天空地一体的感知网络;

  • 一个可扩展的云计算数据中心;

  • 一个共享开放的大数据平台;

  • 一个高效的运行指挥中心;

  • N个数据驱动的智慧应用。

与此同时,福建省智慧河长云平台、齐齐哈尔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上海城市精细化管理以及智慧顺德等典型应用案例为联通智慧城市做了良好的“背书”。

不可忽视的是,最近的8月14日,中国联通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同投资成立云粒智慧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智慧政务大脑”与“生态环境大脑”两款产品,其布局智慧城市的野心逐步彰显。据雷锋网了解,云粒智慧公司主要结合了中国联通基础设施能力、全国一体化运营服务体系和在政企客户市场的一站式集成和交付能力,和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先技术领域积累,而两个“大脑”的主要面对场景就是政务的信息化,尤其是急需克服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互联互动不畅、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的弱点,推动政府领域改革创新。

据悉,目前联通在全国政务云市场占比超30%,已经建立北京、河北、吉林等10个省级政务云,52个地市级政务云,85个行业云平台。


中国电信:一网、一云、一平台  与236个地级市合作

中国电信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除了NB-IoT扮演重要角色,天翼云在也功不可没。

中国电信率先提出建设以“一网、一云、一平台”为核心的智能信息化基础设施,即一张城市泛在感知网,一朵城市安全承载云,和一个“聚数生智”的城市智慧管理平台。依托该平台构建城市智能应用生态圈,开放部署“政府管理透明高效、城市治理精准精细、惠民服务无处不在、基础设施集约管控、产业经济融合创新、城市数据安全防护”六类智慧应用。

NB-IoT布局上,中国电信已开通NB-IoT基站33万个,完成全国350个地市覆盖,2018年,雄安新区、成都等六地市先期启动建设5G实验网,预计2019年在国内实现5G试商用。为推动新技术落地,中国电信制定了产业链补贴政策,将3亿元垂直成本投入到市场,持续推动NB-IoT模组成本降低,其成本已从最初的150元降低至不到40元。

天翼云的资源投入上,中国电信实现了31个省资源池的云覆盖,拥有呼和浩特、贵阳南北两大航母级数据中心,还有海量的边缘节点数及385个IDC,可满足不同城市的个性化需求,能为每一座城市实现“专享定制”服务。

具体城市案例上,以福建为例,中国电信福建公司系统负责总体设计、承建和系统维护的“智慧延平”项目,2017年6月8日启动建设,2018年1月31日正式上线运行,构建一个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城市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两个平台,包括智慧农业、智慧城管、智慧生态等十六大智慧应用。

据雷锋网了解到的最新信息,中国电信已与全国31个省级政府、236个地级市建立了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其中,政务云平台覆盖100余个地市,建设10个省级综治信息化平台,通过自主研发落地上千个政务应用。


虚火?改头换面?理性看待运营商与智慧城市的建设

整体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阵营里面,以阿里、腾讯、百度、平安等公司为一侧,而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这一侧同样不可忽视,毕竟它们是网络的管道和数据的管道。此前,中国互联网协会副理事长高新民就表示:

“智慧城市目前进入了以数据驱动的智能化阶段,其中一个难点是如何汇聚异构、异主和异地的数据。”

可以看出,从三大运营商对自家数据能力的整合力度和投入资源来看,智能化会是主流。为什么运营商们如此大费周章的布局IoT?最终落实到数据上来,运营商作为“数据管道”商,具有发展大数据的先天优势:不仅数据管道是一切互联网的基础,而且基于“网络入口”运营商可以获取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信息。

当然,硬币有两面。有业内人士告诉雷锋网,运营商在智慧城市布局上,其实还有一些其他动机,比如:

  • 运营商每年都有铺设新的线路、管道,以及开发新的用户等等投资预算,而按照以前会有很多部门参与利益分配,但是以智慧化名义做项目得到市长或者开发区区长等一把手的支持,业务的开展效率完全是不同的。

  • 国家信息中心对220多个城市的建设效果的平均得分仅为50.7分,在实际投入方面规模不足规划投资规模的20%,资金压力过大,很多城市由于财力不足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因此政府需要找到更省钱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效率,希望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运营商在政府客户关系处理上面比较久,因此对政府来说有价格优势。

  • 目前没有一个标杆似的智慧城市原型呈现,基本都还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虚火”现象比较多。而从各地实施、运营的成果上看,并没有什么创新性的突破,都在已知范围内、某个领域内做一些信息化和数据融合,甚至目前连相关的法规、规范、标准都没有形成。早点入局,比“被动接受”要好。

除此之外,运营商本身对智慧城市也有一定的“忧虑意识”。人民邮电报此前就发文指出,大量的智慧城市应用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可能会被过于分散,因此,电信运营商需要聚焦于他们提供的产品以及他们如何在智慧城市实施其解决方案,因为这一垂直领域是高度碎片化的,多个参与者都在争夺一块有限的蛋糕。

雷锋网认为,运营商们在智慧城市项目进程中,需要关注以下几点风险(同样值得BAT们关注):

  • 智慧城市做项目,建设就走,项目没有管家,慢慢项目就没有人运营;

  • 政府层面,智慧城市负责人一旦发生调动,执行层断裂,继任者不熟悉情况或者不懂,都会造成智慧城市项目不连贯;

  • 公共部门的采购和销售周期比较缓慢;

  • 城市往往会寻求零碎的解决方案;

  • 必须承诺长期投身于这一领域,并且考虑创造性的财务和商业模式。

“危”与“机”历来共生,但无论如何,运营商已经与BAT们站在同一个赛道了。这一次,他们会把握好智慧城市这个风口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