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乡记忆|七零后的童年游戏

 文乡枞阳 2020-09-01

又一个六一儿童节来临,七十年代的我不禁又回想起我的童年。

六七十年代,生活的重担压在父母身上,让他们根本没精力和时间来管理我们这些小不点,那时的课外作业很少,放学回家一会儿功夫,作业就做好了。不像现在的小孩子作业多,并且课外特长培训班也多,再者回到家里门一关,根本没有机会和小朋友们一起游戏嬉闹。而我们的童年,属于我们的时间是大把的,属于我们的空间是巨大的,虽然物质贫乏,但却让我们有了自己动手创造的机会和能力,游戏花样百出。而作为女孩子的我在童年时期常常玩的几种游戏,让我至今久久不能忘怀。

丢手绢

我们十几个小朋友们围成一个大圈,其中一个小朋友手执一块手绢,在圈外围着小朋友组成的圈子转。游戏开始,大家一起唱起《丢手绢》歌谣,丢手绢的人沿着圆圈外或走或停。在歌谣唱完之前,丢手绢的人要不知不觉地将手绢丢在其中一人的身后。被丢了手绢的人发现自己身后的手绢,迅速起身去追逐丢手绢的人,如丢手绢的人被抓住,则要表演一个节目,可表演跳舞、讲故事等。 如果被丢手绢的人在歌谣唱完后仍未发现身后的手绢,而让丢手绢的人转了一圈后抓住的,也要表演节目,并且做下一轮丢手绢的人,她的位置则由刚才丢手绢的人替代。就这样追的追,跑的跑,笑声环绕整个村庄。但不小心摔个狗啃泥或受伤也是常有的事,记得有次我为了避免被丢手绢的人抓到,起来得急些,脚扭了,但根本顾不得疼痛,全情投入到游戏中,到后来才知道脚都肿了,被小朋友送回家去的。

捉迷藏

我们常玩的游戏躲猫猫也就是捉迷藏,选定一个人先蒙上眼睛或背着大家数数,而其他人必须在这段时间找到一个地方躲藏,时间到后那个人去找其他人,最先找到的人为下一轮找的人.没有被找到的,直接成为躲藏者。有次我为了不让别人找到我,就躲到别人家的山芋窖里,窖很深,自己又出不去,小朋友们又找不到,急得自己大声喊人救自己。这事被小朋友嘲笑很久,躲猫还有喊人去找的人。有的小朋友在躲猫的时候回家吃饭了,让人总是找不到,后来渐渐的找到规则,划定范围和时间。

调马龙

十几二十个小朋友在一起,适合夜晚的游戏并不多,调马龙是其中不错的游戏之一。为了公平起见,采用黑白配的方式选队友,就是同出手心、手背的分出各自的队友。然后拉开距离,各队手拉手站成一排,小朋友间也很好说话,随意哪队先调人,调人的一队齐喊,“天上雾朦朦,地上调马龙,马龙调不开,就把某某调过来”(喊对面队伍其中某个小朋友的名字),此时对面被喊到的小朋友快速的冲过来,如果能把这队的手冲开,此时可以带一个人到他的队伍中,如果没有冲开了,他就成了这个队伍的其中一员了。看谁的队伍最后人多,就是胜利的一队。在冲的时候是有技巧的,在跑出队伍的刹那心里就要盘算哪个人的手臂力量最弱,最容易冲开,在冲开后选人带走的时候要选力量大、个大的小伙伴带走,充实自己的队伍。在被选走的那人会有些不情愿,又有些得意洋洋,前者是因为他已经把这个队伍当作自己的队伍了,得意是因为他被别人看好。

砸火柴皮

过去烧饭点火是没有打火机,更没有液化气灶或燃气,土锅土灶点火都是用火柴,而火柴用完了,火柴盒就是我们的宝物了,把火柴盒上下两面小心翼翼撕开,然后就成了我们的玩具了,我们玩砸火柴皮时,两两一一比对,谁出的火柴盒多些,谁就第一个砸,砸时把所有出的火柴皮放在一起,第一个砸的翻的个数也多,并且没翻过来的用手在地上轻轻一拍也就翻过来了,运气好的第一个就能把全部的火柴皮赢走。我有时输得多了,砸的时候也会偷偷赖皮,不是把手上的火柴皮直接砸到地上,利用惯性使火柴皮翻个,而是在砸的过程上把手指偷偷掉过来做个砸的样子,放到地上去。此时一般火柴皮全部翻个。

砸“鳖”

砸“鳖”是男孩子经常玩的游戏,但是我这女汉子也常常和男孩子们一起玩这个。“鳖”是父辈们抽烟剩下的空盒叠制成四方形,大些的一般用画报等厚纸。砸“鳖”砸“鳖”就得砸,我们将“核弟角”输的一方的“鳖”放到地上,(核弟角不知道具体的字怎么写,大概是这样的音,就是出大拇指,食指,小指。大拇指赢食指,食指赢小指,小指赢大拇指)赢者用自己的“鳖”去砸对方的“鳖”,目的是将对方的“鳖”砸翻过来。砸“鳖”不同于拍火柴皮,火柴皮很轻,吹点风就翻个,而“鳖”可是又厚又重,砸轻了纹丝不动。砸“鳖”可要抡圆了胳膊用力猛砸,砸太正以九十度角砸肯定不行,翻不了个,最好是以六十度以下的角砸在“鳖”的边缘处,利用杠杆原理将“鳖”撬翻。想赢一个“鳖”并不容易,要将技巧和力量巧妙结合。而我和男孩子相比更是不易,但是我就是爱挑战。

小时候的游戏太多太多,都是信手拈来,就地取材,不花一分钱,却玩得不亦乐乎,最有趣的是最后算总账,双方争得面红耳赤,常听到:不带你玩了、不和你好了、明天不玩了。可是第二天又当什么事没有发生一个也没少。就是这些游戏贯穿了我们的童年,既锻炼了身体,也在游戏过程中练就了团队的合作精神。

随着时代的变迁,游戏层出不穷,花样繁多,这些游戏或许只存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了。

链接:儿童节,致我们回不去的童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存谢!

长按二维码,关注文乡枞阳公众号

 作者简介 

吴秀红,安徽枞阳人。


推荐阅读:

云岩闲草|枞阳山歌,乡野咏叹调

文乡采风|岳西彩虹瀑布记

文乡采风|彩虹瀑布

文乡传真| 好消息,枞阳将建设“桐城学派”文保小镇!

文乡记忆|乡愁之舌尖——麦子黄了,老酱香了

文乡记忆|小满吃新油

文乡采风|【探索●发现】云岩来,吾导夫先路

文乡采风|【探索●发现】殷勤为探看,梦萦白云岩

文乡采风|【探索●发现】探访狂狮河漂流项目

配乐朗诵|如果择一城终老,我愿在枞阳

欢迎关注文乡枞阳,更多精彩与您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