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佛教之四十八:当代南亚、东南亚各国佛教1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01

佛教之四十八:当代南亚、东南亚各国佛教1


  当代南亚与东南亚的发展大势是各国的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等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斗争不仅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且也是思想文化的。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以佛教为其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某些爱国知识分子与佛教界的有识之士,一方面大力振兴佛教文化以抵制外来殖民的宗教文化的侵袭,另一方面也着手改革佛教内部的某些积弊以适应现代社会民众的精神的或心理的需要。

尼泊尔

如今的尼泊尔虽然将印度教奉为国教,但作为释迦牟尼的故乡,这里依然有87万人信仰佛教,他们或者信仰混合印度大乘佛教与藏传佛教的" 大乘佛教" ,或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二大系统的佛教徒共占全国总人口的6 %强。
  尼泊尔的大乘佛教属于密教系统,修习先密后显,兼容印度教的礼仪和神灵。现信仰大乘佛教的民族有谢尔巴族、塔芒族、塔米族、塔卡利族、逊瓦尔族、瓦隆琼果拉族、洛米族、拉尔凯族、西亚尔族、马南巴族、潘查高莱族、巴拉高莱族、洛巴族、多波尔族、呼姆拉族、雷布查族、部分尼瓦尔族、马嘉族和古隆族。在这些民族中,尼瓦尔族是尼泊尔最大的和最有影响的民族,由于历史上的原因,现在该族人信仰佛教的虽然居少数,但却独具特色:一是将印度种姓制度引入佛教,朱古巴种姓为最高、负责司祭;二是号称佛陀后裔的巴雷种姓居寺剃发娶妻生子,有世袭为僧的资格。
  现代尼泊尔上座部的开创人是摩诃婆罗哥耶和甘露喜,他们几经坎坷终于在1942年在加德满都建立了第一座上座部佛寺阿难陀寺,并于1951年在国内取得了立足地位。现在加德满都市内有寺庙12所,市郊有16所。现代尼泊尔上座部比丘和比丘尼的人数虽然不多,但是文化素质较高,出版了许多佛教经疏。
1956年马亨德拉国王提出重建兰毗尼园的设想,1980年联合国提供900 万卢比实施第一期工程,现已基本完成并开始第二期工程。兰毗尼已成为尼泊尔的旅游中心之一,每年来此朝圣与游览的数以千计。

印度

1947年印度独立后,共和国采用古印度阿育王敕柱的四面狮子柱头象为国徽图案,首任总理尼赫鲁则指出" 印度是佛教的祖国,佛教教义崇尚和平,向世界宣扬佛陀的和平主义,是我们每个佛子都应有的责任"。在当代印度佛教的发展进程中,首任司法部长安培克(1891-1956)是个领袖人物,他于1950年出席世佛联第1 届大会时决定皈依佛教,并号召广大贱民改信佛教。尔后在摩诃菩提会的帮助下,又举行了隆重的集体皈依仪式。

1951年印度有佛教徒18万人,1961年则达到325 万人,1972年佛教徒已增至3200万人,当年泰国僧王在北方邦主持了20万贱民的集体受戒仪式。印度首都新德里在1951年时只有佛教徒500 人,佛寺1 座,到1981年时已有佛教徒近9000人,佛寺25座。这一改宗运动还波及域外,1973年英国伦敦有5000贱民集体改信佛教。然而70年代后期改宗佛教的温度逐步下降,至1981年印度佛教徒的官方数字为472万人,不足总人口的百分之一。

孟加拉

孟加拉国建于1971年,原东巴佛教文化宣教会更名为孟加拉佛教文化宣教会,与佛教协会成为佛教的两大系统。现有信徒约60-70 万人,不足总人口(1 亿人)的百分之一,而伊斯兰教信徒则占总人口的85%。
  孟加拉政府虽然只是有限地参与佛教活动,但却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空间。1977年孟加拉宣教会组织了向泰国僧伽赠送佛陀遗骨的仪式,1979年又成立了孟加拉佛教基金组织。1983年孟加拉政府在达卡举行了纪念阿底峡尊者诞生一千周年的活动,参加纪念活动的国内外各界代表千余人。1985年孟加拉佛教界组织佛教徒首次献血,并率领工作队到受灾地区发放救济品。1986年佛诞节期间,孟加拉佛教界组织了关于" 佛教妇女的权利与尊严" " 佛陀与世界和平" " 圣人佛陀生平及教义" 等主题的研讨会,以及向和平进军、法光祈祷厅奠基礼和电视台佛教音乐会等活动。1989年孟加拉艾尔沙德总统在佛教大会期间不仅参加了佛教美术展览的剪彩仪式。还向法光寺捐施300 万卢比。1990年吉大港僧人举行换袈裟仪式,政府高级官员出席了仪式。
  由于孟加拉的佛教徒以居住在吉大港地区的查克玛族人为主,既有地方性又有民族性,在总人口中居于少数,因而有时民族纠纷、地方权益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虽无特大冲突事件,但小的分歧与摩擦始终存在。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也是一个民族与宗教密切结合的国家,80年代初人口约1500万人,其中佛教徒约1000万人,占总人口的67%,绝大多数信徒为僧伽罗人;印度教徒约267 万人,占总人口的18%,信徒大多为泰米尔族;基督教徒约113 万人,占总人口的8 %;斯里兰教徒约99万人,占总人口的7 %,主要是摩尔人和马来人。
  斯里兰卡虽然有着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但近代几百年间西方殖民主义及其宗教文化的侵袭,使斯里兰卡人民及其传统文化饱尝欺侮。1956年佛教现状调查委员会发表了《对佛教的背叛》,报告要求政府中止对基督教各种形式的支持,建立佛陀教法议会,设立宗教事务大臣,要求国家接管由基督教所控制的大部分私立学校,禁止酿造出售酒类和赛马等不良娱乐,提倡穿着民族服装,并号召佛教徒充分发挥僧伽的作用。
1956年支持佛教复兴的以班达拉奈克为首的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新的国会通过了以僧伽罗语为官方语言的法案,随即爆发了泰米尔印度教徒与僧伽罗佛教徒的冲突,后来竟上升为武装冲突。曾经在反对殖民主义斗争中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民族主义,由于变得过于狭隘和狂热而瓦解了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尽管政府注意协调各方面的利益,但任何一项措施都难以令头脑发热的激进的" 政治比丘"和泰米尔极端主义者满意。19599 月,班达拉奈克惨死在曾拥戴他上台的比丘塔尔杜韦.索罗马摩的枪口下。

60年代" 政治比丘" 的活动明显减少,但佛教仍受民众与政府的重视,1961年由中国珍藏的佛牙舍利在斯里兰卡展出的2 个月间,巡行8 个省、9 个城市和15个行政区,300 多万人排队瞻拜。1971年政府宣布以公历取代佛历体制,但仍保留斋日为公共假日。进入80年代后斯里兰卡的佛教界虽特别强调世俗的实践活动,但是改变了政治激进主义的立场,努力寻求缓和与和平。
  当代斯里兰卡的佛教内有3 大宗派:一是势力强大的斯耶姆派,18世纪由泰国传入,现有僧侣约2 万人,寺庙6300余所,以康提的佛牙寺为总部;二是19世纪初由南缅甸传入的阿玛拉浦拉派,现有僧侣近7000人,寺庙近2000座,主要活动于西部地区,其特点在于比较" 热衷于传统的禅定修炼方法" ;三是拉曼纳派,该派亦由缅甸传入,现有僧侣4500余人,寺庙1100余座,主要活动于西南沿海带,以注重戒律、比较保守著称。此外,还有斯里兰卡青年佛教会和全斯里兰卡佛教大会等跨宗派组织,而马拉拉色克拉、真谛、古鲁吉、罗睺罗则是当代斯里兰卡的著名佛教学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