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仓时代(一):历史沿革镰仓时代(1192年-1333年),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始于1192年(建久三年)镰仓幕府成立,终于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经历141年。 1.建立1181年初,源赖朝的政敌平清盛去世,赖朝堂亲源义仲于1182年7月入洛(进驻京都),后白河法皇倚重赖朝,引起义仲不满,赖朝派其弟源义经讨伐义仲。 1184年,义仲战死,赖朝入洛,并消灭平氏一族于濑户内海。 1185年10月,后白河法皇命令源义经讨伐源赖朝,事情被赖朝察觉,经过交战义经兵败逃亡至奥州,并于1189年自尽。1192年3月,后白河法皇去世,贵族势力衰落,亲赖朝的九条兼实控制朝廷,7月,后鸟羽天皇正式册封赖朝为“征夷大将军”。 2.发展1199年正月,源赖朝去世,其子赖家即将军位。由于源赖家缺乏统治御家人的能力,又依靠外戚比企氏,引起有力御家人北条氏的不满。1203年,北条政子与北条时政共同废黜了赖家,拥立实朝为将军,北条氏自称“执权”。1219年,北条义时唆使赖家遗子公晓暗杀实朝,随后借此杀害公晓,源氏家族绝嗣,北条政子成为最高统治者,并拥立与源氏有血缘关系的藤原赖经为将军。 1221年,朝廷集结武士和畿内寺院僧兵,讨伐北条氏,史称承久之乱,但以失败告终,后鸟羽上皇院政被废止,后鸟羽、土御门、顺德三位上皇被流放。承久之乱后,公家政权开始衰落,武士阶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北条时政去世后,政权逐步集中到北条泰时一人手中。1232年,北条氏制定了一部武士重要的法规《御成败式目》,作为武士裁判的准则。 3.政治镰仓时代是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 幕府最初实行将军独裁统治,三代以后权力转归北条氏之手。承久之乱后,北条氏的合议制执权政治达于全盛。1232年(贞永元年),北条泰时制订法典《御成败式目》(《贞永式目》)。该法典最初仅适用于武家内部,后来适用于全国。镰仓政权(幕府)与京都政权(朝廷)并存,实行二元统治。幕府通过守护、地头掌握全国军、警权;朝廷(院)通过国司掌握全国一般行政权。起初势均力敌。承久之乱后朝廷被置于幕府经常严密监视之下,院政有名无实,二元统治实质走向一元化。 1274年(文永十一年)、1281年(弘安四年)在幕府执权北条时宗的领导下取得两次反元侵略战争的胜利,而战后受货币经济影响,无法恩赏抗元官兵,导致御家人的贫困与御家人制度的解体。北条氏实行一族独裁,加深御家人和非御家人武士的反感。地方武士和农民的联合武装团体到处进行反幕活动。幕府由盛转衰。后醍醐天皇乘机发动正中之变与元弘之变。倒幕号召得到各地武士响应。1333年5月新田义贞攻陷镰仓,幕府灭亡。 镰仓时代被认为是日本封建时代的开始阶段,也有人认为它是日本封建制度从贵族领主制形态向武士领主制形态演变的第一阶段。 4.经济(1)古代庄园制镰仓时代初期,仍旧延续了平安时代的古代庄园制。一个庄园由数个“名田”组成,名主从庄园领主处获得名田的私有权,进行自主经营。名主向庄园领主交纳租税,农民向名主交纳“加地子”。这种体制称为“名田经营”。 镰仓中期后,开始有了显著变化。庄园内的大名主、土豪,成为了幕府的地头。他们倚仗幕府的势力,居住在庄园内,代表庄园领主管理庄园。庄园领主把庄园的一切经营全部托于地头,地头每年向领主缴纳一定的年贡和租税,这种形式称为“地头请所”。由于庄园领主们经常会为了“请所”而产生激烈纷争,因此镰仓中期以后,又出现了另一种称为“下地中分”的经营方式,即把庄园耕地和庄内农民分为“地头分”和“领家分”,地头断绝与领家的一切关系,完全独立于领家。通过“ 地头清所”和“下地中分”这两种方式,地头逐渐转化为在地领主。这种转化,是建立在对农民的支配和管理的基础上的。 总之,镰仓时代的庄园比之古代的贵族领主制,更符合时代的潮流,也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庄园制度,成为镰仓幕府的经济基础。 (2)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镰仓时代,农业、商业和手工业都有明显的发展。 农业。镰仓时代,农业成为了各种产业的中心。关东和九州的边境地带,进行了大规模的新田开垦。当时的农民已经掌握了扬谷、脱壳的技术,水稻已有了早稻、晚稻和中稻等几个品种。镰仓中期后,生产力发达的地区已经普遍施行了“二毛作”,即每年种两茬庄稼,并大量施用草木灰、人粪尿等肥料,用水车灌溉。在各地的大庄园内,开始用牛、马来耕地及搬运。 商业。农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也带动了商业的发达。平安末期出现的定期市,到了镰仓时代已经非常普遍。社寺、政所的附近,都是定期市的主要地点。市民和商人开始通过货币进行商品交换。奈良、平安时代曾经发行过“皇朝钱”,随着律令制度的衰微被废止。到了12世纪中叶,出现了大量宋朝的铜钱,大都是通过与宋朝的贸易输入日本的。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经济发达的京都、奈良等地区,除了定期市外,还出现了很多固定集市和小卖店,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于此。他们还结成“座”,希望得到庄园地头的庇护,以保证他们在商业上的利益。同时,一种被称为“问丸”的行业也在河流、港口出现。他们主要是从事中介业务,用“为替”代替钱,替边远城市运输和贩卖货物。“问丸”已经脱离了与庄园主的隶属关系,成为了独立的货物中介业者和运输业者。 手工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庄园已普遍栽培桑、麻等作物,农民们掌握了纺布织绢的技术。阿波绢、美浓八丈等各种地方特产,在市场上都非常受欢迎。在镰仓时代,纸张除了书写,还要用来黏糊拉门,需要量很大。还有檀木制的“檀纸”、雁皮制的“鸟子”都流行一时,极受武士阶层的喜爱. 镰仓时代的手工业,已经从农业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职业。手工业者自己生产商品,拿到市场上交换生活必需品。他们也结成“座”,从属于庄园领主,并直接参与工商业者的经济活动,为室町时代手工业者向商人的转化作了准备。 (3)贸易往来平安末期,日本政府规定除了得到许可的入宋巡礼僧外,国人一概不得出海。针对中国商船的频繁来航有违日本紧缩方针的现象,制定了“每三年一航”的规定。但从11世纪开始,庄园制进一步成熟,贸易管理逐渐懈怠,宋商船的来航限制已有名无实。庄园领主和大宰府的商人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贸易,开始秘密地向宋派出商船。到了平清盛掌权的平家时代,对外贸易的态度更加积极。 镰仓初期,幕府沿用平氏方针,承认民间的自由贸易,日本商船赴宋更盛。到了中期,幕府也开始派自己的商船入宋。《宋史·日本传》中,有宋朝1176年、 1183年、1183年、1200年、1202年日本商船漂至宋朝的记录。“倭人冒鲸波之险舳舻相衔,以其物来售”,由此可推测到当时渡宋的盛况。日本的贸易最初由大宰府管理,指定鸿胪馆前的海岸为贸易港.宋船入港后,朝廷优先挑选购买宫中所需之物,然后再与民间交易,价格也由政府规定。到了镰仓时代,有力贵族、寺院的庄园扩展到全国,而且拥有“不输不入权”。宋商趁此机会,将船泊于庄园管辖的港口,避开大宰府,直接与庄园主进行密贸易。这样,在九州的博多湾等海岸,出现了很多以庄园为依托的秘密贸易港,而鸿胪馆则渐被荒废。博多、箱崎等贸易港交易繁盛,赴日的宋商也多有长期居留于此者。 当时,从宋朝输入日本的商品种类很多,有铜钱、织绢、香料、药品、砂糖、茶叶、珍禽异兽等等,其中铜钱的输入尤其值得注意。从北宋起,宋朝铜钱就开始大量外流,朝廷虽屡下禁令仍难以抑制,到了南宋一度出现了“钱荒”。宋钱在日本流传非常广泛。 日本也有很多商品通过宋日贸易输入宋朝,其中以工艺品居多。日本的时绘、螺钿、水晶、扇子、刀剑等精美的工艺品,都极受宋人的喜爱。宋朝的著名诗人欧阳修有《日本刀歌》一诗,赞美日本刀之精。宋日僧侣之间也常互赠工艺品。此外,建造寺院用的杉板、罗木和黄金也是主要的输入品。 日本与元朝的关系并不好,由于忽必烈发动了两次侵日战争,致使两国交恶数十年。元日间虽无国交,但民间的商船往来却相当频繁,尤胜宋朝。 与宋日贸易不同的是,元朝时期两国民间贸易的商船几乎都是由日本驶往元朝的。元朝仿照宋制,在广州、泉州、庆元设提举市舶司,作为对日的贸易港。但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绝大多数的日本商船都泊在庆元。日本的贸易港仍是博多,所以元日间的商船大都往来于此两港之间。 日本船开到元朝后,由当地市舶司发给证明身份的文件——公凭和公验,然后经过市舶司的抽分,方可进行货物交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