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文学发展史》日本文学之十七:战后派文学2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0-09-01

日本文学之十七:战后派文学2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是战后派最年轻的作家,又是轰动一时的右翼政治家,他信奉天皇制,主张恢复贵族社会的旧秩序,发扬武士道精神,艺术上则继承" 日本浪漫派" 的传统,追求一种颓废的美。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假面的告白》、《爱的渴望》、《禁色》(1953)、《金阁寺》和四部曲长篇巨著《丰饶之海》包括《春雪》、《奔马》、《晓寺》和《天人五衰》。他也是一位剧作家,剧作有《火宅》(1948)、《鹿鸣馆》(1956)、《十月菊》(1961)和《沙德侯爵夫人》(1966)等多种。  

三岛的作品大都写青年男女的苦闷,浪漫的爱情,或者从个人中心主义出发,宣扬肉体的魅力,放纵颓废的生活方式和悲观厌世的生活态度,有些则集中写人的变态心理。他声称自己" 嗜血成性,非常渴望看到血" " 真想杀人"。松原新一曾指出:" 没有比恶与死与血以及包含这一切的某种危险物更能吸引三岛由纪夫的心了。"50 年代以前的作品以唯美为主要特色,60年代以后则更多地是对武士道精神的求索,1960年问世的《忧国》,写一位军官在忠义不能两全的情况下,与妻子双双剖腹自杀。作者以不小的篇幅描写夫妻俩临死前疯狂的性行为,以肉体的极度快乐来反衬精神的极度痛苦,表现" 为大义而死" 的悲壮美。三岛认为死不可避免,为天皇而死是最高的美,而" 美之所以为美" ,就是因为它灭亡,因此他不遗余力地赞美死,并为自己充当这种" 美的特攻队" 而自豪。三岛曾亲自将《忧国》改编为电影,并自导自演。197011月他在煽动自卫队政变未遂后剖腹自杀,以生命完成了他对死亡的最高礼赞。  

在《丰饶之海》四部曲中,《春雪》的声誉最高。美国的日本文学专家称其写作技巧" 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至高领域" ,川端康成把《春雪》誉为现代的《源氏物语》。其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中追求" 冒渎的快乐" ,以犯禁为优雅,最后一个病死,一个出家,表现人生无意义的主题。  战后派文学大部分与现实有密切联系,三岛的作品则是在完全虚构的领域里张扬唯美主义,他的作品是日本浪漫派精神、贵族情趣和对王朝文化的憧憬的结合体。  

在年青的战后派作家中,安部公房(1924~)也是独具特色的一个。他与三岛由纪夫同时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后来在花田清辉影响下致力于" 前卫艺术"。他的《红蚕》(1950)、《墙壁-S.卡尔玛先生的犯罪》(1951)、《诺亚方舟》(1952)、《石眼》(1960)及《砂女》(1962)等小说都有明显的存在主义印迹,《墙壁》的主人公卡尔玛早晨醒来发现自己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被围在墙壁中,小说以超现实的情境展示当代人的不安与恐惧。  

在第一次、第二次战后派之后,又一批年青人登上文坛,以其新的姿态确立了自己的地位,被称为" 第三新人"。主要的代表作家是安冈章太郎、吉行谆之介、小岛信夫、远藤周作、庄野润三、阿川弘之、岛尾敏雄、三浦朱门和曾野绫子等。  

第三新人的名称是按战后派的两批人排下来的,但他们对战后派与其说是承袭,不如说是反拨。战后派都是在战前就开始创作的,战后的创作充满强烈的批判精神,第三新人则是战后开始创作,他们反对让文学承担社会政治使命,多以市民阶层日常生活中的烦恼与纠葛、家庭的悲欢离合为题材,文风温婉细腻,对私小说借鉴很多。  

安冈章太郎(1920~  )战争期间曾在中国东北服役,因病中途回国,战后做工、求学,仍是常年患病,精神很忧郁。他的人物不是劣等生就是残废者和小市民,生活总是充满屈辱与不幸。《玻璃鞋》(1953)中的店铺的小伙计爱上女佣,最终却徒劳一场。《当铺的老板娘》(1960)写一对被歧视、被排挤的男女夭折的恋情,气氛感伤而压抑。《海边景象》(1969)写的是一个穷苦人家的生活境况,母亲患精神病," " 整天守护在身边,每天望着夕阳残照,黯然伤神。他的作品还有《阴郁的愉快》(1953)、《遁逃》(1956)、《帷幕下》(1967)和《月亮在东方》(1970)等。  

庄野润三(1921  )的作品多以战后家庭关系的剧烈变化为题材,代表作是《游泳池边小景》(1954)。写一个公职员由于挪用公款而被解雇,平安的家庭生活立刻起了大波澜。作者对丈夫的遭遇本身并不多作描述,而是集中笔墨展示妻子对这一意外打击的情感心理反应。  

吉行淳之介(1920  )出身书香门第,战争中入伍仅4 天就因体弱多病而被遣送回家,他是专写性关系的作家。《骤雨》(1954)写一个浮浪子弟山村英夫随意与女性交往,并信守一个原则:跟哪个女子都不超过" 玩乐的水平" ,但当妓女道子因接客而不能像平时那样接待他时,他却禁不住妒火中烧。小说写战争带给年青人的虚无感和精神沉沦。《砂上植物群》(1963)写一个女人在性关系中的变态心理:当她疑心性伙伴是已故丈夫的私生子时便兴味盎然,否则便感到乏味。《暗室》(1969)中的人物也是沉溺在性的泥淖中不能自拔的变态者。在紊乱、昏暗的性关系背后,作者所要揭示的正是家庭、社会和整个人际关系的崩溃。" 第三新人" 的作品偶尔也会作一声狮子吼,远藤固作(1923~  )的《海和毒药》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在战争期间用中国战俘进行生理解剖实验的罪恶行径,小岛信夫(1915~)的《美国学校》(1954)抨击美国占领军的作威作福和没有气节的日本人狗仗人势的作派,阿川弘之的《魔鬼的遗产》(1954)和《云的墓标》(1956)则直接批判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 第三新人" 在风格上各有特色,有的在轻松幽默中隐含讽刺的锋芒和对世事的洞见,有的以描写非正常性关系中的女性心理为主,揭示阴暗的人际关系,有的惯于以抽象的概念揭示人内心的" 暖昧部分"。他们一般不取重大题材,但对凡人琐事的挖掘很深,手法细腻,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后一代人的精神危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