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根生小说连载】张老汉的喜与悲(三)

 文香花开 2020-09-02

最新视听请扫码关注

张老汉的喜与悲(三

作者:于根生

说起张犟子做的第三件犟事还是与牛有关。
  那时候耕田没有机械工具,犁耕耙耖这些苦累的农活全凭牛的肩膀来承担,如果离开了牛,那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所以那时候家家户户几乎都养着一条水牛,并当成“大头儿子”另眼相待。张犟子除了读书外,张老汉还交给他一项任务——放牛。有一年夏天,山上野果子成熟了,这里,那里,漫山遍野,星星点点,可把张犟子乐坏了,迫不及待地把牛鼻绳子在牛角上缠好系好后,一溜烟钻进了刺蓬笼子里去了,边摘边吃,他从一个刺蓬笼子钻到另一个刺蓬笼子,等他过足了瘾,心满意足地钻出来一看,顿时傻了眼:这是什么地方?连他自己都在犯嘀咕。山那么大,自己被野果子牵着鼻子到处跑,现在连北都找不着边了。放眼望去,除了青山,就是树林,哪里还有牛的影子。此时早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一同来放牛的小伙伴们音空信了,踪影皆无。这可把张犟子吓坏了,他知道父亲把牛看得比他还重要,要是把牛放丢了那还得了,非把他揍扁不可。想到这,张犟子也顾不上别的,急得满山到处找牛。山那么大,再说张犟子几钻几不钻,已经远远地跑出了原先的范围,现在在什么地方自己都不知道,别说找牛,就是找回家的路都相当地困难。就这样,他一直转到下午3点多,别说牛,连根牛毛都没有看见。看来没指望了,他蹲在那里悄悄地抹眼泪。


  撇下张犟子不说,咱们再来看张老汉。中午时分,放牛的娃都回来了,自己家的牛也跟着一道回来了,可唯独就是没有看见自己的儿子。张老汉很奇怪,就问其中一个孩子:“你们都回来了,怎么犟子没回来呀?”那个孩子说:“熟熟(地方称谓方言,意思是“叔叔”),犟子一开始跟我们在一起玩,后来他去摘野果子去了,摘着摘着就不见了,直到牛都吃饱了,他还没回来,我们几个到处找他也没有找到,我们只好把你家的牛带回来了。熟熟,犟子肯定还在山上摘果子。”
  张老汉听罢也就没有多问,心想:反正野果子也不用花钱买,你爱摘不摘。他把牛牵过来拴好,继续干自己的事。
  等了一会,还是不见儿子回来,他心里开始发急:这个小杂毛,你摘果子也要看时间啊,现在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怎么还不回来?回来后老子一定剥你的皮,看你下次敢不敢。
  张老汉连忙丢下手头的活,赶到犟子经常放牛的地方找他,可是把整个山都找遍了,把嗓子都喊哑了,就是没有找到儿子。他转念一想:是不是自己上山找儿子的时候,他悄悄地跑回了家?于是,张老汉就转身回家。
     等回家一看,还是没有儿子的影子,他折回身又往山上赶,一路走一路喊,又把整个山又翻了个遍,仍然没有找到儿子。这下可把张老汉急坏了:这山上时常有豺狗出没,莫非犟子……想到这,张老汉的脸一下子变了色,吓得心里“砰砰”直跳,冷汗直出。他连忙回到村里,把田里正在做事的几个村上人喊来,说明了情况,请求他们帮忙找。大家一听出了这么大的事,肯定是满口答应,一个个手里拿着干活的工具准备进山找人。张老汉对大家分了个工,每个人包一片山,如果没有找到,继续进入下一片山林找,务必活着见人,死了见尸。

     听张老汉这么一说,大家感到格外地紧张,此时已经是下午6点多钟,太阳刚下山,大家赶紧行动起来,一方面趁天黑前有光亮好找,另一方面在孤山野岭里,如果被豺狗堵住,那后果不堪设想。
     “人少好吃馍,人多好干活。”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在张老汉的合理分工下,在众村民地毯式的搜索下,大约在晚上8点左右,就在离张犟子放牛的那座山往西南2里左右的一座山顶上,传来了断断续续的呼喊声:“找到了,找到了……”
     大伙一听,一齐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赶去,等上去一看,果然,张犟子正双手紧抱在胸前,身体靠在一棵松树上,两腿蹲在那里直抖。张老汉一看见儿子,气不打一处来,正要上去甩他几个耳光,但是一看儿子那副熊样,又下不了手,真是又气、又急、又恨,最后又是喜,因为毕竟儿子没出现意外。于是,张老汉动手准备拉犟子回家。
     张犟子一看父亲来拉他,吓得忙用双手死死地抱住身边的松树不放。他想:父亲如此兴师动众地来找他,回家后还有好果子吃?肯定是一顿死打。因此,他下定决心,坚决不回家。
     张老汉一看儿子这样,本来就压在心里的火一下子喷了出来:“你这个小狗日滴,怎么,想死在这里吗?你是不是活得不耐烦了。”说着说着就要动手,被几个村民拉住。
     “我不走,我要把牛找回来。”犟子吓得眼睛都不敢看父亲,嘴里嘟囔着。
     “找什么牛?我们现在都在找你这头犟牛,牛已经回家了,快跟我回去。”
     “我不,我就要找牛。”张犟子的犟脾气也上来了,莫说他父亲,就是把十头牛栓在一起也拉不走他。
     其实,这也不能怪犟子,因为他确实不知道自家的牛早已回家了,他认为自己的父亲骗他,把自己骗回家好揍他。不管是谁来劝,他都不信,认为大家在合伙骗他。
      就这样僵持了一个多小时,张犟子就是不相信,双臂牢牢地抱紧松树,任谁来拉,就是不松手。

      张老汉知道儿子的犟脾气,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他了解儿子是个不见棺材不流泪、不撞南山不回头的犟种。他一合计,就叫村上的人暂时在这里别走,他独自回家了。
     不大的功夫,张老汉牵着自家的牛又来了。张犟子怀疑父亲用别人家的牛冒充,他走到牛跟前,仔细验证确实后,这才随父亲以及众人回了家。
     自从以上的事情发生了,村上的人也不再喊他“张犟子”或“犟子”了,而直接喊他“三犟子”。
      三犟子越来越大了,张老汉却是越来越愁了。为啥?犟呗。为了这个犟儿子,作为父亲的他真是伤透了脑筋。随着儿子进入青春期,步入成年期,儿子的犟脾气表现得尤为突出,老是跟父亲对着干,就像我们农村人所说的“搓反绳子”,张老汉要儿子去田里除草,他不,他非要到菜地里种菜。当然,现在的家长都有这种体验,心理学上也对这种犟脾气进行了定位,叫“逆反心里”。小孩子到了十五、六岁以后,开始有了较强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家长、教师乃至社会上的其他人采取的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常常采取不合作、不妥协的态度,表现形式就是“顶撞”或者是“你讲你的,我做我的”,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以此显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心理学家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并由此使心理咨询行业得到了蓬勃地发展。当然,那时候不兴这个,对待犟孩子采取的是“胡罗卜加大棒”政策,软硬兼施,一直到他屈服为止。这个政策在当时简单适用,张老汉本也想采取这个,但行不通,为啥?儿子大了,长得像个蛮牛,能打得过吗?弄得不好自己下不了台,于是,这个张老汉常常坐在那里生闷气。
     正当张老汉焦头乱额、一筹莫展之际,同村的一个人早已把他这种处境了解的一清二楚,当这个人找到张老汉向他说了一番话后,这个要哭不得瘪嘴的张老汉象打了鸡血似的,立马来了精神。(未完待续……)

sdfd

作者简介:于根生,男,1968年生人,安徽宣城人,税务公务员,爱好写作。创作观:先干活,再创作!


2. 【合诵作品】《 歌行·屈原记 》 作者:骆驼刺 | 合诵:赵建勋 范庆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