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GBN专栏 | 身陷危机门,说还是不说?

 新用户5657qPkI 2020-09-02

来自帮宁工作室(gbngzs)的报道

别以为本文和你无关,以下所谈话题关系各位受众与看客。

从数学概率看,任何群体中的个体发生负面事件、危机事件的机会,是随机且相等的,就像开车上路遭遇交通事故。

正像全球500强企业,行业老大遭受危机的概率不是0,不是1%,也不是99%,而是100%。

正如所有著名企业、机构以及名人都要有说不定什么时被互联网揪住的思想准备。

因此,不要以娱乐的心态看待“刘强东危机门”,不要笑话“高铁霸座博士男”、“飞机抖腿赤脚男”,很可能身边每个人一不小心、不经意的小动作、小细节也会引发蝴蝶效应。

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谁都不知道哪里会煽起龙卷风和风暴。

防与不防

危机都会发生

看看最近汽车界,当“放假门”、“拖欠门”、“裁员门”、“交付门”、“发布门”、“自燃门”、“互黑门”等诸多危机突然爆发时,汽车圈比娱乐圈也好不了多少。

在网络移动化、手机智能化、网民记者化、舆情情绪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人传播、交互传播、海量传播、全天候传播,信息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与烈度,超越时空,超乎想象。

在人人即媒体,人人即摄像机的亿媒时代,新媒体、自媒体、网络媒体对新老造车势力有一种放大镜式审视狂欢:下一个出事的是谁?谁会被爆出?

同行爆出问题,谁也不敢保证自己一点都没有。从爆出的多起事件看,危机防汛的水位正在高涨。警戒信号频频,形势严峻。

如何应对全媒体时代的舆论危机,提高网商,防止网伤,避免网殇?如何在后浪推前浪的舆论危机红海中,与网共舞,避免前浪死在沙滩上?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认为,企业的舆论危机不可管理,不可预测,只能在它发生之后随之舞蹈。当一个大组织,一个大企业处在互联网舆论环境里时,根本不知道对它有伤害的哪一种声音会被加速,会被强化到企业无法承受不住的地步,而且根本没法预判。

恰如滴滴危机公关管理团队,不能事前把杀害空姐、乐清女乘客的犯罪嫌疑人给预测、给揪出来一样。

直面危机高发、舆情难控的高危时代,没有企业会幸运、会幸免。唯有务正业、走正道、做正事,如履薄冰,高筑防火墙,深挖护城河,战战兢兢,兢兢业业,踏踏实实,或许才能挑战这场前所未有的由金融危机波及的经济危机、车市危机、造车新势力危机。

说与不说

麻烦都在等着

原央视“实话实话”著名主持人崔永元手撕影视名人冯小刚、徐帆、范冰冰和著名作家刘震云的舆论热已降温。

作为一名品牌公关的研究人士和从业者,我很佩服帆姐、刘大作家自始至终没有迎风而上、逆风怼怂,更没有出头露面、发声传语,也就没有形成的新的故事、新的悬念、新的旋涡、新的事故。

这轮风高浪急的舆论潮也许将暂时过去。

相反,范冰冰及其工作室、扬子、刘震云之女、冯小刚急于跳出声明和澄清及撇清,结果是:范爷引火烧身,冯小刚不说还好,一说反而帮了小崔的忙。其他几位也好不狼狈,不敢再接话茬、接招。

这令大多数做品牌公关的同仁好生郁闷和不惑:遇到公共舆论危机和问题时,从西方传来的那些公关圣经和教科书明明不是教导我们——在出事的第一个时间去跟外界、媒体澄清,讲事实,不要撒谎,要让沟通渠道变得顺畅吗?

资深公关人王兵针对最近著名企业危机事件评论道:“不道歉被骂,道歉了还是被骂;不发声明等于默认,发了声明马上打脸。”

这两种情况会越来越普遍。

东西公关

冷静永第一

上海珍黎传播公关策略总监刘子珍曾经说过,危机公关的第一原则是冷静,要不要说最重要。

越是危机时刻、紧急时刻,越需要冷静,而不是慌乱。在策略上必须有整体的正面的应对策略,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

第二步才是说的态度。一旦要说,就要及时、透明、真诚。

第三步才是怎么说。除了“为什么危机会发生”这个问题,事件发生的原因需要科学认真调查后才能公布,不能主观臆断。

中国是一个各方面体量抵多个西方国家,且文明和智慧只能令他们望其项背的泱泱大国,中国式公关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玄学。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解铃还须系铃人”。如果没有合适的系统整体解决方案,不动声色看似中庸,不乏是道,或是正解。

毋庸讳言,西式公关那些圣经和教科书所说的危机公关之道,在西方媒体环境里可能是正确的,但在中国媒体环境里要这么干,可就有些机械和老外了。

罗振宇解释,原因不复杂,个别媒体曝了你的光,一旦去解释,有部分媒体和公众根本就没看到,但大家都可能听到了你的解释,相当于一条地方新闻被推上央视新闻联播和二次扩大传播,你自己又把这个坏消息传播扩散了一轮。

不怕对手

就怕神队友

前段日子,有人爆料某IT大佬养小三,其公关部出来辟谣,结果是业内和公众都知道并腹议“原来某某还有此雅兴”。

有人扒拉说联想曾黑过华为,结果柳传志老先生携一波大佬发起针尖对麦芒的誓死保卫战,后果我们都知道。

近日,柳老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自己今后不会出书时直言:“真的不要把自个儿太当回事,重要的是在你的家里,在企业中有人知道你曾经做过什么,真的不要在社会上把自己估计太高。”

这位一代商业教父、骨灰级商儒说的话,对当下大大小小的企业来说,不无启发。

前不久被曝的常州城管“踩头”执法案中,本来涉事部门已通过系列危机公关化解部分质疑,没想到遇到神队友:那位副大队长号召顶辱骂记者网帖,引发新一轮危机。这下,只能看上帝能否来帮忙公关这场危机。

罗振宇多年前在一个内部培训上这样传授心得:在中国市场上,无论是做品牌,还是做公关,如果完全照搬西方成熟市场的经验,有时候就会出问题。

中国的媒体环境确实让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西方成熟市场经验。做企业难,做企业公关更难,很大原因就是我们的媒体环境不成熟,比起10年前要难10倍,甚至100倍。

忍者神龟

不说话不会死

在世界最多网民、最多自媒体的国度,中国的媒体环境全球最复杂,总有一些爱惹事的媒体,像“不倒翁”和“打不死的小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种野蛮竞争态势,导致中国企业做品牌时面对的舆论环境过于复杂。

在中国,北方人和南方人的触媒习惯不同,北上广深和成渝杭汉的媒体也截然不同,受众没有固定媒体消费习惯。

中国媒体还没有成熟到足够分化到可以和一群公众特定的价值观,特定的趣味指向,特定的政治观点相对位的程度。

因此,中国当下处理危机有一种独特现象,我称之为“忍者神龟法”。遇到有人攻击——而你“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时,最好沉默;说利大于弊时,也尽量慎言,因为网民不会关注这个“大利”,而会咬住那个“小弊”。

那该怎么办?就六个字:遁形、缄默、静候。别出来抛头露面,不辩解、不争论、不说话。

有些企业已明白,等待更大事件发生,让它抢去头条,从而让外界忽视你。

安全质量

底线不能突破

是不是当危机到来时,以不变应万变,不管外面如何狂风暴雨,就是不出来?

不是!不是鸵鸟战术,而是避其锋芒,避免两败俱伤,甚至伤及无辜。

或许躲过“风头”后,你要在一个合适或公益场合再亮相,那时你可以委婉地设置一个话题或环节,“被动地”说明一下当年那个不堪回首的往事及原委。到那时,应该不会再挑起什么负面报道或更多更大的麻烦。

当然,这个法子,也不是什么场合都适用。

譬如,遇到长春疫苗门、滴滴安全门等产品质量和客户安全时,企业的任何商业利益都不重要,早发声早承担,成本和代价越小。

等到一发不可收时再出来救场,最好的结果是亡羊补牢,最坏的结果是灭门之灾。

你能猜到开始,却无法猜到结局。

如几个月前发生的四川广安“严书记”事件。严书记被前妻晒出和被网友人肉搜索后,最开始几天他也没有主动站出来说话,但最终不得不向组织交代情况。错就错在向组织说假话谎话,性质一下子就变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