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马拉重炮 - 浅谈四号坦克底盘的改装车款

 不沉俾斯麦 2020-09-02

曾用笔名:元首卫队

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

请关注本公众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本文可作为《第三帝国末日往事之二:垂死的黑天鹅-决战之前,1945年初东线的德国装甲兵》的延伸阅读

正文共: 4132字 25

预计阅读时间: 11分钟



容易混淆的StuG IV和Jagdpanzer IV


四号突击炮(Sturmgeschütz IV)和四号坦克歼击车(Jagdpanzer IV)及其衍生的70倍径长炮身四号坦克(Panzer IV/70 'Lang')虽然都使用四号坦克底盘,但却是不同的装甲车辆
四号坦克歼击车专职反坦克作战,皆配发于装甲师/旅辖或独立坦克歼击营(Panzerjäger-Abteilung). 本型车是1943年8月库斯克突出部作战结束后,沃玛格公司(Vomag)依希特勒之要求开始发展以替代四号坦克(但此目标从未成真)。

本来准备搭载与豹式坦克坦克炮同型的7.5 cm PaK 42 L/70,但因库存不足而先采用7.5 cm PaK 39 L/43 (四号坦克歼击车预量产型)以及7.5 cm PaK 39 L/48 (暨Sd.Kfz. 162 Jagdpanzer IV Ausf. F - 表示使用四号坦克F型的底盘,但将正面的垂直装甲改为斜面装甲)。
                        

载48倍径反坦克炮的初期量产型四号坦克歼击车自1944年1月到11月共计生产近769辆。使用过程中除前方装甲增厚外,外观上较大的变化是1944年5月开始取消炮口退制器以避免贴近地面的火射击时扬尘过大遮蔽乘员视线或暴露位置。此外与四号坦克相同,自1944年9月后出厂时不再附加防磁涂装(Zimmerit),履带上托轮也由4个改为3个。

之后搭载70倍径长炮管反坦克炮的两种衍生型即为Sd.Kfz. 162/1 Panzer IV/70 (V)Panzer IV/70 (A)。其中V为沃玛格厂(Vomag);A为阿尔凯特厂(Alkett),即三号突击炮的生产厂。而德国人甚至已经把其直接称为70倍径主炮四号坦克(Panzer IV/70)

(V)型仅将底盘换为四号坦克H/J型,正面维持斜面装甲的改装;(A)型则直接使用四号坦克H/J型的原始底盘,正面不改为斜面装甲。如此可在牺牲车体总高50厘米的代价下节省制造时间,也因此(A)构型的上部结构与底盘在外观上有明显的段差。
                                               

搭载70倍径反坦克炮的Panzer IV/70 (V)自1944年8月到战败共计生产近1000辆,而Panzer IV/70 (A)在同期间只生产约300辆。与初代量产型相同,自1944年9月后出厂时不再附加防磁涂装,履带上托轮也由四个改为三个。

四号突击炮(Sd.Kfz. 167 StuG IV)则是多用途突击炮,自1943年底至战争结束总计生产1141辆,大部份皆配发步兵师。

本型车是克虏伯厂将三号突击炮G型的上部结构(搭载7.5 cm StuK 40 L/48)与四号坦克底盘结合,以填补1943年11月阿尔凯特厂遭空袭损失的三号突击炮产能。因此1944年2月之后三号突击G型后期型特有的猪鼻盾(Saukopfblende, 正式名称是Topfblende)也一并转嫁到四号突击炮身上了。
                        

在外形上,四号突击和四号驱逐坦克都使用四号坦克底盘,也都具有铸造式猪鼻盾。但从车身正面装甲、上部结构以及身长度还是足以分辨。


搭载榴弹炮的四号坦克底盘改型小考

四号坦克在本质上是一种三号坦克的简化体,将三号使用的扭力杆式悬挂((问世时算新科技))改成一般大型载重车辆普遍使用的板簧式悬挂(现今的大卡车承重轮差不多也都是这种的)。

这种悬吊最大的优点就是简单、耐用、承重大、不占车内空间(不用插十几支铁棍穿过车体底部)、相对造价低,但缺点是避震行程很短而且很硬所以越野能力差而且坐起来很癫(类似坐在卡车后斗的感觉)。
也因此四号坦克的车体承重极限大约在28-30吨而三号坦克大约在25吨左右。而也就因为底盘本身就是承重的格局所以四号坦克对于大口径火炮的后座力承受能力,就大于采用主要是针对机动性设计的三号坦克,而且由于车身比三号长了大约40厘米,又没有占了一定空间的扭力杆所以四号坦克的改进幅度比三号大了很多。
而四号底盘的改造极限产物就是,搭载15 cm StuH 43 L/12榴弹四号“怒汉”式突击坦克(Sturmpanzer IV Brummbär),虽然改动过大,但同样支援步兵作战效果也大,这对于从42年以后因为大量生产反坦克炮弹严重压缩了野战兵弹药与火炮产能的德国步兵有很大的帮助(库斯克战役中缺乏足够的野战榴炮炮弹让德吃了不小的亏)。
                        

三号坦克底盘的改造极限物为StuH 42型突击榴弹炮(Sturmhaubitze 42),该车以三号坦克F/G型底盘,搭载由10.5 cm leFH 18轻型榴弹砲改造的10.5cm StuH 42 L/28榴弹砲。

此突击榴弹砲是因应三号突击砲F型及后继衍生型改换长炮身反坦克炮转型自行反坦克炮而生,以弥补应付软性目标的火力缺口。除了延续三号突击炮作为步兵支援的原始用途外,也因为使用相同车体以简化野战部队的维修保养。

                        
StuH 42首先配发第185突击炮营第3连,并在1942年11月22日开始实战测试,而后在1943年中起开始配发独立突击砲营/旅,与长炮身三号突击砲相互搭配。也因其特有的发展应用思维而极少配发师属突击炮营。StuH 42在实战中几乎全作为对付软性目标之用,但也配发少量成形装药弹以攻击碉堡或装甲车辆。 

撇开三号坦克底盘StuH 42突击榴弹炮的特殊发展需求,以战略生产考量及结构简化性而言,10.5 cm leFH 18榴弹炮最佳的载台其实是二号坦克底盘,亦即黄蜂式自行榴弹炮(10.5 cm Leichte Feldhaubitze 18 auf Fahrgestell Panzerkampfwagen II “Wespe”)。

                        

直到黄蜂式自行榴弹炮的FAMO波兰华沙分厂在1944年6月为苏军占领后,才有将10.5 cm leFH 18榴弹炮改装于四号坦克底盘原搭载15 cm sFH 18重榴弹炮的野蜂式自行榴弹炮,称为“野蜂-黄蜂”(Hummel-Wespe),但在战败前仅生产10辆左右。
                        
四号坦克底盘用于搭载10.5 cm leFH 18榴弹的尝试仅见于1942至1944年同场竞标的阿尔凯特/莱因金属-博西格公司(Alkett/Rhinemetall-Borsig)的10.5 cm leFH 18/40/2 L/28 (Sf)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与克虏伯公司的10.5 cm leFH 18/1 L/28 auf Waffenträger IVb 。

克虏伯公司的原型车先使用缩短的四号坦克底盘,由8负重轮减少至6个,但轮径增大以增加承重;之后再改为与阿尔凯特厂原型车相同的三号/四号火炮载具车(Geschüetzwagen III/IV)底盘。此底盘为四号坦克底盘保留发动机与悬吊机构,但改换三号坦克驱动与转向系统而成的混合体,并移除车体前侧机枪。
                                         阿尔凯特/莱因金属-博西格公司的10.5 cm leFH 18/40/2 L/28 (Sf) auf Geschützwagen III/IV
               克虏伯公司的10.5 cm leFH 18/1 L/28 auf Waffenträger IVb
               虏伯公司的三号/四号火炮载具车搭载10.5 cm leFH 18/1 L/28榴弹炮改型
然而这两者都是预期由机械化部队使用的榴弹炮载具(Waffenträger),设计特点在于火炮可装置于车上发射,也可卸载后在地面上发射,以避免车载时的射角限制;卸载后的火炮同样可拖曳,以便腾出车体空间容纳更多弹药。

为此克虏伯公司的设计还包括车体后方两侧的液压折叠式吊臂以进行火炮装卸,也因吊臂伸展外形类似蚱蜢后腿而获得「蚱蜢」(Heuschrecke)称号。
                        
然而在1943年底、1944年初的时间点,四号坦克的生产有其战略优先性,加上搭䵧15 cm sFH 18/1 L/30重榴弹炮的胡蜂自行榴弹炮(Geschüetzwagen III/IV底盘)、搭载10.5 cm leFH 18/2 L/28榴弹炮的黄蜂自行榴弹炮(二号坦克底盘)以及搭载15 cm sIG 33步兵炮的蟋蟀自行步兵炮(38(t)坦克底盘)皆已量产,以四号坦克底盘搭载10.5 cm leFH 18榴弹炮的设计终遭搁置。
                胡蜂
           
黄蜂
           
蟋蟀
此外,自行榴弹炮实战中并非在第一线接敌,而是与野战炮兵相同于后方依标定坐标间接射击。其机械化的目的是为了跟上机械化部队的行进速度,同时使马匹无法拖曳的大口径火炮也具有机动性。因此自走榴弹炮的装甲至多为抵御弹片或小口径枪械的程度;其开放式战斗室顶部也可用帆布覆盖以进行一定遮蔽功能。
四号坦克底盘除了搭载10.5 cm leFH 18榴弹炮未能量产之外,搭载10.5 cm K 18重加农炮(schwere Kanone)的10.5cm“大麦克斯”自行火炮(10.5 cm K gepanzerte Selbstfahrlafette “Dicker Max”)原型车同样未能量产。
                        
此车款因搭载的10.5 cm K 18重加农弹道较平直且射程较远,因而作为坦克歼击车使用,但因后续搭载8.8 cm PaK 43/1 L/71反坦克炮犀牛坦克歼击车(Geschützwagen III/IV底盘)表现更佳,因此两辆原型车自1941年5月至年底在521坦克歼击营(Panzerjäger-Abteilung 521)实战测试后即取消开发。该营亦在1943年2月随德军第6集团军于斯大林格勒遭围歼。
              




四号坦克底盘衍生攻击用途车款:
· 四号突击炮: 搭载7.5 cm StuK 40 L/48突击炮,作为遭盟军大规模空袭后三号突击炮生产受阻的替代方案

   
· 四号“怒汉”式突击坦克:搭载15 cm StuH 43 L/12榴弹炮

· 四号坦克歼击车及70倍径主炮四号坦克:7.5 cm PaK 39 L/43; PaK 39 L/48; PaK 42 L/70反坦克炮,预计作为四号坦克替代品


·犀牛坦克歼击车:搭载8.8 cm PaK 43/1 L/71反坦克炮

               
· 胡蜂自行榴弹炮:搭载15 cm sFH 18/1 L/30重榴弹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