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著名歌手姚贝娜因乳腺癌复发而逝世,年仅33岁,距离其乳房切除术不到4年。 很多人在为姚贝娜扼腕叹息的同时,心中也有很大的疑问,既然做了根治手术,为什么会在短时间内复发?临床上,有相当多癌症患者,和姚贝娜一样都必须面对癌症复发这一残酷的现实。癌症的复发转移是患者长期生存的最大威胁,也是其主要死因。在我国新诊断的实体瘤患者中,有2/3的人已经出现临床转移,在经过局部治疗(手术、放疗)+全身化疗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亚临床隐性转移,出现临床复发转移的患者多数会在5年内死亡。究其原因,患者实施切除手术后,有些会接受进一步的化疗治疗或放射治疗,治疗周期结束后,影像学检查并未发现癌细胞时,患者通常会以为癌细胞已被完全“杀死”,其实不然。目前在临床上,癌症的复发转移监测方法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如超声、胸片、CT等,但影像学检查能够发现的,往往是已经“成形”的转移瘤,等发现时患者多数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期。要知道,手术切除只能把癌变的组织切除,后期的放化疗的确能杀死一些生存能力弱的癌症细胞,但仍有少数的癌症细胞具有高度转移潜能,这些癌症细胞易于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存活,并寻找合适的增殖环境,一旦寻找到适宜的环境,这些细胞会迅速“隐藏起来。这就是有些癌症患者在切除、化疗治疗后,当时体内未发现有癌细胞组织,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癌症又复发或发生转移的原因。随着技术的进步,癌症转移的早预测早发现并不是不可实现的。2019年ASCO会议报道了日本广岛大学津谷康弘教授在早期肺癌研究中发现的几个高危因素,包括:肿瘤>2cm,肿瘤侵袭脏胸膜,有局部淋巴或血管浸润。当存在这些风险因素时,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会从96%下降至86%,复发风险大大提高。最近发表于《Lung Cancer》杂志的一项研究则发现,术后cf-DNA检测阳性的患者,其疾病复发风险是阴性患者的8.5倍。其次,在癌症复发转移的早期进行有效处理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就需要尽早发现癌症复发。出现以下情况应警惕癌症复发转移:患者在经过一系列治疗后,病情稳定了一段时间,原发部位又出现了与初次确诊时相似的症状,如包块、结节等,并且可能症状加重。除原发部位的局部疼痛外,还可出现背痛、腰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等。有些内脏疼痛不太容易察觉,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感觉腹部、腰部疼痛,并且疼痛短期不缓解,甚至加重,一般多见于骨转移。很多复发转移的患者都是因为疼痛不能忍受了才去就诊,此时可能就有点晚了,自己多受苦不说,也增加了治疗难度。患者在治疗后,体重应保持在相对平稳状态,如某段时间出现了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或贫血等症状时,应引起重视。这是因为体内肿瘤细胞增多,消耗了机体大量营养物质。患者应该时刻关注身体各部位的淋巴结情况,防患于未然。平时自己可以多摸摸,照照镜子看看,如颈部、下颌、锁骨窝、腋窝、腹股沟等处出现无法解释且无痛的淋巴结肿大,应当立即就医。癌症患者的发烧和普通的感冒发烧有很大区别,一般不会超过38度,还可在午后、下午、夜间出现体温升高的症状。应该抗生素、抗过敏的药物一般作用不大,反而应用抗癌药后可退烧。当出现这种不明原因的低烧时也应引起警惕。出血也是复发转移患者常出现的症状之一。如咯血、呕血、无痛性血尿、黑便、阴道流血,或身体其他不明原因的出血等,都应及时就诊。管腔的狭窄,甚至堵塞也是常见症状之一,这是因为管腔内的肿瘤增大。若在食管,可见吞咽困难;若在气管或咽喉,可见气短、声音嘶哑,或语不出声等症状。部分脑转移的患者,当出现脑水肿时会出现疼痛、头晕或视物模糊。如果病灶长在支配肢体活动的区域,会出现渐进性的肢体无力,无法行走。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锻炼、定期体检是预防癌症、预防复发转移的四大定律。除此之外,新辅助治疗和辅助治疗也可以降低癌症的复发转移风险。以上面提到的津谷教授的研究为例,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对这些高风险的患者及时使用辅助化疗,可以将下降的生存率再重新提高10%。也就是说,高风险并不可怕,及时治疗还是能够重新夺回高生存率的。不久前刚刚结束的ASCO年会报道了两个非小细胞肺癌靶向辅助治疗的研究,均证实EGFR靶向治疗可显著延缓EGFR突变患者复发,其中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将疾病复发风险降低83%。在中国,非小细胞肺癌中携带EGFR突变的超过40%,尤其如果患者是不吸烟的中国女性,那携带EGFR突变会更高。早期基因检测,进行个体化的EGFR辅助靶向治疗,对这部分患者意义重大。 肺癌复发转移可以早预测、早发现、早治疗。靶向治疗不再局限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所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都应该接受EGFR基因检测。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复发转移不再成为癌症患者的梦魇,癌症终将成为高血压、糖尿病这一类的慢性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