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设成了中国的专有词汇

 QDLF888 2020-09-02

          一提到建设,中国人与外国人的理解是不同的。在国外,建设就是一个动词。基本局限在建筑行业。内涵与外延少的可怜。可以说他们不懂建设,或者不懂中国人的建设。

   在我们的意识里,建设不光是一个动词,还特指创立新事业;增加新设施;充实新精神。

       在西方,他们的精英一般理解建设就是盖楼房,修道路。在我们这里,那只是建设中筑的部分。还到不了设的层次。我们谈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建设的时候,其实说明了建设还是一个政治概念,里面有一整套意识形态的名称和称谓。文化建设更是把文化传统和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含有成功经验推广的意思。

    总之,中国人对建设的内涵与外延,是深刻的。也是立体的。

          举个例子来简单说明,建设对于中、西方到底有多少不同。

     当下的电子游戏种类繁多,题材广泛。思想脉络却是粗线条的,国外玩家一般体现的是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攻城拔寨,开疆拓土;或者是宣扬个人主义,玩家在游戏里体验末日生存之类游牧思想。可以说思想单一,行为粗暴。在他们的意识里,建设是迫不得已的事情。

     再看中国的游戏玩家,游戏展现的是自然画面,在一片荒地上,中国玩家,一般先砍树卖钱,同时开荒,种菜,种庄稼;接着是挖矿,修路,搭桥,盖房子乃至建设城堡,储备粮食和物资,贸易往来……甚至组团协作,建设共产主义。这里建设是主动为之,是图长远发展。

       尽管是游戏,中国人与外国人的思想意识对比,却下意识的体现在方方面面。建设成了国人的潜意识。

       这是有根源的。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就把农耕当做根本。把游牧看做没有开化的标志。我们看看漫长的儒家文明、农业社会刻下的文化基因:  中国文化圈大都使用筷子,很少用刀叉。肉也是事先切割好再烹饪。基本不需要刀叉的后续处理。

    这种文化的传承,还让我们形成了善于总结的好习惯:对错我们没有理论支撑,觉得现实好用就推广,例如,“要想富,先修路”之类的成功经验,就是建设过程中,被我们发现的行为准则。

      例如最近,伊朗与中国在搞一个“合作草案”。伊朗官方忙着辟谣伊朗领土不会让中国军队驻扎。合作成了行军打仗,官方专门为合作辟谣,这都是什么意识形态? 分明是被别人虐待怕了的条件反射。是不懂中国的建设内涵。

  同样是对于 “合作草案”,中国合作是共赢。中国网民的反映直接很,干嘛要驻军。伊朗长期受到制裁,需要我们中国的支持。建设伊朗,合作共赢,是多好的事情。

    中国与伊朗的合作,是兄弟之间的合作。国人都信命,在命理学上,兄弟是比肩,是劫财。是能互帮互助的。就是建设伊朗,也是伊朗人是主体,是伊朗人在中国兄弟的帮助下,在波斯的大地上,建设伊朗。我们说的建设伊朗,不仅仅是修机场,修高铁,盖楼房,还有涉及民生的工业园,开发伊朗人口味的方便面,快餐店。总之就是让普通的伊朗人也能过上好日子。

    建设一词,跟佛学的中国化一样,正成为国人的另外一个重要词汇。佛学有觉悟一词,英语体系是找不到合适词汇翻译的。这说明他们的思想对这块领域是空白的。建设也是一样,当我们说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国人都知道这是内涵广泛的政治词汇。西方人对建设的翻译,却不能准确表达我们的含义。这可不是我们落后的标志,恰恰相反,是我们实干的写照。是思想认识的集体升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