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生母的奢华寿庆:耗费数百万两白银,寿礼中有一座黄鹤楼!

 指缝间的历史 2020-09-02

文/晚风暮雨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给生母孝圣宪太后(即崇庆皇太后)举办过三次大寿庆典,为了向天下人昭示自己的孝心,乾隆在庆典中极尽奢华之能事,耗费了难以估量的民脂民膏,我们就以太后60大寿为例,来略窥奢华庆典的一斑。

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乾隆第一次为孝圣宪太后举办大寿庆典,专门拨款,不仅重新修葺清漪园,而且将京城内外布置得金碧辉煌。

据《檐曝杂记》记载:“自西华门至西直门外之高梁桥十余里中, 各有分地, 张设灯彩, 结撰楼阁, 天街本广阔, 两旁遂不见市廛。锦绣山河, 金银宫阙, 剪彩为花, 铺锦为屋, 九华之灯, 七宝之座, 丹碧相映, 不可名状。每数十步间一戏台, 南腔北调, 备四方之乐, 侲童妙伎, 歌扇舞衫, 后部未歇, 前部已迎。左顾方惊, 右则复眩, 游者如入蓬莱仙岛, 在琼玉宇中, 听霓裳曲、观羽衣舞也。”

仅这一路,绸料就 “浩繁大约不下十余万匹”,由于来往人员太多,这段路还要限行,并且规定只能骑马不准乘轿。

乾隆还将紫禁城内咸安宫改建, 更名为寿安宫,并在寿安宫内又临时搭起三层戏台, 供庆典时看戏。

据《寿安宫等处奏销黄册》记载:“寿安宫搭做三层大戏台一座。内下层台后廊拆安仙楼三间, 前台开地井七座, 中层台开天井七座, 上层台开天井五座。三面俱安琵琶栏杆, 并承做逐日更换四脊攒尖练顶骨子四十块、松棚顶骨子四十块, ——并挖升仙盘地井, 搭作天棚。”

演出的曲目,包括: 《芝眉介寿》、《福寿双喜》、《五福五代》、《平安如意》、《三寿作朋》、《万民感仰》、《寿祝万年》、《山灵瑞应》、《洞仙庆贺》、《恭祝无疆》、《福禄天长》、《万寿长春》、《寿山福海》、《地涌金莲》、《福寿同天》、《万寿祥开》、《赐福延龄》、《圣寿绵长》、《灵仙祝寿》、《蓬山增寿》、《蟠桃上寿》、《南极星辉》、《庆寿万年》等等。

为了哄太后开心,乾隆还唆使十余省的 “老民老妇”,冒风顶雪长途跋涉至京为太后扣头祝寿,感动得太后眼泪鼻涕齐下。

地方官们为讨好皇帝,无不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筹备寿礼,其中,当以浙江、广东、湖北三省的寿礼最为出彩。

广东官员进献一座翡翠亭,高三丈、宽二丈,全是用孔雀的尾翎制作而成。

浙江官员进献一座镜湖亭,是用一个直径二丈的大圆镜,镶嵌在藻井之上,四周用数万枚小圆镜堆砌成墙垣,小圆镜层层叠叠,呈鱼鳞状,人如其中,无数身影映照在镜壁上,使人有如在天宫之感。

湖北官员进献一座黄鹤楼,外形完全复制武昌黄鹤楼,只是按照比例缩小,而且不用一砖一木,全部由五色琉璃瓦砌成,据说,在阳光下,辉映数里。

看到臣僚们如此用心,孝圣宪太后和乾隆皇帝乐得合不拢嘴。

乾隆十六年的寿庆,大约花费了几百万两白银(有资料称一千万两),是三次寿庆中,花费最少的一次,后面的七十大寿、八十大寿,更是花钱如流水,奢华到极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