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滔滔:一个人的阅读小史(上)

 lwh_wh_l 2020-09-02

读书的本质是什么?到底什么是读书?不在好的学校读书,就不算读书吗?不听从老师的指导读书,就不算读书吗?



小的时候我就住在书房里
 

我的老家是河南农村的,后来我又在小城市长大,但是,我们家一直有阅读的传统。
 
我家祖上是地主,但是是比较有文化的那种地主,曾经开过药房、私塾,算是一方乡绅。到了我爷爷那一辈,家里什么都没有了,爷爷游手好闲,不事农务,成为了地方上一霸,到处替别人“铲事儿”。
 
在家庭教育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要么是老子什么样儿,孩子什么样儿,要么,是老子什么样儿,孩子肯定就不什么样儿。我父亲从小就很自律,很热爱学习,后来去了空军,考入航空学校,成为了一名机械师,后来又从事政治工作。
 
上个世纪80年代,我的父亲在我小学的时候,转业来到了小城市。那时候生活刚刚好转,我父亲自己做了一个书架(那个时候很流行自己打家具,沙发、柜子、桌子……都是自己做),我们家也有了一个小小的书房,里面全是我们家经过了这么多年还留下来的一些书。

我就住在我们家的书房里面。
 
我记得很清楚,大概10岁之前,很多书我根本不知道讲的到底是什么?那些书大致有三类,一类是飞机构造等专业书,一类是马恩列毛批林批孔等政工书,一类则是竖排的繁体书。
 
我翻来翻去,能够大致引起阅读兴趣的,只有第三种。于是,我就自己在无聊的时候,拿着那些旧书瞎看。
 
你知道吗?那个时候,不像我们现在家长很关心孩子的阅读,大人都很忙,根本不管孩子。我就找大致知道一点儿的书,比如《三国志演义》,毕竟里面有关羽、张飞、诸葛亮这些熟悉的人物,那么,故事也就可以猜出来。
 
竖排繁体的,我刚识字,这些字儿根本看不懂,就一边看,一边瞎猜。
 
然后,后来有一天,我发现我自己全看懂了。我不知道是什么读音,但是我看懂了繁体字。 也就是说,我自学学会了繁体字——我可以毫无障碍地看繁体字的书,也能写很多繁体字,甚至有时候会不自觉写繁体字,很有意思。
 
所以,我经常说,不要去专门教孩子学认字,孩子自己就可以通过阅读学会认字——我自己的孩子,就是这么着,3岁就认识1000多个字了,从来没有教过,只是自由阅读。而且,后来我才知道,这不仅仅是个人经验,也是阅读的规律。
 

再往后,我就开始看《东周列国志》《古文观止》《三言二拍》这些书,说实在的,并不适合小孩看。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东周列国志》,其实很多内容是挺成人的,尺度挺大。
 
而且,也经常会让我看糊涂了,比如我看的是《三国志演义》,而大家说的,老师教的,都是《三国演义》,以至于很长时间,我都不敢说我看过《三国演义》。
 
反正,我就那么稀里糊涂地,完全为了快乐去阅读。这种阅读就是一种消遣、一个娱乐。没有任何人给我指导,自己去看。
 
然后,我就开始了大量的阅读,很快家里的书就满足不了我的需求了。我就去家属院里挨家找,每一家只要是有我觉得有意思的书,我都会借着看。每个家庭的书都不一样,有的家里有很多《三侠五义》这类的评书小说,有的家里有很多革命小说,还有的家里有《金瓶梅》这样的禁书——当然,这些书一般是不会让小孩子看的,可是,我们那个时候,家属院都是一个单位的,每一家基本上白天都敞着门,小孩子们在各家窜着玩儿,所以有时候,我会悄悄顺走一本书,看完后再悄悄放回去。
 
这个阶段,从小学认字儿开始,大致持续到初中一、二年级。
 
就这样,我很快就把家属院能看的书都看完了。然后呢,我就开始去扫荡同学家里——这样啊,我的阅读领域就大大拓宽了,我看了记不得名字的国外的小说,弗洛伊德的书,看了尼采的书,甚至,有一次在一个同学家里,第一次看到了他哥哥在大学里读的一本诗集。
 
我们那时候还有租书的小店,我还去租书看。不过呢,租书的地方的书品质不是很好,很多都是言情武侠小说,武侠我看完了金庸古龙梁羽生之后,对其他的没什么兴趣,言情的看了一本琼瑶就再也没看了,觉得没什么意思。
 
然后,我就去旧书摊上买旧书看。我发现,旧书里面反而有很多好书。我也第一次接触到一些严肃的文学杂志,《当代》《收获》《十月》《诗刊》这些。从这些杂志上,我知道了张贤亮、贾平凹、余华、莫言、铁凝、蒋子龙、张洁、王安忆、张承志……这些人,我就开始去找他们的书来看。
 
我的阅读线索很有趣,先是瞎看,看到一个好的故事,好的书,再看是谁写的。记住作者之后,就去找他的其他书来看,如果好看,就继续再找其他的作品,如果不喜欢,就抛弃。
 
就这样,我会逐渐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作者名单,只要列入这个名单的,我基本上就会把这个人的书尽可能地找来读。到高中阶段,我的这个名单里,有金庸、张贤亮、贾平凹、余华、池莉、路遥……然后,我开始不满足于虚构的小说,也开始看一些纪实类、人物传记等的书,比如《十年浩劫回忆录》《戴高乐传》什么的。
 
在某一个时期,我实在是没什么书看,就把我们家的那些马恩列毛批林批孔的书拿来看。还别说,有些书挺好看的。比如,我看了《毛选》《邓选》,好像还看了《西行漫记》,发现并没有我之前想象得那样晦涩难懂。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这本书中,记录下了1936年6月至10月在延安等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


小学的时候,因为看了很多古书,就很喜欢里面的有些诗词,比如《三国志演义》里的“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然后呢,就开始找来很多的古诗词去读,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
 
读得多了,就想自己去写、去填,觉得像一个游戏,挺好玩儿。
 
又看了《诗刊》,也尝试着写一些现代诗歌。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要大家写日记,我觉得,小学生每天就那些事儿,每天写什么呢?就跟老师说,我可不可以每天写一首诗,来代替日记。没想到,老师竟然同意了。
 
于是呢,一学期下来,我就写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老师还挺鼓励,她并不评判,只是说我写得挺好,要继续坚持下去。
 
到了中学,喜欢上了填词,就自己研究各种词牌,什么菩萨蛮、山坡羊、如梦令、西江月、忆秦娥……自己为赋新词强说愁,填了很多小情小调的词。
 
不过呢,中学老师极其讨厌我的这种创作行为,把我当作反面典型批判,这又导致她的课我不听,作业不写。不过呢,她也拿我没办法,因为我语文考试一直都是名列前茅。到了中学毕业,我语文考了全市的大概是前三名,也有可能是第一名,我没有去核实。
 
后来呢,我回到母校,听学弟学妹说,就是这个语文老师,一直都在夸耀,说那年的那个语文尖子,就是她教的学生。我听了之后,哑然失笑。
 

大学因为看闲书被退学

我父亲是空军的机械师,所以我大学的专业是机械设计与制造。
 
但是我特别喜欢文化,特想当记者。你知道那个年代,你的成绩好,就一定要学理科,然后你去报大学专业的时候,老师和家长告诉你要报什么,你就报什么,没有选择。
 
所以呢,到了大学,我就特别不喜欢去学习,经常旷课——有些课程,我是整学期旷掉的,第一次去领下书,第二次去就是参加考试,老师还问呢,这是咱们班学生吗?
 
旷课的时间,我主要用来做三件事,睡觉、踢球、看书。
 
踢球需要同伴,睡觉也不能总睡,我就用大量时间去图书馆看书,也不知道要看什么,反正只要是和文化有关的书都找来看。但是呢,我们学校是工科院校,图书馆里的文化书籍实在太少,不到几个月,就被我翻了一遍。

于是,我就只好克服自己懒惰的习性,骑车去市里的图书馆里看书。为了尽量省事儿,我就吃了早饭,拿上面包和水,一早进入图书馆,一直看到下午关门。
 
我一般是先看杂志,轻松、有时效性。翻了几本之后,就去找我喜欢的书看,刚开始看当代文学,后来呢,看得腻了,就去找影印本的《新青年》《语丝》《论语》等来看。
 

一看之下,顿时目瞪口呆,随便一期杂志上面的作者,都是如雷贯耳的大作家,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而且,文章非常大胆,甚至堪称疯狂。我也由此认识了很多当时风云一时,后来却因为种种原因消失在人们视线里的民国人物,如张竞生、张恨水等等。
 
由于我这样漫无目的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读闲书,成绩自然就很差——就算靠突击复习,勉强靠了60分,也会因为长期旷课没有平时成绩而被判不及格。
 
于是,一点都不意外,我几门课不及格,一年之后就收到了我们学校退学的通知书。
 
然后,我就决定不上大学了,我觉得对我来讲,再上下去也没意思,我完全没有办法想象自己以一个工程师的身份,来度过我的一生。我跟我自己说,我说我真的不热爱这个东西,那我不上了。
 
但是,我父亲也还是比较介意,他就说你大学还是要上的,对吧?就说你们学校里面,最接近文科的是哪个系?我们工学院里,最接近文科的,就是工商学院。 当然了,我因为平时喜欢阅读跟写作,在我们学校和校外都发表过一些文章。当时的一个学校领导,算是比较开明的,他就给我调了一个系,所以,最后我是学经济贸易毕业的。


(未完待续)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