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珍藏宝物,周代的青铜器师趛鬲,铜鬲中最大、最华丽的一件

 晓明国学 2020-09-02

【师趛鬲】

晚周(1000-771B.C.)/通耳高50.8厘米/高至口沿42厘米/总宽57.6厘米/重48,800克

本器自名鼻(音辱),是一种大型鬲鼎。我们通常所说的鼎,就是指两耳、三足、圆腹的容器。但也有例外。如:扁足圆鼎、三足分裆鼎、代盘鼎、独柱鼎等,都是普通圆鼎的变体。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还流行一种四足方鼎,著名的重达875公斤的“姤戊(或释“司母戊”)大方鼎,就是这种形制的代表作。商代的鬲,立耳,袋形腹较深,足短,到商末周初体形已由高变低。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体形更矮,分裆已近于平底,但有-圈很宽的唇边,且多无耳。但是这时也出现了一些袋形腹的鬲,可能属于一种返祖现象吧?鼎之大者,往往有专名,如镬鼎、鼎升等。本器称作鼻,也可能是大型鬲的专名。不过高和鼎有分别,但功用很相似,同为煮食器,相当于现代的锅。鬲和鼎在古代可能同出一源,后来才分家。鬲这种器形到战国晚期就消失了。

本器是传世“熟坑”侈口折沿,颈附耳,分裆袋形腹有扉,蹄状足。全器纹饰以“鼓花”’(即半浮雕)为主,地饰回形纹,腹部饰六只巨大的回首夔龙纹;造型上三附耳,蹄足。以及从铭文风格与内容等特征来看,本器是西周晚期制作。

本器腹内壁铸有铭文五行二十九字。铭文大意是:“在九月初庚寅这个吉祥的日子里,师趛为其已故的父母铸造了这件大高鼎。愿其子孙万代永远宝用。”本器是师趛为其父母所铸祭器,因此本器就称为“师趛鬲”。

师趛鬲造型雄伟,是一件祭祀重器,饰有巨大兽形花纹,呈现出一种庄严肃穆的形象。本器是迄今所知铜鬲中最大、也是最华丽的一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