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坤鹏论:他是投资界的企业收藏家 一生都在寻找沙漠之花

 坤鹏论 2020-09-02

只要把“这件事情为什么要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替换成“这件事是想教会我什么?”你身边的一切都会改变,而一年后的你必将脱胎换骨。

前些天坤鹏论在《比巴菲特索罗斯更伟大的投资大师——彼得·林奇》中详细介绍了这位敢于急流勇退的投资大师,但由于篇幅原因,并没有太深入地介绍他的投资哲学、选股策略,今天就把这些补上,以便老铁们可以从中吸取有用的养分,增强投资能力。

一、他是一位企业爱好者、成长投资者

看了彼得·林奇的书后,坤鹏论最深刻的体会是,他的自信相当满满,而这自信完全来自于他超乎寻常的勤奋,他会将所有投资都记录在笔记本上,日积月累了像电话黄页那样厚厚的几大本,堪称宝贵的企业投资指南。

坤鹏论发现,许多成功人士都有这样的好习惯,比如:索罗斯一直坚持不懈地撰写投资记录,掌握自己的投资曲线,在这些记录里,索罗斯会把投资的过程写下来,而且力求详细,还会把投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记下来,同时这些事情如何影响投资的进行,是不是导致牛市或熊市的原因,索罗斯都会在投资记录中写下他的想法,并进行分析和研究。甚至是赚钱时的心态,自己在投资过程中的不同想法,或是听到其他人的观点,他都会详实地记录下来。

坤鹏论认为,彼得·林奇的性格里好奇心肯定非常重,总是想探索新事物,所以他将研究企业当成了终身最大的爱好,他研究的公司和行业之多,堪称投资大师中的之最,他就像一位企业收藏家,一生都沉浸在发掘优秀企业的乐趣中,每每发现不被人重视的好企业,对他来说,都会有一种挖到宝的幸福,即使事隔多年,在他的书,依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种幸福感。

人这辈子,最难得的是爱好与工作天衣无缝,一旦有这样的机遇,所迸发的能量在外人看来,完全不可思议,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彼得·林奇会疯了一样发现和调研公司。

从这一点上看,都说巴菲特的成功难以复制,在坤鹏论看来,彼得·林奇的成功复制起来更难。

彼得·林奇是典型的成长投资者,而成长投资其实是价值投资的变种,鼻祖是著名的投资家兼作家——菲力浦·费雪,其根基是价值投资,但相对巴菲特一派,显得更为积极,更具进攻性,这一派的职业多为掌握着共同基金的基金经理,当年巴菲特还和费雪有过沟通,后来将费雪的“投资优秀企业的思想”纳入到自己的投资哲学,成为了重要的15%(巴菲特称另外的85%来自于恩师格雷厄姆)。

可以肯定的是,彼得·林奇绝对是一位长期投资的信奉者,他曾说:“我对长期投资的兴趣无人能及。但是正像圣经中所说,鼓吹要比实践简单得多。”

彼得·林奇对于一些有潜力的股票的持股时间大多在两三年以上,并一再告诫投资者,对那些成长非常好的公司的股票,在恰当的时候买入后,一般情况下不要轻易卖出,至少两三年,甚至可以持有十年、二十年。

他对于长期投资的自信源于对周期的坚信,他认为即使遇到再艰难的经济危机,行业不会消失,经济还会复苏,只要挺到最后,在复苏后,就一定能抢到更多的市场份额,从长期看,每次萧条都是优胜劣汰的过程。

可能有的老铁会说,你上次还说他的换手率极高来着,怎么解释?

这个还是让彼得·林奇自己来说吧,他把每天的换手当做小决定:

“我从来不会做出什么重大决定,而且我也不愿意想象自己必须做一个重大决定,在我看来,每天只做几个小决定就足够了。你不要小瞧这些小决定,1天不算多,10天呢?100天呢?一年呢?算不算多?每年就有几百个小决定,在数量如此庞大的情况下,就不可能犯下严重错误。如果你善于观察和分析的话,只要你的表现比多数投资者好,你就必定会领先他们许多,坚持下去,没有人能与你匹敌。”

这就是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最好诠释。

二、彼得·林奇的四不信

坤鹏论在研究了多位成功的投资大师后发现,他们的逆向思维异于常人,不管是自信还是自负,从来不人云亦云,独立思考能力极强,心理素质杠杠的棒。

坤鹏论现在越来越对“条条大路通罗马”有感悟,人生在世,到达目的地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常常因为不敢坚持己见,不敢独立思考,结果总是沿着前人和别人的脚印前行,但是,成功的路从来都不是阳关大道,从来不会熙熙攘攘,独辟蹊径、孤独前行往往才能更接近成功。

彼得·林奇总结自己有四不信:不信天赋、不信权威、不信理论、不信预测,他是典型的客观主义者,坚持眼见为实,不仅要看各种可以找到的材料,更要走近、走进企业,只有亲自望闻问切,确认无误,才会掏钱投资。

1.不相信投资天赋

在努力之余,投资者经常会感慨自己缺乏股票投资的天赋,不如别人聪明,或是相信所谓的投资眼光,认为仅凭一些下意识的举动就可以在投资中盈利。

但彼得·林奇认为,在股票市场上尽管并非每个人都在赚钱,但是市场给予每个人获取收益的机会都是均等的,当然那些直接参与交易内幕的投资者除外。

他给投资者的忠告是,不要轻易相信那些所谓的投资天赋,投资的成败是与投资者自身的专业知识分不开的。

2.不相信预测市场

彼得·林奇告诉投资者,他从事股票投资几十年,曾经有无数专家和投资大师试图预测市场,但结果没有一个人成功预测股票的走向。

股市的运行千变万化,想要从纷繁的股市中找出一个可以把握的规律,几乎是不可能的。

坤鹏论认为,企业是人运营的,股票是人持有的,企业和股票是客观存在,但人却有着各种各样的主观,自古人心不可测,所以股市同样无法预测。

彼得·林奇认为,在任何领域,预测往往并不是那么准确,无论采取多么精密的预测手段和技术,科学的或不科学的预测方法,预测的结果都并不能尽如人意,证券市场也不例外。

他曾说过:“预测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活动,它综合了多个领域的技术,从而对未来的演化或发展做出了一个方向性的判断,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或者市场的演变,在此时所依据的信息在彼时已经毫无意义,也就是说,我们讨论的基础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得出的结论自然而然也就不尽相同,沿用以前的结论自然自己不合适了。”

3.不要相信各种理论

这个观点在学术界可谓离经叛道,他在大学到麦哲伦基金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如果用课本上讲的理论去投资股票,最终将血本无归。

后来,在其二十多年的投资实践中,他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理论通常是日渐无用的经验,特别是金融领域,在社会缓慢发展的时候,它似乎能在一段时间内有用,而当面对人类社会飞速发展的20世纪,它的寿命就短暂得多,甚至从开始之时就已经变得无用。

但是,从众心理却使大多数人变得反应迟钝,头脑不清,对于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他们往往不去否定理论,而是认定自己所看到的现实是一种幻觉。

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理论,比如:基本分析理论、技术分析理论、随机漫步理论、混沌理论、道氏理论、投资组合理论等。理论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目的是为了说明和解释市场,因此部分理论应用在实践中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但彼得·林奇认为,这些已经成形的学术性的理论并不能给投资者带来最终收益的增长。

4.不要轻信专家

这是彼得·林奇给个人投资者的建议,他自己也曾因为听取一位技术专家的建议而失去了获得一只上涨10倍的股票的投资机会。

按照他的观点,尽管金融市场中各个子市场之间存在着微妙的联系,但他并不相信可以按照金融规律去推测利率变化的方向。

这一点也和林奇本身研究的特点有关,因为他在判断一件事情前,可能要观察多个相关联的行业,并拜访多个机构,经过实地考察后才做出自己的分析。

“你的投资才能并非来源于华尔街的专家,而是你本身就具有这种才能。如果你运用你的才能,投资你所熟悉的公司或行业,你就能超过专家。”

三、彼得·林奇的选股策略

坤鹏论认为,彼得·林奇的选股策略最能体现其逆向思维能力,可以说非常的与众不同。

他的选股套路基本固定,首先会研究和分析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一般来说,会从非热点行业或部门来寻找这些被低估的公司,然后,对这家公司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掌握一切对投资有利的资料,彼得·林奇曾语重心长地劝诫投资者:“在选择一只新股时要认真研究分析,至少应该和你选择一台新冰箱所花的时间精力一样多。”

1.多关注升值潜力较大的冷门股

彼得林奇认为,一些投资者少有问津的冷门股,即那些令人厌烦、甚至感到郁闷的股票,往往蕴藏着不断升值的潜能,最终会成为大牛股。

现实中,大部分投资者的目光总是紧盯在那些热门股,或者大公司的股票上,以为购买这样的股票会给自己带来丰厚的回报,彼得·林奇的观点却恰恰相反,购买大公司的股票,固然可以给你带来不菲的报酬,但同样也会让你辛苦积累起来的财富在顷刻间化为乌有。

他指出:“投资者想赚钱的最好办法,便是将钱投入到一家近几年来一直都出现盈余,而且将在未来不断成长的小公司身上。”

彼得·林奇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小公司股票要比大公司股票更容易赚取更大百分比的收益。

他对于热门股票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看法是,要尽量避免最热门行业里的最热门股票,因为这类股票由于受到投资人的特别关注,所以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投资者们对它们趋之若鹜,引发抢购,最后导致价格暴跌。

2.避开多元化公司,关注专业化公司

林奇特别讨厌通过收购的方法实现多元化的公司,他说:“利润不错的公司通常喜欢把钱浪费在收购其他公司这件蠢事上,而不是把钱用在回购股票或增加股息上。这种收购对象往往是价格被高估的公司,而且业务经营完全超过了他们的理解范围,这样产生的结果是收购后的损失而不是收益能达到最大化。”

他对简单的公司情有独钟,对搞专业经营的优秀公司有较大偏好,他不断向投资者强调,要尽量选择看上去普普通通、不受人青睐、生产程序简单的公司的股票。

3.不选竞争对手多的公司,只选竞争对手少的公司

大多数投资者一般会对那些在激烈竞争中崭露头角的著名公司极为关注,而对于那些在同行业中默默无闻、实际上已将取得独霸地位的潜在冠军企业却不屑一顾。

而彼得·林奇则表示,“相比较而言,与其拥有20世纪福克斯公司的股票,不如让我拥有一家地立性石头加工场的股票。因为电影公司的竞争对手非常多,而石头加工场却只存在一个‘领地’,在这一‘领地’内没有什么竞争对手。因为这种领地使公司获得了独家经营权,这种经营权能够在所在市场领地形成一种排他性。”

林奇对排他性独家经营权情有独钟,他说:“排他性独家经营权的价值简直无法形容……一旦你获得了排他性独家经营权,你就可以提高价格。”

林奇对那些竞争对手少的公司颇有好感,他总是在寻找那种拥有一个“领地”的理想公司,他发现,巴菲特也有着相同的偏好,喜欢投资具有独家经营权的优秀公司,而巴菲特因此赚了数十亿美元。

4.远离高科技公司的股票,关注低技术公司

在1995年到1999年连5年的牛市期间,美国股市保持了较高的回报率,这与人们对网络等高科技企业的狂热不无关系,但彼得·林奇对人们的这一狂热做法甚是反感。

他曾说:“我一直都是技术厌恶者,我从来不会买入那些自己不了解其业务情况的公司股票,我所知道的大多数有名的投资人也都是技术厌恶者。根据我多年的经营,只有那些不盲目赶潮流的人,才能成为成功的投资者。”

彼得·林奇对于那些业务情况不是很了解的公司从来不会购买,尤其是对那些变化很快、未来发展不稳定的公司,他只投资于自己完全了解的传统稳定行业的公司股票。

5.避开高增长易变行业,关注低增长稳定行业

首先彼得·林奇再三提醒,最好不要买进刚刚上市的股票,因为它们没有经受过时间的考验。

而投资者往往青睐于令人激动的高增长行业,林奇却对此持相反观点,“要谨慎购买增长率在50%到100%的公司股票,并提高警惕。”

他说:“高增长行业总是人潮涌动,但我却不喜欢,要我选择,我会投资一些低速增长的行业,但是我也只有在找不到像殡葬服务业这种没有增长的行业时才会这么做。正是这种零增长行业中最有可能找到能赚大钱的股票。”彼得·林奇把这些企业称之为沙漠之花,弥足珍贵!

在外人看来,彼得·林奇甚至是偏执地坚持在低迷行业中寻找经营非常优秀的公司,他认为,低迷行业成长缓慢,经营不善的弱者一个接一个被淘汰出局,幸存者的市场份额就会随之逐步扩大。

一个公司能够在一个陷入停滞的市场上不断争取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远远胜过另一个公司在一个增长迅速的市场中费尽气力才能保住日渐萎缩的市场份额。

低迷行业的优秀公司都有几个共同特征:公司以低成本著称;管理层节约得像个吝啬鬼;公司尽量避免借债;拒绝公司内部划分成白领和蓝领的等级制度;公司员工待遇相当不错,持有公司股份,能够分享公司成长创造的财富。它们从大公司忽略的市场中找到利基市场,形成独占性的垄断优势。

彼得·林奇发现,低增长行业的竞争不是很激烈,甚至增长速度比许多热门的快速增长行业中的公司还要快,这些公司持续保持利润率较为容易,股价相应就会上升,他特别指出,非增长行业中增长率为20%到25%的企业发展较为迅速,是理想的投资场所。

而高增长行业会吸引大批想获得高额利润的强势企业,从而容易导致异常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公司要想持续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是很难的,这就会进而导致股价下跌。

6.节俭是优秀公司的基本品德

这个条件几乎每位投资大师都认同,毕竟股东给的钱是用来创造利润的,而不是创造公司的奢华和舒服的。

彼得·林奇直接指出,凡是会议室装修过于豪华,公司高管薪酬过高,内部等级制度过于森严,以致严重影响员工士气,负债过高,这种企业肯定业绩平平。

反之,如果是会议室装修十分简朴,公司高管薪资合理,内部等级制度合情合理能激励员工奋发向上,而且企业负债很少,这种公司大部分业绩表现优异。

投资顾问威廉·唐纳休曾说过:“你投资股票的上市公司总部大数气派华丽,并不意味着里面的公司高管聪明能干,而是意味着你投资给公司的一部分钱为这座大楼付费了。”

林奇甚至这样表示过,“如果其他条件都一样,就选年报中彩色照片最少的那家公司的股票。”

7.一些选股偏方

彼得·林奇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些快速识别潜在优质企业的偏方:

(1)名字听起来索然无味;

(2)生产的产品平淡无奇;

(3)产品名称听起来很傻气;

(4)从母公司独立出来的子公司;

(5)有独家地盘;

(6)关于公司的谣言不断;

(7)公司生产状况令人感到担忧;

(8)股东中没有机构投资者;

(9)人们经常不断购买其产品;

(10)作为技术应用者,是高科技产品的用户;

(11)不要相信一些公司扩大业务的做法,因为这一做法常常是盲目扩大、无所收益;

(12)远离机构重仓股,因为越多的人靠跟风,消息等杂音作为依据而持有该股票,那么它越不可控,赌性越强,世上最难猜的是人心,何况还是千千万万的人心;

(13)当你购买处于困境中的企业的下跌股票时,首选财务地位稳固的公司,而不要选银行债务过多的公司;

(14)不要看总裁的经历和讲演能力,管理能力同样是重要的参考;

(15)身处困境的公司一旦复苏,就会赚到巨额利润;

(16)研究公司的红利情况,以及公司在上一次经济萧条中的经营情况;

(17)寻找10倍股的最佳地方就是从你家附近开始:在那里找不到,就到大型购物中心去找,特别是到工作的地方去找;

(18)这是下一个伟大的公司,不管什么时候,当你听到“这是下一个……”的时候赶紧试着中断你的思维不要听后面的话,因为后面的话将永远是激动人心的。下一个伟大的公司永远都没有成功过。下一个玩具反斗城没有成功,下一个家德宝没有成功,下一个施乐没有成功,下一个麦当劳等等都失败了;

(19)在他的经验看,按照市盈率计算的话,股票价格不能过多地超前于每股收益;

(20)内部知情人员自购、回购股票。

四、彼得·林奇的鸡尾酒理论

坤鹏论一直觉得这个理论相当棒,通俗易懂,就和我们看大妈动态来了解投资(投机)行情一样。

第一个阶段

现实:股市已经下跌了一段时间以至于根本没有人预测股市会上涨,人们都不愿谈论股票。

如果在酒会中有人与彼得林·奇交谈问他是从事何种职业,而他回答说:“我从事共同基金的管理工作。”这个人很客气地点点头,然后走向其他人。或是即便和他聊上几句,可是话题一定不是关于股票。

“当10个人宁愿与牙医谈论有关治疗牙斑的事情而不愿与一个共同基金经理人谈论股票时。”说明股市很可能止跌反弹了。

因为,通常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注意股市的这种变化,大家依然处在熊市的迷茫期,不愿意谈论股票这个敏感的话题。

如果有心人能在这个阶段迅速出手,那么他有可能就是在这一股票周期,赚钱最多的人。

第二个阶段

现实:从第一个阶段开始到第二个阶段股市已经上涨了15%,但是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

在回答是共同基金经理人后,新认识的客人逗留的时间会长一些,可能长得足够说完股票市场的风险有多大,然后他们又去和牙医交谈了,在鸡尾酒会上谈得更多的仍然是牙斑而不是股票。

即使你善意地提醒大家,这时候可以买一些股票和基金,但他们的兴趣普遍不高,还是更热衷于聊一聊总统大选或是哪支棒球队可能夺冠。

这时如果有人进入股票市场,也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第三个阶段

现实:随着股市从第一阶段至此已经上涨了30%。

一大群兴致勃勃的人整晚都围在身边,根本不理会牙医的存在。

“一个又一个热情的客人把我拉到一旁问我应该买哪只股票,甚至连牙医也会这样问我。酒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把钱投在了某一只股票上,他们都在谈论股市未来走势将会如何。”

彼得·林奇认为,当鸡尾酒会上自己是鲜花,宾客们是蜜蜂的情形出现时,说明股票市场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到达了制高点,这时如果有人选择进入股市,意味着已经为时过晚,等着投资者的就是股市由牛市转为熊市的阶段。

此时,别说赚钱了,不赔钱已经是上天的恩赐了!

第四个阶段

现实:股市已经上涨到了最高点而将要下跌。

他们再一次簇拥到周围,但是这一次是他们推荐应该买哪些股票,甚至是牙医也会介绍三五只股票。

“过了几天,我在报纸上看到了有关那位牙医向我推荐的股票的评论,并且它们的股价都已经上涨了。当邻居们告诉我该买哪只股票,而且后来股价上涨后我非常后悔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时,这是一个股市已经上涨到了最高点而将要下跌的准确信号。”

股票的价格随时可能下降,如果此时才进入,那么等待着的结果就只有赔钱了。

五、股票投资最终拼的是耐心和定力

彼得·林奇在他的几本著作中,不断劝告读者,股票拼的是耐心,比的是定心。因为,水越等越不开,股票越急越不涨。

他指出,投资股票和减肥一样决定最终结果的不是头脑,而是毅力,每年都会有大量关于如何选股的书出版,但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力,看再多的投资书籍也是徒劳。

对于投资者容易被媒体左右情绪,最终导致错误操作,彼得·林奇提醒道,不要为周末报刊上那些危言耸听的分析评论而焦虑不安,也不要理会最近新闻报道中的悲观预测言论,更不要被吓得担心股市会崩盘就匆忙卖出。

放心,天塌不下来。

除非公司基本面恶化,否则坚决不要恐慌害怕而抛出手中好公司的股票。

“这些年来,好几次的经验让我发现,在报纸、电视大肆宣传报道的背后,那些不引人注意却十分有力的数据往往表明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一个总是十分灵验的投资策略是,等到媒体和投资大众普遍认为某个行业已经从不景气恶化到非常不景气时,大胆买入这个行业中竞争力最强的公司的股票,肯定会让你赚钱。”

在股市上,很多时候即使没有发生什么能够影响股价下跌的事情,股价也会莫名其妙地从30美元跌到26美元或是23美元,这让很多投资者不知所措。

彼得·林奇则表示:“如果我曾在这只股票的价值还是30美元时买了2万股,当股价无缘无故跌到26美元,我会毫不犹豫地在此价位上再买入2万股,如果真像我期望的那样,股价又莫名其妙地跌到23美元,这对我来说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我会再买进2万股。”

最后,客观地讲,坤鹏论认为彼得·林奇的方法有很多难以在我们大A股中真正落地,因为我们的股市相当相当不成熟,市场不成熟,企业不成熟,投资者更不成熟,距离1990年12月和1991年7月沪、深证券交易所的相继挂牌营业,至今还不到30年的历史,而美国的股市已成长了200多年,中间的距离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跨越式发展最后的结果都是拉了胯。

如果有人让你明天超过巴菲特,你怎么想?

是不是直接甩出“神经病”三个字?

当你一直批判大A股这不行那不灵时,人家大A股没准也在心里默默地把这三个字送给了你。

所以真没必须对我们的股市太多抱怨,慢慢来,和时间交朋友!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转载请保留本信息

坤鹏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