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在“曼施坦因计划”指导下发动了对法国的闪击战,由于德军避开法国防御严密的马奇诺防线,选择绕道守军薄弱的阿登森林,使得法国完全措手不及,仅仅数天内即全线崩溃,至5月25日,已经丢失了全部重型武器的英法联军被迫撤退到了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港口小镇–敦刻尔克。原以为强悍的德军必定会猛扑上来将几十万残兵败将一网打尽,然而让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发生了:德国装甲部队停止了前进,并且听任三十三万八千英法部队在九天内从容撤退至对岸的英伦三岛。 在以往的历史书籍中,普遍将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这一停止前进命令视为他在二战中的第一个严重错误,因为撤走的这支部队成了几年后反攻欧洲大陆的主力,并以此来指责希特勒的愚蠢和刚愎自用。 然而假如我们现在重新来认识并解读这一历史事件,或许应该承认,希特勒当时的决定其实有一定合理性。当然在这里着重强调下,本人在此绝无为纳粹德国和希特勒政治翻案之意,撇开战争正义性质不提,个人仅仅从军事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一决策的正确与否,当然这仅仅是代表个人观点。 在此前,我们不妨首先把英国首相丘吉尔在战后对纳粹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的评价重新翻阅出来:“……对我们来说,潜艇的攻击是最具毁灭性的灾难。”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文章!然而我们今天再次研究时却发现,即使是德国潜艇最辉煌的时期,对英国海上运输物资的拦截成功率其实仅有区区15%!而较低的时期甚至连5%都不到!换言之,任何时候都有至少85%的物资被成功输送到了目的地。这样的拦截率根本不可能扭转战争进程,充其量是在拖延。所以不得不说,很多时候你的对手对你的评价其实都是在说反话,敦刻尔克其实也是如此。 过去对于希特勒下达这一命令的解释有以下几种,我们先来分别分析下: 一.希望同英国媾和说。这种说法试图从政治角度来解释它,似乎是希特勒故意放走联军。而现在追溯后发现,这是希特勒在盟军诺曼底登陆后,部下有人重提此事时的回答。但其实这也可以理解为他的一个借口而已,推托之辞。撇开古德里安指责的那样:“你要同对手讲和,首先应该把对手的有生力量消灭!”仅仅从在英法联军撤退时,希特勒依然让戈林的空军继续狂轰滥炸这个事实来看,可以肯定希特勒当时并未放弃全歼英法联军的目标,否则又何必这样多此一举呢? 二.戈林抢功说。从赫尔曼·戈林的个人品性来看,似乎能说得通。然而不要忘记,希特勒毕竟是一代枭雄,他就算再弱智也应该知道,即使仅凭空军轰炸真的可以让联军投降,但接受投降的任务也得由陆军执行吧,难不成让空军飞行员们弃机跳伞下去来接受投降? 三.地形不利说。沼泽,不利坦克行驶!反正地图上是这样标注的。就算地图上这样标注,那希特勒身在总部看不到,发个电报向前线核实下总不难吧,再不成派飞机去侦察下,总比这样干等强,这显然也不合逻辑。 四.部队疲惫不堪说。假如这种假设成立,那希特勒真可谓爱兵如子了。然而事实果真这样吗?我们反过来看看,当苏德战争中德军在冰天雪地里饥寒交迫时,希特勒有几次下令全力挽救过他们呢?还不是继续拿他们当炮灰使。 五.担心侧翼受袭说。这个说法确实是比较符合逻辑了,但还未能解释全部真相。我们来看看:5月19日部分英军向德军侧翼阿拉斯方向的第七装甲师(隆美尔指挥)发动反攻,虽然很快由于不熟悉地形及兵种间无法有效协同,通讯混乱等原因而停滞,但也把希特勒吓得不轻,之前法国戴高乐也组织过一次不成功的反攻。另外由于担心索姆河以南的法军前来救援,因此希特勒下令停止进攻。但是假如仅仅依靠这个理由就可以解释所有问题,似乎还欠缺不少,因为毕竟这两次反攻都失败了,那么在这里不妨就给它补上更关键的一环。 我们可以把时间线延后十年,来看看在欧亚大陆的另一边爆发的另一场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在金日成指挥下,向李承晚统治的韩国发动全面进攻,由于准备充分,至7月底人民军已占领朝鲜半岛90%的土地和92%的人口。此时志得意满的金日成判断胜利在即,下令发动最后的攻势,将美韩联军彻底歼灭或者赶下大海!然而人民军即使再三努力,也无法实现这一目标了,因为龟缩在半岛南部釜山最后阵地上的联军得到了美国海军的火力支援,在海军舰炮和舰载机的狂轰滥炸下,人民军的攻势一次又一次被击退。随后戏剧性的一幕来临了,由于人民军全力进攻,将自己的侧翼完全暴露了出来,当9月15日麦克阿瑟在仁川登陆时,整个朝鲜人民军马上全线崩盘,顷刻间溃不成军,如果不是后来得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我们今天还能不能看到这个国家的存在恐怕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如此一说,大家多少应该明白点了吧,其实希特勒当时的处境和十年之后的金日成何其相似。没错,当时英国存在着一支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虽然此时英法陆军确实已被击溃,但英国皇家海军和空军依然可以发挥作用。假设希特勒真的冒险让装甲部队冲上敦刻尔克滩头,一旦英国皇家海军在空军掩护下出动主力舰艇进行火力支援…… 我们拿当时英国海军舰艇火力和德军坦克火力做个简单对比: 英国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包括伊丽莎白女王级,R级,声望级,海军上将级,全部装备15英寸大炮,而纳尔逊级更是装备16英寸大炮。 英国重巡洋舰包括肯特级,约克级,伦敦级,诺福克级,埃克塞特级等,装备8英寸大炮。 英国轻巡洋舰包括卡利登级,南安普顿级,狄多级等,装备6英寸大炮。 即使驱逐舰也拥有4.5英寸炮。 那么德军坦克呢?即使火力最强的四号坦克才装备一门3英寸炮,且有效射程才一千米多;而三号坦克则是一门2英寸炮;至于二号坦克嘛,20毫米炮,1英寸都没到;最差的一号坦克只有机枪,火炮都没有! 要是说射程,英国战列舰最大可以达到20千米左右! 这样的对比可以说一目了然了,在英国水面作战舰艇的火力打击下,德国坦克除了充当活靶子以外别无用途。再举个实例,四年后的诺曼底登陆战中,一辆防守德国大西洋壁垒的坦克试图用坦克炮轰击盟军舰艇,胆子确实够大的,不过毫无用处,不出几分钟就被盟军舰炮分解成了零件状态! 或许有人会问,德国不也还有空军吗?难道不能命令空军去轰炸可能出现的英国皇家海军舰艇吗?粗看起来似乎没错,但不要忘记,那时候是二战时期,雷达技术才刚刚起步,飞机还没能力装备机载雷达,换言之轰炸水面舰艇这样的任务只能在白天,并且气象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采用目视进行,至于夜间轰炸,最多只能执行轰炸例如工厂区这类大型地面固定目标这样的任务,而对于海上可以移动的水面舰艇却是无能为力的。 与之对应,英国海军舰艇要在夜间火力支援岸上目标则毫无困难,最多准头差点罢了,起码滩头上的陆军可以用无线电引导射击吧。至于战斗机嘛,夜间空战更是没有任何可能性。所以假如用德国空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英国海军舰艇,首先你得指望它们白天过来,夜间撤走,现实吗?更何况英国皇家空军实力也不弱,加上海军还装备七艘航空母舰,完全可以执行空中护航任务,因此就算在白天,轰炸效果好不好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因此我们就完全可以对希特勒命令陆军装甲部队停止向敦刻尔克前进得出合理的解释:假如部队继续前进,冲上敦刻尔克滩头,一旦英国皇家海军在空军掩护下出动水面舰艇进行火力支援,坦克装甲部队立刻就会成为舰炮的活靶子而全军覆灭,随后索姆河南岸的法军趁势集结部分兵力从德军南部侧翼发起反攻,整个战局顷刻间就会扭转过来,十年后发生在朝鲜半岛上那一幕必定提前上演。 那么还有人会提出疑问,难道希特勒对英国海军可能进行的火力支援真的事先一点应对措施都没有准备吗?那我们可以进一步把当时的真实状况揭示下:先不说当时的德国根本没有一支可以匹敌英国的强大海军存在,就拿“曼施坦因计划”而言,它的实施效果其实是完全出乎希特勒起初预料之中的。 近年来的史料揭示,由于一开始为进攻法国所制订的“黄色方案”在战前泄密,迫使希特勒决定采用“曼施坦因计划”,但在发动战争前希特勒根本没有预想到这个方案可以达到短期内彻底灭亡法国这般快速的效果。事实是,希特勒和德军高层们都作好了和英法联军进行一场长期战争的准备。而“曼施坦因计划”在起初仅仅是准备依靠它来打一个比较主动、有利的开局而已,打个比方,好比下象棋开局是走当头炮,还是跳马,出象,亦或是巡河炮……而真的能用这样一招一击定乾坤,则是包括希特勒在内的决策层开战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此我们也可以理解,由于胜利来得太快,使德军上层再三怀疑是不是联军在故意诱敌深入,因而数次下令前线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至于如何在海岸边应对英国皇家海军舰队的问题,更是无从谈起了。 那么假如还有人问:德军真的是拿集结在敦刻尔克滩头的英法联军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安然撤退吗?那么从纯技术上说,办法还是有的,然而即使是希特勒,也不敢用这种方式去肆意妄为。那就是命令赫尔曼·戈林的空军去扔毒气弹!但德国之前已经签署了日内瓦战争公约,真要那样干了,其结果必定会招致对手同样手段的报复,因此从现实角度看,并不可行。 因此,在评判很多历史事件时,看到很多决策者在作出一件件貌似非常愚蠢的决策时,我们或许应该反过头来仔细想想,假如他不这样做,是否真的还有比这更理想的选择?确实没有的话,那这个决策或许在当时的背景下其实就已经是最佳方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