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蒲扇

 东营微文化_ 2020-09-02
由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办,东营微文化承办的“微”青春有奖征文:书写青春,记录梦想、传递正能量......   

请点击链接查看详情:

  “微”青春有奖征文大赛 

蒲   扇

春夏之交的周末,居家收拾,在衣柜顶发现了去年收纳的蒲扇。

我原是一个追求时尚,不喜欢古朴的人。我小时候对蒲扇的不待见一是缘于它过于朴素的颜色。我喜欢鲜艳明亮的色彩,而对黑咖灰以及蒲扇的枯草木颜色一点也不喜欢。二是蒲扇面太大,粗陋而笨拙。摇出风得需要不紧不慢慢条斯理的节奏,太快则需要极大的臂力,太慢则不出风。我是没有耐心把控摇蒲扇的节奏的,热极了扇几下胳膊就酸得抬不起来,更何况它在我手里不听使唤,不是刮了我的鼻子就是撞了我的脸。我便索性不理会它。偶尔,也会双手抓住蒲扇把扇几下灶洞反冒出的烟,或者为刚从农田回来满头大汗的父母用力摇几下,就累得气喘吁吁。而我对那种画着各种水墨画的折叠纸扇或各种精巧别致的羽扇、丝扇充满了欣赏喜爱之情。君不见,许多影视剧中,古代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与扇子有关的诗词大量出现,像李峤的《扇》、白居易的《白羽扇》、唐怡的《咏破扇》等等。古代文人墨客要是手中无扇,就像小资不养宠物狗一样,显得有些没品位。还有那头戴珠冠身披绸篷的贵妇大小姐,纤纤玉手轻摇羽扇,那份优雅与高贵,糙手摇着的蒲扇怎可相比拟!

也许是到了怀旧的年龄的原因,我对蒲扇的情思有了些许改变。我抖落蒲扇上的尘土,在手里翻来覆去,像小时候一样放在鼻子上使劲闻闻。蒲葵叶散发出的天然的淡淡香味,散发了一年多后依旧清晰可闻。

据考证,这种用蒲葵叶或香蒲叶做成的扇子,在中国已有三、四千年历史。我想,中国的平民百姓有几个人没用过蒲扇啊!它的制作应该十分简单,从棕榈树上砍下一个叶子,沿边剪成圆形,把边用布条或竹篾镶好,就成了。它凸显的条条瘦硬的骨架,露出道道深邃的皱褶,散发出一股股来自泥土的芬芳。

印象中,我的族人们一直用蒲扇。

那个年代的每个初夏,家家户户赶集必买的肯定有两把蒲扇。没功夫或跑不了路的,也会让邻居或晚辈捎买。孩子们在村口眼巴巴地等爹娘赶集回来,对迎到的新蒲扇不屑一顾,我们期待的是大人或许会买一两把熟花生或者一两个火烧、煎包给我们解馋的。若什么好吃的都没有,就会对那两把黄不拉几、丑陋粗笨的蒲扇产生厌烦,似乎是它代替了我们的解馋物。

蒲扇是母亲的生活必需品。若没有那两把蒲扇,母亲在炎炎夏日里劳作归来,浑身大汗淋漓,屋里屋外连一丝风都没有,她可怎么解热。母亲用舀子从水瓮里舀一舀子凉水,咕嘟咕嘟喝下,便拿毛巾擦汗边摸起蒲扇,呼呼朝自己的脸、背不停地扇,直到母亲的脸由黑黑的血红慢慢恢复成黑黑的黄。似乎所有的疲劳随着蒲扇摇出的风飘走了。然后,母亲开始为我们生火做饭。我有时也会抢着给母亲扇,她大多会享受那么几下就会把蒲扇要过去。她接受不了被孩子伺候的感觉。

乡村的夏夜,漆黑而安静。聒噪了一天的蝉鸣停歇了,平日里爱捉迷藏的孩子们也安静下来。邻里百舍、婆婆妈妈们三五成组摇着蒲扇走上街头,或过道或房头,找一亮堂的地儿,打发孩子回家抱来卷成筒的麦秸席,摊了开来,大人孩子便围坐了上去。有时一床麦秸席,有时三五床。三五个女人七八个孩子散落在席上。大人们给自己,也给身边自己的孩子摇着蒲扇取凉、驱赶闻到人味赶来赴宴的蚊子。蒲扇扇起的风柔软而细腻,带着母亲的体香。蒲扇的摇摆均匀而有节奏,就连换手和停歇都张弛有度,如弹奏的乐曲的过渡和休止符。蒲扇碰打到大人胳膊,孩子头上发出嘭嘭的钝响,亲切而温柔。大人们讲着鬼的故事,皮猴子娘、蛇精、鲤鱼精、刺猬精、月亮嫲嫲、陈世美、包青天、小白菜的故事,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着,边听边看星星看月亮,坐着坐着躺下了,躺着躺着睡着了。

夜深的时候,飒飒地起了风。大人们终于凉透了身子。他们收起蒲扇,把熟睡的孩子叫醒,或者干脆背回家,放进宽大的炕上的蚊帐里。整个村庄沉睡去了,窗棂间传出男人的鼾声与孩子的梦呓声。

蒲扇躺在女人的枕边,随时为一炕的孩子祛热或驱赶漏蚊帐里的蚊子。

后来,村庄的房子不再是那种低矮潮湿的垍疙瘩房,而是焕然一新的砖石结构,甚至有部分是框架结构的高屋亮宅了,电风扇,包括空调不再是稀罕之物,已成为一般家庭的必备物品。人们不再被酷暑煎熬和蚊蝇的侵袭,蒲扇几乎已淡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用品的领域。造型优美,构造精致的工艺扇经能工巧匠精心镂、雕、烫、钻或名人挥毫题诗作画,扇子艺术价值远远超过其使用价值。

前几年路过一集市,看到了卖蒲扇的摊子,停车买了两把,带回来竟然没大派上用场。我对它的颜色和款式不再有成见,反而比那些精美的工艺扇多了一份敬畏和深情,那应该是对岁月沉淀的一份尊重吧!

作者简介

石榴,原名王建虹,1970年3月出生,东营人。热爱生活,积极乐观。从事过教育工作。如今全职妈妈,兼职经商。喜欢用文字记录生活。

点击欣赏作者部分作品:

  “成名”之后

  传销历险记

  打架

  老田的幸福人生【短篇小说】

  微童年丨爬树与爬墙上屋

“东营微文化”体现人性本真,歌颂人间温暖,传播正能量,以文会友,大众也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